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中国近代战争史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中国近代战争史 >

第三节 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

石达开出走后,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由于他们毫无军政才能,朝中文武大臣不服。1857年10月,洪秀全改以蒙得恩为正掌率①,陈玉成为又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代替安、福二王执政。次年,洪秀全又提拔了一些年青将领,恢复了早期的五军主将制,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①这些措施,对稳定政局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酷的。继1857年底镇江、瓜洲失守之后,1858年1月,江南大营的清军进扎天京高桥门、龙脖子,进秣陵关;江北大营则于1858年春移驻天京对岸之江浦、浦口,会同江南大营,缩小对天京的包围圈。同年5月,九江失守,天京的西面屏障安庆也受到湘军的直接威胁。直至同年9月和11月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之后,形势才为之一变,基本上扭转了天京内讧以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萎不振的局面。

一、枞会议

为解天京之围,李秀成于1858年3月底请命出京,途经芜湖,与其弟李世贤商定,“一人敌南岸,一人敌北岸”②。不久,李秀成自率部将陈坤书等五千余人,分别由芜湖和东梁山渡过长江,齐集含山,于5月8日再克安徽和州(今和县),接着又连占全椒、滁州(今滁县)、来安。

由于天京被围日紧,南郊板桥、大胜关已被敌攻陷,七桥瓮、印子山、雨花台也处于敌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李秀成日夜焦虑,在全椒加紧练部队,准备先扫清江浦、浦口之敌,以安定天京人心。6月5日,他率兵五千余人自全椒进扎江浦大刘村,拟取道桥林进攻江浦、浦口。次日,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督军万余进攻大刘村。时适大雨滂沱,太平军疏于戒备,以致寡不敌众,初战失利,损失千余人,新旧营垒十三座尽失。这使李秀成意识到,单凭一军之力,难解天京之围,于是行文各路将领,约定在安徽枞举行会议,共商救京办法。

8月上旬,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将领于枞商定:先由陈玉成、李世贤等率部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市),然后由吴如孝率部在庐州东北一带活动,牵制胜保所部清军,陈玉成则率主力速进滁州东南的乌衣镇一带,会同李秀成部全力进攻江北大营。

会议使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并制定了较正确的作战方针,为再破江北大营以解京围奠定了基础,因而在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再克庐州与二破江北大营

1858年8月11日,陈玉成、李世贤、吴如孝三部联合行动,由舒城三河镇向庐州进。当时,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尚未到任,庐州城内仅有清军数千,由副都统麟瑞督率驻守,另由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带勇万人驻守南郊。8月23日晨,太平军两万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直城垣。清军未及交锋,即纷纷惊溃(李孟群部西逃六安)。当天中午,太平军即进占庐州城。

太平军再克庐州,清廷上下为之震动。咸丰帝立即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所有皖境各军均归节制。同时,谕令湖广总督官文从沿长江东下的鄂军中分派劲旅,赴援庐州;谕令德兴阿从江北大营中酌拨马步官兵,前往庐州“协剿”。清廷严令胜保及各路将领务必将庐州即日收复。

太平军的主要进攻目标并非庐州,而是江北大营,因此,未等清军援兵赶到,陈玉成早已挥军由界牌直趋滁州,于9月中旬抵乌衣一带,与自全椒进抵该处的李秀成部会师。在此之前,吴如孝按约率部自庐州北进,占店埠镇(今肥东)及其东北之梁园,进定远,以牵制胜保军。

当时,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拥有兵勇一万五千余人,以浦口、江浦之间的陡冈、安定桥、小店(今永宁镇)一带为重点,分驻于西至江浦石碛桥(今桥林)、高旺,东至瓜洲、三汊河,北至来安、施官集的广大地区内,绵延二百余里;长江内则有水师巡船往来游弋,以资接应。战前,德兴阿得意地说:“各路马步兵勇,或多或少,择要分布,有警则奋勇向前,贼多则添拨援应;海全一军驻扎石佛寺,无论何处紧急,皆可策应。”①他认为攻守都有把握,但作战结果表明,清军的这种分散部署,正好给了太平军以各个击破的极好机会。

李秀成、陈玉成两部太平军会师乌衣之后,众达数万,与江北大营清军相持。9月26日,德兴阿派出部队由小店进攻乌衣。太平军奋起迎战,大败清军,歼敌三四千人。27日,太平军乘胜向小店发起猛攻,击败由江南大营来援的总兵冯子材部五千人。陈玉成部于是冲破清军陡冈军营,直下浦口,在从九洑洲渡水前来的太平军配合下,再次大败敌军,并将浦口一带的清军营垒全部烧毁。清军见后路被袭,阵势大乱,纷纷夺路而逃。德兴阿先逃六合,后由水路逃往扬州。陈玉成部随即于29日占领江浦。至此,江北大营再次被摧毁,清军前后损兵万余人。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之后,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保障了对天京的供应。同时,大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夺取三河镇大捷创造了条件。

二破江北大营之后,李秀成率部东进,于10月4日占仪征,9日占扬州。清军不战而逃,德兴阿北逃邵伯镇。15日,江南大营帮办军务张国梁率兵六千余人由镇江渡江北援,李秀成以兵力单薄,于21日弃守扬州,继又退出仪征。在李秀成率部东进的同时,陈玉成率部由浦口北攻六合,由于道员温绍原据城死守,直至24日才攻克。

江北大营惨败后,清廷将德兴阿革职,并决定撤去江北大营建制,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统一节制。

三、三河镇大捷

1858年5月,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陷九江后,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等即拟订“东征计划”,准备乘胜东援安徽。不久,李续宾即率部渡江,返回湖北。同年8月,太平军攻克庐州,官文便命令“李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即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会图克复,兼扼贼匪北窜”。①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陷太湖,然后分兵为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李续宾部于9月27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五十余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九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时太平军守将为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刚克六合,即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便毅然决定回兵救援。并启奏天王,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季续宾率兵六千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

分兵三路向镇外九垒发起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①太平军依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但由于己方伤亡亦众,便放弃镇外九垒,退入镇内。

在湘军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扎营于三河镇南金牛镇一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进抵三河镇一带的太平军众达十余万人,军势大壮。

在太平军强大援军的威胁下,李续宾的部将曾建议退守桐城。但李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当死战”②,竟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营偷袭金牛镇。次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十五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大雾迷漫,咫尺莫辨,湘军偷袭部队经太平军勇冲杀,死伤过半,队伍星散。李续宾闻报,亲自率兵四营往援,连续冲锋数十次,均不得入。驻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部出城合击清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实则这时守垒的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七个营垒迅速被太平军攻破。接着,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一举消灭湘军锐近六千人③,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陈玉成、李秀成于三河大捷之后,即乘胜率部南进。时舒城之敌已退守桐城,陈、李两部便共同往攻,于11月24日夺取懊城。都兴阿所部清军于太湖与李续宾部分军后,即进安庆,10月15日攻占安庆北面门户集贤关,继而配合杨载福部水师,围困安庆。及至李续宾大败于三河镇,接着舒城、桐城又被太平军占领,都兴阿恐太平军从侧后抄袭,遂于11月27日撤安庆之围,经石牌(今怀宁)退驻宿松。太平军随即克复潜山、太湖二城,扩大了占领区,改善了安庆的防御态势。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原因是孤军犯险。李续宾仅率八千余人自湖北东犯,入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①。进至三河镇后,仅剩六千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军覆灭。对于湘军的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哀恸填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②。又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荆”③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能打这样漂亮的歼灭战,主要由于决心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比较灵活。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地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①。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终将李续宾及其所部彻底歼灭。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图谋,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推荐阅读

北齐书>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