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近思录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近思录 >

译文 卷十一 教学

卷十一 教学

11·01 濂溪先生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上矣。——周敦颐《通书·师》

[译文]

周敦颐先生说:刚之表现为善,是正义,是刚直,是果断,是坚毅,是于练贞固;表现为恶,是猛悍,是狭窄,是强梁。柔之表现为善,是仁慈,是和顺,是谦让;表现为恶,是软弱,是无断,是邪佞。中的意思,是和,是适度,它是通行天下的大道,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所以圣人设教,是要使人自动抛弃刚柔之恶,自动达到中和并保持于中和。

11·02 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有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若固有之,虽以他说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二程文集》卷六《上太皇太后书》

[译文]

程颐先生说:古人生了孩子,能吃饭能说话就开始教育。大学教人的方法,首先是预先薰陶和预防。人在幼小的时候,知识思虑无所偏主,就应该每天让他听到圣贤格言至论,尽管他还不明白,也应当再而三地让他听,让他受其薰染,使他满耳满腹都是这些话,时间一长,自然安于惯于照着格言至论去作,其品就象天生本有的。即使有人用别的邪说去蛊惑他,他也听不进去。若不及早加以薰陶培养,等到稍大一点,内心产生了私意偏好,外边又有众人用诡诈的语言侵蚀着,想让其心纯而不杂、完而不缺,那是不可能的。

11·03 《观》之上九曰:“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传曰:君子虽不在位,然以人观其德,用为仪法,故当自慎省,观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则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程氏易传·观传》

[译文]

《观》卦的上九爻辞说:“观其生,君子无咎。”《象》辞说:“观其生,志未平也。”程颐解释说:君子即使是不在其位时,由于众人仰望着他的德行,作为天下的仪表和法式,所以也应该自慎自省,观察他的生活方式,时常符合君子的准则,那么人们就不会失去他们仰望中的榜样而潜移默化了。不能因为自己不在其位,就松懈自己的心志而一无所事啊。

11·04 圣人之道如天然,与众之识,其殊邈也。门人弟子既亲炙,而后益知其高远。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事上临丧,不敢不勉,君子之常行。“不困于洒”,尤其近也。而以己处之者,不独使夫资之下者勉思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程氏经说》

[译文]

孔子的学问仿佛天然生成,一般人的见识,与之相隔太远了。他的弟子们既然在身边受教,就更了解他学问的深远。但是如果让人感到他的学问高不可攀,那么向往之心就会怠惰。所以孔子教人,经常按照所教对象的水平施教。例如他说:“出门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丧事不敢不尽礼。”这都是君子普通行为。又说“不被酒所困”,更是与平常人贴近了。用他自己对待这些事的作法去教导人,不仅使那些天资低下的人努力想去做得到,而那些才智高的人也不敢由于浅近而看不起。

11·05 明道先生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二程遗书》卷一

[译文]

程颢说:忧虑自己的子弟才智俊快却心志浮泛的,就只教子弟学经念书,不得让他作诗文等。小孩子一切好都会改变其学道之志。至于说到书法,是和儒者最贴近的事,然而一走向好,也会丧失学道之志。象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说他们真正是好人则可以,曾见过书法家们哪个深明圣人之道吗?一生的力全用到这上边,不仅白白费时光,对于学道也有损害,就此足以知道书法也会丧失人学道之志。

11·06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二遗书》卷二上

[译文]

教人如果学者没有感到学中的乐趣,他就一定不会乐于学。我想将来用歌舞教他们,正如《诗经》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如其中《关雎》之类,其作用是夫妻之礼正于家而为风化之始,所以周公把它用到乡人身上以教其民,用到邦国中以教其臣,天天使人听到它。但这样的诗,语言简约深奥,今天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想另作新诗,大约说明教育童子洒扫、应对、事长的节目,让他们早晚歌唱,或许对他们的学应有帮助。

11·07 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如何会得?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天下有多少人才呀!只由于圣人之道不兴盛于天下,所以这些人才不能有所成就。并且古代培养人,“诗篇使之振奋兴起而向学,礼使人能够立身,乐使学业得以成就。”现在的人怎么能够呢?古人对于《诗经》,就如今人口头唱的歌曲一样,即使是街上的无知小童,都熟知其说而明白其义,所以能由诗篇振奋兴起。后世的老经师旧大儒,尚且不能理解《诗经》之义,如何要求学子们通晓呢?这就不能“振奋兴起于《诗》”了。古代的礼制已经废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人之大伦不能昭明于天下,以至于人治家都没有了法则,这就不能“学礼而立身”了。古人有歌唱以涵养其情,有音乐以涵养其耳目,有舞蹈以涵养其血气,现在都没有了,这就不能“成就于乐舞”了。古人造就人材容易,今天造就人材困难。

11·08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孔子教人,“不到他要弄通又弄不通的时候不去点透他,不到似乎能说出来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发他。”因为不到这种“愤”、“悱”的状态而去启发他,那么他掌握得就不牢靠;待到“愤”、“悱”之时然后启发他,他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学者应该深思,深思以后不能理解,然后给他说透就好。但初学者应该给他讲,否则不但他不明白,也会妨碍了他好问之心。

11·09 横渠先生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道之极也。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宏,教无从成也。——张载《正蒙·至当》

[译文]

张载说:以礼去教育人的人,自己能够“对人恭敬、贬抑自己、遇事退让以倡明礼”,这是仁的终极,是人之道的极致。自已不率先勉力以明礼,那么众人没有模范,圣人之道不能宏扬,教育也就无法成就。

11·10 《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顾安,不由诚,不尽材,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圣人之明,直若庖丁解牛,皆知其隙,刃投余地,无全牛矣。人之才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哉!——张载《礼记说》

[译文]

《礼记·学记》中说:“教的人只管推进进度尽量地教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熟悉,这就使得学的人不用其忠诚之心对待学而是欺骗、敷衍老师,教人的人也就不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材。”学的人还没有熟悉学过的东西,就又进入新的学内容;还没有懂得已经告诉他的道理,就又告知新的道理。这种方法于教无益,只是教人生出不安、不诚等病。不管学生是否熟悉,使学生不用其忠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材,这都是乱盲目的施教。教育人是最困难的事,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才不误人。观察他能达到哪一个地步,然后把相应的东西告诉他。圣人就有准确地把握学者的明睿,简直就象庖丁解牛一样,全都知道其骨节间隙在哪里,投刃于绰绰有余之地,他眼中没有一头完整的牛,人的才能足可有所作为,但因为他不用自己的诚心,就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如果说勉强草率去做,又如何能说是使用了他的诚心了呢?

11·11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张载《礼记说》

[译文]

古时候的孩子,就能够敬事长者。年长的人和他牵着手走路,他就两手捧住长者的手。问他话,他就掩着口回答。因为稍有一点不敬事,就不是忠信了。所以教孩子,首先要教育他“安详恭敬”。

11·12 孟子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非惟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校。惟整理其心,使归之正,岂小补哉!——张载《孟子说》

[译文]

孟子说:“当政的人不值得去指责,他们的政令也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大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过失。”不但君心如此,以至于同学与后学之间,他纵然议论和你有区别,也不要深加论辩纠正。只有纠正条理其心,使其心中不正确的东西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对人仅仅是小的补益吗?

推荐阅读

四大文学名著> 唐诗> 宋词> 诸子百家> 史书> 古代医书> 蒙学> 易经书籍> 古代兵书> 古典侠义小说>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