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秒 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
看《唐山大地震》是在半年前,当时听说是部催泪戏,便抱着“看看我会不会哭”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139分钟,有笑点,有泪点。虽然泪没有被催下,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们没有经历过大地震,学校里虽然也有过演习,可那都是说说笑笑就过去了,没有一点紧张。所以看到电影里尽管是特效做出来的场面,多少也有些震惊。先是蜻蜓乱飞,然后是房屋轰然倒塌,再是废墟前的荒凉和无助,还有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喊,每一个画面都敲打着心灵。32年过去了,唐山早已重建,可当年那23秒,是每一个唐山人心中永远的痛。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台词重温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我过得挺好,真的挺好,要是我过得花红柳绿的怎么对得起你和你爸啊!”元妮——他们都是懂得爱的人,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好好爱。
西红柿——叙事
影片开头十分钟,节奏紧凑,干净利落地交代人人物关系,特别是只有一个西红柿而母亲留给了儿子,为下一步说出“救弟弟”打下伏笔。一笔笔交代十分清楚。冯导在头十分钟,十分尽责地做好了功课,十足一个虎头。相对应的,最后十分钟高潮迭起,母女相见,一家去上坟,在前面铺垫,积聚的所有情感张力在最后爆发,用一个豹尾收住了。但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显得比较分散。也就是说,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一个唐山的朋友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地方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很多人说,这部影片不能当做一部灾难片来看,因为脱去催泪的外壳这就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和最后32年在汶川的相遇,也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犹如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
母女,姐弟——演员
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一流,内敛之中的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有亮点,但也已经不错。徐帆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无论是执拗地不肯搬家,为的是让逝去的丈夫和女儿能找到自己的家;还是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器修理铺老板的求爱;还是最后在死而复生的女儿回来前,用凉水拔好了又大又红的西红柿;以及最后母女相见那撕心裂肺的场景,都显现出三十多年来,一个普通妇女对亲情,爱情,人情的坚持与珍惜。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仅是歇斯底里,更不仅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大爱之中的磅礴,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感受。这种感觉,或许电影再怎样也无法呈现,我们在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呢?
23秒,32年。
——《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是心灵的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