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黄帝内经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黄帝内经 >

下卷 灵枢篇 动输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手太、足明和早小坯茸血输注的部位,及搏动不休的道理,以及三经与全身气血输注的关系,故篇名"动输"。

【原文】黄帝日经脉十二,而手太、足少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日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日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日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日足之明何因而动?岐伯日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1],下客主人,循牙车,合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明者也。故上下,其动也若一。故病而脉小者为逆,病而脉大者为逆。故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日足少何因而动?岐伯日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股内廉,邪入胭中,循胫骨内廉,并少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日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日夫四末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嗍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日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提要】本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中手太、足明和足少三经气血输注的部位、搏动不休的道理,以及三经与全身茸向给注的兰玄 ;不{皓明了若云行由漕{禺和与仔辅可自身调节流行的道理。

【注释】[1]颇,音砍,俗称腮。

[2]四街本文指头、胸、腹、胫四部的气街。

【白话解】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为什么手太肺经、足少肾经、足明胃经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呢?岐伯答道足明胃脉与经脉搏动有密切关系,因为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食物所化生的微物质,上输于肺,气从手太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经脉的搏动,是依靠肺气的推动而发生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问脉气通过寸口时,它的上下搏动和具体运行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脉气离开内脏而外行经脉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是上行的,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黄帝问足明胃脉为什么搏动不止呢?岐伯答道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傈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面部,下行会于足少胆经的客主人,沿颊车合人足明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这就是胃气别出明而又合于明,使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手太肺经上的寸口脉和足明胃经上的人迎脉,因明之气上下贯通,所以它们的跳动也是一致的。亢而明脉反小是逆象。衰而太脉大也是逆象。在正常情况下,脉气的动静,是内外相应的,因此,寸口脉和人迎脉应当相互协调,搏动的至数、力量等都应当一致。就像用一条绳索牵动两物一样,既联系又平衡,有一方偏盛而失去平衡就是病态。

黄帝问足少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岐伯说足少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出于足明胃经的气冲,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人于胭中,沿胫骨内侧,与足少经并行,下行进入于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其中又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人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这便是足少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上下贯通,循环往返而不停息。若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在正常情况下,营卫在经脉内外有规律地运行。若邪气滞留,营卫运行的通道和转输会合之处,因外邪阻滞而运行失常。如此营卫之气是如何往返循环的呢?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像四街这样的一些路径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转输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黄帝说好!通过上述阐释,对于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道理,我更加明白了。

【按语】本文特别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为经脉搏动的根本来源。指出四末是经脉相合联络之处,四街是营卫之气循行必经之路,同时指出四街具有"络绝则径通"的代偿功能。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