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经络图解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经络图解 >

奇经八脉·18 阴跷脉

阴跷脉.jpg

阴跷脉

【循行】

[1]《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1),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2),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2]《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注释】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语译】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跷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补。)

【功能】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相关内容

奇经八脉·13 督脉> 奇经八脉·14 任脉> 奇经八脉·15 冲脉> 奇经八脉·16 带脉> 奇经八脉·17 阳跷脉> 奇经八脉·19 阳维脉> 奇经八脉·20 阴维脉>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