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的稻作农业系由中国传入,这也是中国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在探索什么时候传入到日本的“稻米之路”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华北传入说、华中传入说和华南传入说等路线。先谈华南路线:这一“传播路线又称”南路“,主要是指从中国的华南地区,经由台湾传至琉球群岛,然后进入日本南九州,再扩展到内地。系日本柳田国勇教授在其《海上之路》中率先提出,后来的金关丈夫,国分直一、
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先生也提出南岛式褥耕文化由此北上传入日本的假说(《农业考古》)1989年第之期)。但此说直到1989年我国农业考古专家陈文华教授进一步肯定强调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陈氏认为“只要翻开地图一看,琉球群岛的大小岛屿一列摆开,成了台湾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的天然跳板。……福建和台湾都已发现3000多年前到4000年前左右的稻谷遗存,既然早在3000—4000年前稻谷已经越海传到台湾,那么就完全有可能在3000年前从这条路线传入日本”。陈教授继从语言学、民俗学、宗教信仰及照叶树叶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说明这一条传播路线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再谈华中路线:又称“中路”,主要是指由长江下游直接渡海东传日本的九州(同时也传入南朝鲜);也有“的说从长江口先到南朝鲜,再到九州。这条稻米之路由于以浙江河姆渡为主的长江下游众多史前稻谷遗存和日本佐贺吉野个里大型聚落遗址的发现,而引起了中日学者的高度重视。此说为我国安志敏先生最先提出,安氏1983年出席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主张“以河姆渡及其后续者为代表的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的若干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史前日本。如绳文时代的玉块、漆器,以及稻作的萌芽,弥生时代及其以后的干栏式建筑,都可从长江下游找到渊源关系。河姆渡遗址发现木桨和陶船模型,同时沿海的舟山群岛也有同类遗址分布,至少证实当时具有一定的航海能力”(《考古》1984年第5期)。安说引起了日本考古学界对稻作农耕等可能是直接由海路输入日本的浓厚兴趣,许多报纸纷纷以日中交流可提早到公元前5000年为题进行报导。后来,周南泉先生也从中日发现的玉玦块比研究,认为从河姆渡到良渚文化之间,有一支“江南人”曾从海路迁到了日本(《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游修龄教授支持了安志敏的观点,并引用日本学者收集的亚洲不同地区的766个水稻品种,分析其酯酶同功酶的酶谱变异范围和“地理渐变”的特点,认为日本的水稻品种可能由中国的长江口传至日本(《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1989—1990年,安志敏先生又先后发表文章,分别从中日两地的稻作农耕、木农具、千栏式建筑、块状耳饰、漆器、木屐、鬲形土器、印纹土器,海流,交通、环壕聚落,坟丘墓,瓮棺葬等方面来加以论述,阐明日本弥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古》1990年第4期;《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王心喜则断言,“水稻只能从江南地区由海路输入日本,除此别无他路”,“古代中日之间的海路交通,从河姆渡文化和绳文文化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期)。日本为此成立了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先后派出以樋口隆康、渡部忠世、福永光司、营谷文则、金关恕、内藤大典等学者为主的江南学术考察一团一,奔赴河姆渡等江南地区实地调查,有学者纷纷肯定华中路线确是传人日本的“稻米之路”。
最后谈华北路线:此路线又称“北路”,所指即由陆路(河北、辽宁)或海路(山东)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1989年,严文明教授曾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的生态环境、稻谷的地域分布和年代序列,尤其是山东栖霞杨家圈和朝鲜、日本出土的稻谷品种均属粳稻分析,提出传入日本的稻米之路,“最大的可能是从长江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本九州再到本州这样一条以陆路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线,以接力棒的方式传播过去的”。陈文华教授也认为,“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
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最早知道浩瀚的大海对岸有一个日本岛,并且能与之交往的恐怕还是活跃在华北和华南沿海一带的人们。尤其是从华北经陆路到朝鲜南端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在当时是一条最方便也最安全,因而也是来往最频繁的路线“(以上均见《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林华东先生认为华南路线的开辟较迟,琉球群岛早先传承的是渔捞经济方式,稻作农业出现很晚,因之,作为传人日本的稻米之路不能成立。安志敏等先生主张的华中路线也缺乏令人信服的实据。诸如玉块,在辽宁省胺新查海属红山文化的遗址中,曾有距今7000—8000年前的玉块出土,可见玉块并非江南地区专有,也非江南地区出现最早。尽避河姆渡有6000—7000年前的古老漆器发现,但日本的漆器最早仅见于绳文文化晚期(公元前870一前300年),两地相差3000多年的空档如何解释?何况至迟在夏商之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漆器就已盛行,故漆器也不能作为华中路线的证据。就航海能力而言,河姆渡及至良渚文化均属独木舟型式,难以远航日本。日本的干栏式建筑,同河姆渡之间也有数千年的年代距离,表现的只有文化的类似一性一。
至如日本的环壕聚落、木农具、木屐、坟丘墓等同我国的江南文化。所见均形似而实异。
林氏通过考古新发现并结合文献典籍广征博引,认为史前之时山东半岛与长江下游的先民早已有了文化交往。同时,又从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发现的稻谷,以及凹槽型有段石锛与人工头部变形、拔牙、文身、一性一嗜酒等习俗剖析,主张联结中、日的“稻米之路”,应是:长江下游→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东传日本》,日本第30回埋藏文化财研究集会论文,1991年8月于福冈)。
(林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