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惨世界》有感
“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是金庸这位文学家对《悲惨世界》的评价,评价如此之高,让我对这位别人口中的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闲暇之余我细细品读了这本著作。
书中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我认为共有三次转折。第一次是因打碎了一块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服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加判十几年,前后共十九年。冉·阿让入狱时战战兢兢,痛哭流涕,出狱时却神情冷漠,他入狱时艰苦绝望,出狱时神色黯然,他的心由此改变。第二次是遇到了一位主教,主教用银器具买下了他的灵魂,虽然他是在抢了小杰卫卡的钱后才幡然醒悟的。第三次是答应帮助芳汀接她女儿并为尚·马秋洗白,小说主体便是后面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带着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过上了避世逃捕的生活。
《悲惨世界》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卷帙浩繁,作者雨果从1828 年开始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完稿出书,历时三十余年。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悲惨世界》作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丰碑,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值此文明的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抑,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法律,习惯,道德的约束下,在父母的牵引下、老师的引领下渐渐的摸向社会,在茫然中踏上世人定义好的成功之路,在别人评判的是非下苟活,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生活,书写这我们自己的“悲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