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吴源出于姬姓,以国号为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周太一王)建立了周部落。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生下个儿子叫姬昌。
姬昌不但聪明有智,而且为人正直又有远见。所以太一王很想让姬昌接位。太一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引退,便一起南下到一江一南生活。当时的一江一南尚未开发,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人推为君长,在今一江一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使吴成为强大的国家。后来,吴王夫差骄傲了,不听伍子胥的忠言,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吴氏。
【全国的分布】
吴氏发源于一江一南,成长于一江一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一江一南大姓。秦汉及魏晋隋唐时期,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如今,吴姓主要分布在安徽、山东等地。
【姓氏名人】
吴起:战国时卫国著名军事家。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一陽一山人,淮安府山一陽一县(今一江一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著名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便是其传世之作。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省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受博学鸿词荐,不赴。从此不应科举。著有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吴其浚: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及《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姓氏文化】
三让堂
三让堂是吴姓中最有影响力的堂号,其来源与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的辞让王位有关。相传,周太一王古公亶父有意让太伯和仲雍的三弟季历之子姬昌作继承人,而姬昌又因为不是长子所生的长孙而没有这个资格,周太一王为此而整天忧心忡忡。
这时候,孝顺的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亲的意图,便相继向父亲表示无意做继承人,这便是后来所说的“一让”;继而,两个人又故意以采药为名外出避让,为姬昌被立为皇太孙提供了机会,这样便有了“二让”;周太一王只好立季历为太子,昌为太孙。谁知在周太一王去世,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的时候,季历又以王位相让,太伯和仲雍推辞不掉,又一次外出相避,并发誓再不回去,这便是后来所说的“三让”。
由于“三让”是高尚品德的表现,被孔子誉为“可谓至德也已矣”,特别是“三让”的结果造成了吴姓人从周部族中分衍而出,因此一直被后来的吴姓人传为佳话。
【名人事迹】
不惧贪泉的吴隐之
东晋时期,光禄大夫吴隐之一直以清廉而著称。他在广州任刺史时,距广州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饮了贪泉的人就会变得贪婪。前几任广州刺史东窗事发后,便假借饮贪泉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听了后不信,便来到贪泉处,喝了很多这里的泉水,并赋诗一首说:“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在职期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过得也很是简朴。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刺史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可是很多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告诫自己。
有一天,一个随从给他送来一包鲜鱼,他当时就拒绝了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果以后在有这样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当地的风气发生了根本一性一的变化,各级官吏都奉公守法,百姓们也是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