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西周初期就开始扩大武装力量,组建了大量新的常备军部队,军队的编制体制也有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人们的共识,但对周代是否有军一级编制却有不同见解。
历来兵家学者都将《周礼》记载的军,作为西周有军一级编制的重要依据。据《周礼。夏官》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一柄一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周礼》称西周已开始实行征兵制度,大约乡遂中每户征召一人为兵,比(五家)编伍(五人),闾(二十五家)编两(二十五人),族(一百家)编卒,一党一(五百家)编旅(五百人),州(二千五百家)编师(二千五百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编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在家称比、闾、族、一党一、州、乡,军中称伍、两、卒、旅、师、军。在此前后成书的一些史籍,也都有西周存在军一级编制的记载。例如:《国语。齐语》有“五乡为帅,故万人为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也”的叙述。唐、宋、明编纂的《通典》、《通志》、《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均转载了《周礼》中关于“军、师、旅、卒,两、伍”编制的文字,却未见与此相悖的论述。历代军事史学家,也深信西周有军一级编制存在。
据史籍中有关西周兵力作战情况来看,周代可能有军一级编制。《伯木懋父教》称:“大夷反,王命伯懋(卫国君)以西六师、殷八师东征。”《小孟鼎铭》云:“鬼方南窜,周公与成王大举征讨,俘一万三千八十一人,将其驱回晋北”。《诗。小雅。采芑》记载有周宣伐楚,调成周八师和中原诸侯国军队,出动战车3000乘。西周后期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共22师,各诸侯国和卿大夫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常备军总兵力达数十万人。这样庞大的军队,这么多师的单位,如果师以上没有一级组织,直接由周天子指挥管理,就是有司马协助,也将是非常困难的。再说,西周后期师以下基本上都是“五五制”编制,设立军一级组织统管若干师,应当说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总领条,有“西周军制沿袭殷夏,而有所发展,严格执行‘国人’从军,据《周礼。夏官》记载,已形成
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的论述。台湾的军事著作《中国历代战争史》称:”周军编制为军(五师、兵车125乘、战斗人员12500人、将);师(五旅、兵车25乘、战斗人员2500人、帅);旅(五卒、5乘、战斗人员500人、帅);卒(四两、一乘、战斗人员100人、卒长);两(五伍、战斗人员25人、两司马);伍(战斗人员5人、伍长)“。
有的论者则认为,周代国家军队最高编制单位是师,军一级行政单位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点:(1)《周礼》所述难以为据。古文经学家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的作品。西周铭文中经常提到的固定编制是师,《春秋》、《诗经》等古籍中未见军一级编制,由于先秦史料匮乏且难免有误,《周礼》可能是混合了西周时期的产物。《中国历代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认为:周王朝国家常备军的最高编制单位是师,《周礼》既记有周代的制度,也杂采了许多春秋战国时的制度,西周出现军一级编制的说法不可靠。
(2)军并非专指军一级编制。“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一柄一一军”的军,是泛指军队或武装力量,而不能理解为军一级编制。西周时的“军”含意甚广,古籍中的“军”存在着多种多样解释。例如:“王毁军而纳少师”(左传。桓传》),军是指军队:“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左传。隐传》),军是指行军:“王亦能军”(《左传。桓传》),军是指统帅与指挥:“军於瑕以待之”(《左传。桓传》),军是指驻军:“罗与卢戎两军之”(《左传。桓传》),军是指攻击。《历代兵制浅说》认为,古籍中用军的地方,并非指军一级行政单位,正如古籍有的称“西六师”也有称“西六军”一样。(3)周代没有建立军级单位的迫切一性一。据《成鼎》、《舀壶》、《小雅》等典籍所载,周天子直辖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三支武装力量,总兵力仅20多万。西周时从中央到地方诸侯国均设军事行政长官司马,具体职掌军赋、兵器、指挥军队和护国器与宗器,并采取分区而治的办法。例如《旬子。王制篇》有“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左传》有“司马之节”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明,没有军一级行政单位,周天子统帅全国军队并不困难,设立军一级编制的必要一性一不大。
那么,西周有没有军一级编制?还需进一步考证。
(谢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