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儿时的我,每逢雪天总会想起父亲教我的这句诗。许多个冬日的静夜,在温暖的房间里捧起一本本书籍阅读,懵懵懂懂中我似乎觉得,天地万物的道理,都蕴藏在书香之中。那以后,我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书香墨香萦绕,总有名著经典 与我如影随形。
上了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使我对曾国藩这一“名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对他进行深入了解,《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书便闯进了我的书房,使我受益匪浅。
《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书收录了曾文正公生前家书二十余封,这每封都饱含了深情的教育金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收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令我知晓“勤”、“恒”二字的力量;“君子之立志也,民胞与之量,有内外圣王之业,而后不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完人。”将我格局拉伸,知晓真君子是“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使我明白“万事须专一,不可见异思迁”的道理……每一封家书都充满了励志,充满了力量。
家书是心灵上的沟通,是情感上的传递。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里,曾国藩与孔子、王阳明一起被世人称作“圣人”的原因,那是因为曾国藩对家族的关心,对民族的关怀,对祖国的忠诚……也让我理解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背后的含义与精神,那是“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情深意长,是“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的淡泊名利,是“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超越平庸……
曾国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临危受命,以一书生而统万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将古代兵书烂熟于胸,并用于太平天国战争中,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新时代,新舞台,我中华少年更应如此,让我们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