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景岳全书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景岳全书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阳证阴证辩(九)

证辩(九)

凡治伤寒,须先辩证。若病自三不能解散,而传入三,则寒郁为热,因成证。盖其初病,必发热头痛,脉浮紧,无汗,以渐而深,乃入经。此邪自分传来,愈深则愈热,虽在经,亦证也。其脉必沉实有力,其证必烦热炽盛,此当攻里,或消或下,随宜而用。若内不有热,安得谓之证乎?若初起本无发热头痛等证,原不由经所传,而径入分者,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证。经曰∶发热恶寒发于,无热恶寒发于。此以传经不传经而论也。之治,又当辩其虚实如下∶一、治伤寒,凡证宜凉宜泻,证宜补宜,此大法也。第以经脏言,则中本有证,此传经之热邪也。以脉证言,则中最多证,此似之虚邪也。惟中之者易辩,而中之者为难知耳。如发热狂躁,口渴心烦,喜冷,饮水无度,大便硬,小便赤,喉痛口疮,声粗气急,脉来滑实有力者,此真证也。其有身虽热,而脉来微弱无力者,此虽外证似,实非证。

观陶节庵曰∶凡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唇口赤裂,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虚狂假斑,脉大者,人皆不识,认作证,殊不知证不分热与不热,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不问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脉,不可与凉药,服之必死,急与五积散,通解表里之寒,甚者必须加姜附以之。又曰∶病自分传入三者,俱是脉沉,妙在指下有力无力中分,有力者为,为实为热,无力者为,为虚为寒,此节庵出人之见也。然以余观之,大都似之证,不必谓其外热、烦躁、微渴、戴之类,即皆为证也,但见其元不足,而气虚于中,虽有外热,即假热耳,设用清凉消耗,则中气愈败,中气既败,则邪气愈强,其能生乎?故凡遇此等证候,必当先其所急。人知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元气忽去,疾如绝弦,呼吸变生,挽无及矣。治例另列后卷。

伤寒纲领,惟为最,此而有误,必致杀人。然有纯证,有纯证,是当定见分治也。又有相半证,如寒之即胜,热之即胜,或今日见,而明日见者有之,今日见,而明日变者亦有之,其在常人最多此证,盘珠胶柱,惟明哲者之能辩也。然以者多吉,以者多凶,是又不可不察。

凡病患开目喜明,欲见人,多谈者属;闭目喜暗,不欲见人,懒言者属

《论》曰∶夫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又曰∶桂枝下咽,盛则毙,承气入胃,盛以亡。按∶此二字,乃以寒热为言也。虚,言内热有余,而外寒不甚也。夫邪必入腑,然后作热,热实于内,即盛也,故再用热以汗之,则死矣。

盛,言寒邪有余,而蓄热未深也。夫邪中于表,必因风寒,寒束于外,即盛也,故妄用沉寒以下之,则死矣。所以盛者用桂枝则毙,盛者用承气则亡。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