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简明中国古代史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史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 >

第七章 宋辽金元 第二节 南宋 金

第二节 南宋 金

(1127—1279)

一、南宋与金的和战

1.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

南宋建立 金军灭北宋时,北宋皇族在开封者都被虏往燕京,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地幸免此难。金兵北还后,伪楚皇帝张邦昌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被迫退位。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国都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故史称南宋。

高宗本来也想与金国议和,苟且偷安;但是在即位之初,他慑于国军民杀敌雪耻的激愤情绪,同时也想保持一定的实力地位,增加同金人议和的资本,所以暂时起用李纲作宰相。李纲执政后,力谏高宗还都开封或西迁关中,以示必战,鼓舞人心。并且举荐抗战派代表人物宗泽为东京留守,积极备战;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以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联络两地忠义民兵,以夹击金兵。

宋高宗南逃 宋高宗和亲信大臣黄潜善、汪伯彦等只想逃往南方,偏安一隅,不想与金继续对抗,对李纲、宗泽等主战派为抗金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大加阻挠和破坏。结果李纲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他所规划的一切都被废除。河北招抚使司和河东经制使司被取消,张所、傅亮遭贬。国志士陈东等人上书反对投降,主张留用李纲,竟惨遭杀害。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刚一听说金军又南下,立即南逃扬州。宗泽先后二十多次上书,吁请高宗回开封,出兵黄河以北伐金,均未被采纳。他忧愤成疾,与世长辞。临死前,口诵杜甫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三呼“过河!”然后死去。

宗泽死后,投降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破坏原有防务措施,各地义军纷纷离去。金军乘虚于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渡河大举南进。次年正月,攻占徐州,直扬州。宋高宗狼狈逃到杭州,并派人向金军首领金兀术求和。但金兀术置之不理。高宗无策,一路逃窜,最后逃到海上。金军入海追击,因遇大风而罢。

黄天荡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初,金兀术大掠杭州后北返。在将渡长江时,为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在黄天荡(今南京市东北长江干流)。宋军有八千人,凭借有利地形与金军激战,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临阵击鼓助威,金军大败。兀术向韩世忠乞求过江,愿归还所掠财物,被严词拒绝。金军被围四十八天,最后凿渠逃脱。这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金统治者发动的侵宋战争,旨在掠夺人口、财物,其质是非正义的。仍处于奴隶制的金国在占领区实行落后的政策,它下令“以人口折还债负”①,即把负债者变为奴隶,并捕捉壮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区换战马,这些作法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使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激起了风起云涌的人民抗金斗争。这时,各种忠义社、山寨、水寨等抗金人民武装遍布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淮北等地,总人数达几百万人。其中著名的有八字军②、五马山寨义军、红巾军等。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对牵制金人南侵起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斗志。可是他们高涨的抗敌热情却遭到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的打击,他污蔑义军是“盗贼”,阻挠、破坏义军的抗金行动。义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顽强奋战,最后终因力量不足,在金人的围剿下先后归于失败。

2.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

金军退回江北以后,知道一时灭南宋不易;在攻占开封等地后,立原宋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知府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初都大名,后都开封。金划中原和陕西地区归伪齐,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和攻宋的桥头堡。这时,由于南宋各地军民的奋战,东起淮河,西至秦岭,局势日趋稳定。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宋高宗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③。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在南宋与金对峙期间,南宋的许多国将领排除以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设置的种种障碍,进行了坚决的抗金斗争。

岳飞北伐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今属河南)人,农民出身。二十岁时从军伐辽,后在宗泽等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军官。建炎元年(1127年),他曾越级上书,斥责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政策,要求北伐,因此被革职。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以小鄙兵力屡败金军,逐渐成为宋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南宋采纳了岳飞的建议,派岳飞军北伐伪齐。两三个月内,岳飞相继收复了襄府(今湖北襄樊)、信军(今河南信南)和唐(今唐河)、邓(今邓县)、郢(今湖北钟祥)、随(今随县)等州,以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子,与张竣韩世忠、刘光世并列为南宋初年著名的四大将。岳飞所部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戴,被称为“岳家军”。

绍兴六年(1136年)初,岳飞与韩世忠、张俊等奉命北伐。岳家军很快收复了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卢氏县;攻至蔡州(今汝南)境内。黄河沿岸人民积极支援岳家军,进军相当顺利。岳飞高兴地对部属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①但由于南宋投降派得势,岳飞被召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北伐半途而废。

这时,经过几年的战争,金军主力和伪齐军队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于是改变政策,于绍兴七年(1137年)废掉伪齐政权,表示愿将伪齐旧地划给南宋,但南宋要称臣纳贡。对此,南宋军民强烈反对,但高宗却喜出望外,满口答应。绍兴九年(1139年)初,秦桧代高宗拜受金诏书,双方议和;金将今陕西、河南地区划归宋,归还宋徽宗棺木;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对签订这种屈辱条约,国军民都十分愤慨,岳飞也上书坚决反对,重申北伐主张,这就加深了他同投降派的矛盾及秦桧对他的仇恨。

刘锜顺昌大捷 绍兴九年(1139年)夏,金统治集内部发生政争,反对与宋议和的金兀术掌握了军政大权,决定再次南侵。次年五月初,金撕毁和约,兀术任统帅,分兵四路攻宋,战线由淮河下游一直延伸到陕西、开封、洛、陈州和陕西的许多地方,相继陷落。六月初,金兀术亲率步骑十余万人攻打顺昌(今安徽阜),其主力是号称“铁浮图”和“拐子马”的所谓“常胜军”。宋将刘锜所部不足二万人,乘金军初至,重装力疲,便突然进击,以近身搏斗,大败金军,金军退回开封。“顺昌大捷”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役给予金军以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韩世忠、吴璘等人也在其他地区大败金军,阻住了金军的南侵。

岳飞郾城大捷 在金军进攻顺昌、陕西时,岳飞奉命驰援顺昌并出师中原。顺昌大捷后,岳家军出湖北,入河南,在各地义军的配合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郑州、洛。七月,兀术亲率锐突袭在郾城的岳家军指挥中心。岳飞派亲军和马军迎战,战士们手执刀斧,勇冲杀,有进无退,一直战到天黑,把金军“铁浮图”、“拐子马”等杀得大败。兀术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①下令随军老幼撤离开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战后,岳飞奏请高宗下令各路宋军火速并进,攻占东京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朔之地。高宗却命各路驻军回撤,使岳家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接着,又连下金牌,令岳家军班师。岳飞在高压之下,愤极泣下,叹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①遂撤离前线。当地百姓在岳飞马前恸哭,苦苦哀留;岳飞等人也悲愤流泪,却又无可奈何。宋军南撤后,已收复的土地又重新落入金人手中。

岳飞被害 高宗、秦桧一心想向金人投降,因此将坚决主战的岳飞等人视为眼中钉。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秦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人的兵权,任韩、岳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同年八月,又罢了岳飞的官。九月,秦桧串通张俊,诬告岳飞谋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将张宪下狱。朝野上下皆认为岳飞无罪。秦桧派其死万俟■(mò qí xiè莫其谢)主持此案,多方罗织罪名。金兀术也提出以杀岳飞作为“议和”条件。最后高宗、秦桧终于在十二月除夕前,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及张宪。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其家属流放岭南,受株连者甚众。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坚持抗金并为之奋斗了十八年,深受人民的戴。他的死引起广大人民的悲愤,“天下闻者,无不垂泪;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②

绍兴和议 高宗、秦桧在谋害岳飞的同时,又加紧同金人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签订了和约,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境)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但中间唐、邓二州和商、秦二州的一半属金。此事史称“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在宋、金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偏安江南,不愿北伐、收复失地;金政权内部则矛盾激化,国力日渐衰弱,因此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3.宋与金的再战再和

在“绍兴和议”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宋、金之间虽不再连年进行激烈战争,但小战还时有发生。较大战争也发生过三次,战后又订有“和议”。

采石之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军数十万分四路大举南侵。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的中路军由于南宋淮河一线的守将闻风而逃,顺利进抵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十一月初,完颜亮大军准备从采石(今马鞍山南)对岸渡江。这时,负责长江防务的刘锜回镇江养病,宋军无帅,形势危急。被派去参谋军事的虞允文毅然担负起指挥重任,迅速组织军队,沿江布防。当金军渡江时,虞允文亲临前线,一面派兵迎击上岸金军,一面命水军和当地民兵驾船攻击金军船队。南宋军民奋勇杀敌,并用“霹雳炮”轰击金军,金军大败,退至扬州。不久,金军内讧,完颜亮被杀,金军北归。①

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 宋孝宗时,用抗战派将领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隆兴元年(1163年)夏,张浚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道北伐,攻取了灵壁(今属安徽)、虹县(今泗县)、宿州。不料正在此时,李、邵二人及其部属之间发生摩擦,将士不听指挥,为金军所乘,在宿州南的符离地区被金军击溃,北伐即告失败。此时孝宗对北伐发生动摇,主和派又占上风,宋、金之间再次进行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冬,双方签订“隆兴和议”: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少输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恢复绍兴时划定的疆界。此后,宋、金在四十年间未发生大的战争。

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1195—1224年),金受蒙古族侵,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南宋宰相韩侂(tuó驼)胄主张乘机北伐。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宁宗下诏伐金。开始时,宋军取得一定胜利,收复了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和虹县等地。但不久大批增援金军赶到,许多宋将望风溃逃,负责川陕一带防务的宋将甚至叛变投敌,韩侂胄本人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北伐又遭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中以礼部侍郎史弥远(后任宰相)为首的主和派屈从于金人的要求,杀死了韩侂胄,以此为条件,再度向金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史弥远一伙同金订立了“嘉定和议”: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钱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嘉定和议后,宋、金两国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二、金的政治与经济

金在建国之初,是奴隶占有制社会。在灭辽和北宋以后,尤其是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号中都)后,疆域大为扩展:东至海,西逾积石(今青海贵德西),北达外兴安岭,南抵淮水。广大先进地区的影响,使女真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在此期间,其政治、经济制度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1.官 制

中央制度 金建国之后,废除了部落联盟时的氏族议事会制度,改行勃极烈制度。勃极烈是女真语,为“治理众人”之意。皇帝之下设各种名称的勃极烈,以皇帝为首,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掌握军国大政。这种制度仍有氏族议事会的某些特点。金太宗时,开始在汉族地区实行汉官制。到熙宗时正式废除勃极烈制,采用唐宋官制。中央置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尚书省设令一员,为百官之长。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一员,与尚书令同为宰相,辅佐天子,执掌国政。另设都元帅,统管军事。又设御史台,掌监察;后废都元帅,改设枢密院。金正隆元年(1156年),又废中书、门下省,由尚书省总管政务。尚书令、枢密使都听命于皇帝,分掌文武大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制度 金在地方上采用辽、宋制度,设路、府、州、县。各路设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路治所在的府称为总管府,兵马都总管兼任总管府的府尹。各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与州县制并行的还有一种猛安谋克制,是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诸部落人民没有其它徭役,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兵器干粮自备。部落酋长称孛堇,行兵打仗时则称猛安或谋克,是军事长官称号。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其它职掌同府尹。“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其它职掌同县令。①随着金国领土的不断扩展,大量的猛安、谋克户作为屯田军南迁到今华北地区,与当地居民杂处,按人口分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于是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度在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2.社会经济

农业 金朝的社会经济,开始是以奴隶制为主,后来封建制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大约至章宗时期,已占据了统治地位,猛安、谋克户的上层逐渐变成坐食地租的封建地主,一般的猛安、谋克户则逐渐成为自耕农民,封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普遍确立。

由于生产关系的进步和金政府奖励农耕政策的实施,曾遭到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金中叶,河北、河东、山东等地区“寸土悉垦”①,耕地面积已超过北宋时期。当时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大致恢复到北宋时期的水平。旱地亩产一石左右,水田一般亩产三、四石,南上等水田亩可产五石。北方人口也不断增加。

手工业 金的手工业以矿冶业最为发达。解放后在东北、河北、山西等地都发现了许多金代矿冶遗址,仅黑龙江阿城县就发现金中期铁矿井十余处、冶铁遗址五十余处。

金的纺织业也有相当规模。女真族的麻织细布是著名的特产。丝织业则主要分布在辽、北宋旧地,保留了原有的名牌产品。

金的制瓷业、印刷业、造纸业都是在北宋、辽原有基础上恢复起来的。钧窑、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定窑和抚顺大官窑除了保持原有的产品外,还创造了色彩复杂的“钧红”等新产品。平府(今山西临汾)是金的印刷业中心,所刻书籍世称“平水板”,其技术可与南宋临安所刻书籍比美。中都的国子监刻印大量经史书籍,称为金“监本”。稷山(今属山西)的竹纸和平的麻纸均为名重一时的佳品。

商业 金主要的城市和商业中心是五京和中都。②在城市商业发展之中,出现了商人的行业组织“行”,有布行、油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叫“行人”,首领叫“行头”或“引领”,一般由大商人兼任,垄断本行商业和控制小商人。

金的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在宋、金边境线上,榷场有十几个,还有专为宋、金海上贸易准备的胶西县(今山东平度东南)榷常另外在北边和金、夏边界均设有榷常每年榷场税收是国家财政中的一项重要收入。仅秦州西子城场一处,在章宗时,一年即收税十二万余贯。

商业的发展引起了货币流通的扩大。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

3.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

金统治者占据中原以后,疯狂掠夺土地,称作“括田”、“刷田”、赋役剥削也十分沉重。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不断爆发反抗金朝统治的斗争。在金朝统治比较稳定的世宗时,即已发生过十几起人民起义。金朝末年,由于统治集更加贪残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亦更加尖锐,终于在贞祐二年(1214年)爆发了以杨安儿等为首的红袄军起义。山东、河北许多地区的起义军都以红袄军的名号同金统治者斗争。起义坚持了数年之久,后虽被镇压下去,但却沉重打击了金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三、南宋的社会经济

南宋初年,战乱频仍,南方经济凋敝。绍兴和议后,南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人手和提供了一些先进技术,使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1.农 业

农田水利 南宋时,南方的水利事业有所发展。《宋史·食货志》说:“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圩田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扩大。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①圩田之外,湖田、河田、梯田等也大量垦辟,南宋的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

农作物的推广 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种植已遍布南方各地,品种多至一百几十种。早熟丰产的占城稻继续推广,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量,上田亩产量最多可达六、七石。江浙地区是当时的主要稻米产区,因而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②的谚语。

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小麦、棉花、茶叶,已成为南宋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手工业

纺织业 棉织业的发展是南宋纺织业最重要的成就。当时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是雷州(今广东海康)、化州(今化县)、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地。棉纺织有扦子、弹花、纺纱、织布等多种工序,纺织工具有铁杖、弹弓、纺车、织机等。海南岛黎族人民已能用织机生产用彩线交织成花纹的棉布,行销两广。

丝织业也有进步。南宋在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叫做“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很大,有较细的分工,产品美华贵。著名的缂丝工艺也由北方传到南方。

制瓷业 南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窑。如临安凤凰山下的官窖,产品美,为时人珍。余姚(今属浙江)的秘色瓷仿汴京遗制,也称官窑制品,极受欢迎。北宋时已很有名的哥窑和弟窑(又名龙泉窑)在南宋时,所制瓷器又有进步,青瓷上带有碎纹,称“百圾碎”。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更有发展,窑区从市内扩大到郊外数十里处,有官、私窑三百余座。制瓷技术吸收各地名窑特长,瓷器以“影青”最著名,质量和工艺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另外,福建的建窑、德化窑也很有名,产品多销往海外。

造纸业 南宋纸的著名产地有成都、临安、徽州、池州、平江、建等地①。优质产品的种类很多,重要的有四川的麻纸、温州的蠲纸、平江的彩笺等。四川所产楮皮纸和竹纸专用于印书,产量很大,销路也很广。

印刷业 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安,其次还有建、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监本”。建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

造船业 南宋的主要统治区都属于水乡,交通运输多用船只,因此造船业很发展。所造船只有海船,有内河船。主要造船基地有临安、建康、平江、扬州、湖州(今属浙江)、温州、明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赣州等。这些地方都设有官办造船工场,能造大型船只。广州制造的“广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①

3.商 业

城市、墟市和榷场 南宋时期,有许多大城市,如临安、建康、镇江、平江、泉州、广州、江陵、潭州、成都等,都日益繁盛。其中临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南宋末年,临安已发展成为一百二十多万人的大都市,城内买卖兴隆,极其繁华。

南宋的农村墟市发展迅速。仅广州、肇庆府、惠州,即有墟市八十多处。在墟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市、镇也大量涌现。榷场贸易则主要存在于宋与金、宋与西南各族之间,由官府管理,征收榷税。

海外贸易 南宋时,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较快,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矗南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大力提倡官员和沿海商人招诱外商来中国贸易。因此,外贸有空前的发展。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五十多个。广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别是泉州,已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另外,在临安、温州(今属浙江)、秀州(今嘉兴)、江军(今江苏江)等地也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

会子由于商业的日益发达,社会上铜钱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政府便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的纸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钱引流通于四川地区,取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子。会子有数种,分别通行于南宋各地区。

四、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

1.残酷的剥削压迫

土地兼并 南宋初年,宋金战争激烈,人民流离失所,大批土地荒芜。南宋政府趁机把大量荒地圈为官田,再把它们卖给或赏赐给文臣武将。南渡的皇室、官僚和地主们拼命掠夺荒地或私田,南方土著地主也极力强占农民的田宅。这样,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北宋。许多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土地多得惊人。如秦桧仅仅在永丰圩一处就得到赐田近十万亩。大将杨沂中一次就为投靠他的故人置田数万亩。

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沦为官府或地主的佃客,比例大大高于北宋。他们遭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生活十分困苦。

赋税繁苛 农民们还要向政府提供繁重的赋税。南宋初年,为应付战争需要,各种名目的临时杂税、杂徭也纷至沓来,百姓苦不堪言。待到南宋的统治稳定之后,统治集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的剥削更加残酷。除了旧有的二税和身丁钱依例照征外,南宋初年的诸多额外杂税也成了固定税收,并且新增了不少名目。为害最烈的有“耗米”、和籴、经制钱、月桩钱等①。南宋统治区比北宋疆域几乎小一半,人口也相差很多,可是每年的赋税收入最高时达到八千万贯,远远超过北宋时的最高额六千多万贯。当时人民所受剥削残酷程度可以想见。

2.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时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的沉重,赋税的繁苛,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因此,阶级矛盾尖锐,南宋一代有大、小农民起义二百余起。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当时,金兵南侵,生灵涂炭,南宋政府又不恤民情,诛求无厌,人民走投无路,纷纷举行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钟相、杨么起义。

钟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在北宋末年即以行医为名,利用巫教发动、组织群众。他向群众宣传说:“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①这是我国古代起义农民第一次同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根本的要求,是对王小波、李顺提出的“均贫富”思想的发展,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在武陵县起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四十万人,周围十九县都在义军控制之下。钟相被推为楚王,国号为楚。

同年三月,义军同宋军激战。宋军派细打入义军内部,发动突袭,擒杀了钟相父子。义军残部八千人在杨么(本名杨太)率领下,继续战斗。他们根据洞庭湖区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陆耕水战”的战斗方法。东至岳州,西至鼎、澧州,南到潭州,北到荆南,幅员数千里,又为义军所控制。绍兴三年(1133年),杨么号称“大圣天王”,后又拥立钟相少子钟仪为太子,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消灭义军,宋高宗调回在淮南前线抗金的岳家军,全力围剿杨么。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经过激烈战斗,杨么战败,投水被俘,壮烈牺牲。

钟相、杨么起义长达六年之久,给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钟相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革命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

1.蒙古国的建立

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由古老民族室韦的一支发展而来,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八世纪时,西迁到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属唐朝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又先后臣服于辽和金。蒙古进入草原后,以游牧为生。至十二世纪中期,已能制造铁器,部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并逐渐形成为阶级。

当时,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散处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塔塔儿在十一世纪已组成部落联盟,最为强大,所以史书常以鞑靼作为草原各部的通称。

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 铁木真(1162—1227),古代蒙古族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父亲被塔塔儿害死,家道中落,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长大后,立志振兴本族。 1189年,他被推为蒙古部首领。在此前后,他打败了塔塔儿、蔑儿乞等部,又于1201年至1204年间,先后征服了札答刺、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统称。

成吉思汗建国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①。国号蒙古汗国,亦称大蒙古国。其疆域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青山,北达贝加尔湖。

蒙古的政治、军事制度是与生产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牧民组织打破了原来的氏族制形式,实行领户分封制。全国的牧民按地区划分,每一地区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编制,各设“长”以统领之。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分封。当时有四万户长,九十五千户长,他们都是开国功臣,各有封区、封地和一定的封户。封户就是牧民,平时生产,即在大小领主的带领下,过着游牧生活,牧民要为大小领主提供赋役;战时在大小领主率领下作战。

成吉思汗还挑选壮丁组成一万人的“怯薛军(护卫军)”,由他直接统领。又制定了一部“大札撒”(法典),设置司法官员“札鲁忽赤”,以加强法制。

蒙古部原来没有文字。铁木真战胜乃蛮部后,命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古建国后,通行于全国。

2.蒙古军西征与南进

成吉思汗即大汗位不久,就开始向境外发动频繁的战争,以继续开疆拓土。其进军方向主要为西征和南进,是交互进行的。

三次西征 蒙古军大规模的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西征的时间是1218—1223年。在此之前,畏兀儿人首先归附了蒙古。1218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下开始了第一次西征。先后击灭西辽、花剌子模、康里等国,基本上征服了自中亚西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第二次西征的时间是1235—1244年。此时成吉思汗已死,大汗窝阔台命拔都、贵由、蒙哥率军两征①,攻占里海以北地区及俄罗斯,直入孛烈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等地。第三次西征的时间是1253—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命旭烈兀率军西征②,攻灭木剌夷(今伊朗境内),击败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把蒙古汗国的势力扩展到西南亚。

在第一次西征之后,成吉思汗把新占领土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作为世袭领地。长子术赤封于钦察,据有花剌子模和康里国故地,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术赤死后,该国归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北),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也速里(今新疆额敏),称窝阔台汗国。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低廉(今伊朗大不里士),称伊儿汗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汗国。它们同蒙古汗国及后来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因此形成了历史上空前辽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但是由于它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缺乏共同的经济、文化基础,各国建立之后,独立发展,因之很快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但在元朝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

灭西夏 蒙古军南进,主要以西夏、金、南宋为目标。

1205—1209年,蒙古军三次攻入西夏,迫使西夏称臣,纳女纳贡。蒙古西征归来,于1226年秋又发动对西夏的战争。灵州一战,西夏主力丧失殆尽,蒙古军进围西夏都城兴中府(今宁夏银川)。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南麓的兵营中。蒙古军秘不发丧,继续进攻西夏。不久,西夏皇帝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灭金 蒙古建国后,金拒绝承认,双方关系恶化。1209年二月,成吉思汗发兵攻打金朝。八月,在金西京附近击溃号称四十万的金兵。此后,蒙古军连连入侵,金难以抗衡,被迫于1214年三月,献公主、金帛请和。不久,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蒙古军于1225年攻占中都,前锋进入河南。后因忙于西征,一度放松对金的进攻。成吉思汗死,窝阔台继任大汗。他遵照成吉思汗遗言,采取联宋灭金的策略, 1231年窝阔台分兵三路大举攻金。次年,三路军会师汴京,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遣使约南宋夹攻金,商定灭金后,由宋收复洛、汴京、归德。1231年十月,宋将孟珙等率军二万,自襄北上,攻占了金的唐、邓二州。十一月,宋军抵蔡州,与蒙古军分攻南北城。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金灭后,宋依约准备接收洛等地,但蒙古军以武力制止宋军接收,并决黄河水淹阻宋军。从此,南宋与蒙古之间开始了正面冲突。

统一吐蕃 蒙古统治者在对南宋作战的初期,不很顺利,便决定先出兵吐蕃,再由吐蕃东进,迂回包抄南宋。此时吐蕃地区很不统一,各地各部有不少僧俗首领。其中的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达最有影响。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之子阔端率军入吐蕃地区,召见萨斯迦班智达。淳祐四年(1244年),萨斯迦在凉州拜见阔端,代表吐蕃各地、各教派僧俗首领,与阔端达成协议,同意吐蕃归属蒙古,蒙古亦尊重吐蕃各教派、首领的权利。从此,蒙古汗国即通过萨斯迦这位宗教首领实现对吐蕃的统治。后来,忽必烈奉命出征大理国,途中驻军于六盘山(在今甘肃固原县东南),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其侄八思巴来这里拜见忽必烈,甚得忽必烈的信任和尊敬。今西藏日喀则德钦颇章宫,还保存着八思巴拜见忽必烈的壁画,形象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灭大理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窝阔台病死,蒙古一度发生汗位继承问题的斗争。淳祐六年(1246年)春,窝阔台长子贵由继位,不到三年即死。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即汗位。淳祐十二年秋,忽必烈率大军进入吐蕃,后分兵三路进攻大理。次年初,包围大理城。大理兵败,国王段兴智逃走,在昆泽(今云南宜良)被俘,大理国灭亡。至此,蒙古国已统一了中国疆域的绝大部分,即统一了今之淮河至秦岭以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及云南,形成了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包围形势,并开始全力进攻南宋。

蒙哥汗战死合州 宋宝祐六年(1258年)初,蒙哥汗以三路大军攻宋,由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兀良合台自云南回师攻潭州(今湖南长沙),自率一军攻四川。当时镇守四川的南宋将领是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他做了许多备战工作,所以蒙哥汗的大军在进攻四川时,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打到合州(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城)城下。合州知州王坚和部将张珏带领全城军民固守半年多。宋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汗亲自到合州城下督战,宋军猛烈反击,蒙哥汗被炮石击中,死于营中。蒙哥汗死后,蒙古统治集内部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斗争。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即与南宋秘密议和罢兵,因之蒙古对南宋的战争暂停。

复习题:

1.简评岳飞抗金及其被害情况。

2.何谓“猛安、谋克”?

3.试评钟相、杨么起义的历史意义。

4.简述南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

5.你是怎样评价成吉思汗的?

重要名词:

赵构* 秦桧黄天荡之役* 李纲* 宗泽* 绍兴和议勃极烈制* 会子怯薛军* 四大汗国合州之战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2.张传玺、张仁忠合著:《中国古代史辅导讲座》第二十讲《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选读)。4.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七引《金虏节要》。

② 因义军战士皆在脸上刻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故名。

③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①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①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②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①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

① 《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一《梁公墓铭》。

② 金的五京(海陵王以后):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① 《后乐集》卷一三《论围田札子》。“圩田”与“围田”通。

② 《吴郡志》卷五○《杂志》。

① 徽州,今安徽歙县。池州,今贵池县。平江,今江苏苏州。建,今属福建。

①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木兰舟》。

① 和籴:官府向民户强制征购军粮。名义上双方议价交易,故称和籴。经制钱:附加杂税的一种。月桩钱: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杂税名目。因系计月桩办钱物,故总名为月桩钱。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一,绍兴元年正月。

① 成吉思,蒙语,为“强大”、“大海”等意。

① 拔都:成吉恩汗长子术赤的长子。贵由: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长子。蒙哥: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长子。

② 旭烈兀:拖雷之子,蒙哥之弟。

推荐阅读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北史>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