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中国近代战争史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中国近代战争史 >

第三节 英国侵华部署与清政府的海防战备

一、英国远征军的组成和作战部署

英国政府作出发动侵华战争的决定之后,即着手组织远征军。至1840年初,这支侵略军基本组成。海军舰队以驻印度海军司令伯麦为司令,由十六艘军舰、四艘武装轮船和二十余艘运输船组成。这十六艘军舰中,三艘来自英国本土,三艘来自开普敦②,五艘来自印度,另五艘已先期在中国海面活动。侵华陆军共四千名,其中包括从锡兰(今斯里兰卡)调的英军第18,从印度加尔各答调的英军第26和第49,此外,还调了一个印度混合营和两个炮兵连、两个工兵连。所有陆军由布尔利上校统率。战争过程中,侵华英军以印度为主要基地,英国驻印度总督奥克兰受命筹组陆军,并对海军的行动予以合作。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对懿律和义律下达了作战训令,给侵华远征军规定了如下任务和实施步骤:(一)到达广东海面后,立即封锁珠江口,扣留一切中国船只。由于广州距北京太远,所以不在那里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二)封锁珠江口之后,立即北上,切断台湾和厦门之间的运输,封锁钱塘江口、长江口和黄河口,占领舟山群岛中最适于作司令站以便长期占领的岛屿,并扣留一切中国船只。(三)前往北直隶湾(即渤海湾),递送《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进行谈判,迫它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关于道歉、赔款、割地、通商等要求。(四)如果清政府拒绝谈判,或者谈判决裂,海军司令就应该根据他所指挥的兵力,采取最有效的办法进行更加活跃的敌对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派一支兵力进入黄河,在黄河与运河的交叉点切断南北诸省的交通;或派一支兵力进至长江与运河的交叉点,掳走那里的船只与货物;如果认为兵力足够,还可以占领厦门。训令指出:“给海军司令留有最充分的自行决断的余地,以便他根据他自己的判断,用最有效的办法进行他的敌对行动;在这样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拒绝满足我们或中止谈判,或迫使陛下全权代表中止谈判,那么海军司令的敌对行动就不该停止,也不中断,一直等到中国全权代表签下足称满意的协定,并由皇帝诏准该协定的时候为止。”训令还给全权代表“保留广阔的自行决断的余地”。①

二、清政府的海防战备

(一)清王朝的战备方针

清朝最高统治集,对于收缴鸦片之后中英之间将会出现何种局面,是否可能爆发战争等,从未进行廷议,作出应有的分析判断,提出相应的政治军事对策,仅由道光帝及军机大臣们看奏报,下谕令。而道光帝既昏聩无知,又狂妄自大,他不准沿海疆臣丢失寸土尺地,又不愿为加强海防动用国库银两。清朝同西方各国通商近二百年,道光帝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竟茫无所知。英国借口鸦片问题,已经在调兵遣将,决心武装侵略中国了,他还认为是“虚声恫吓”,“实无能为”,只要严防海口,“总不与之外洋接仗”,就足以使敌不攻自毙。在这种骄妄无知、盲目轻敌的思想支配下,清廷逐步形成了如下政治、军事战略方针,即“先威后德”,“大张挞伐,聚而歼旃”,“沿海一体严密防范”等。所谓“先威后德”,即驱逐英商,收缴鸦片,必要时“示以兵威”,“使夷闻风慑服”;然后许以继续通商,“以示怀远羁縻”,认为这样,英人就会“感恩天朝”了。显然,这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骄妄自大思想的产物。至于“沿海一体严密防范”,由于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措施,实行起来,只能是分兵把口,处处消极防堵而已。

(二)东南沿海的设防备战

东南沿海是清朝布防重点之一,其中广东驻军七万,福建六万,浙江四万,江苏五万。但是,由于清军的主要任务是镇压人民的反抗与起义,沿海水师主要是缉拿海盗,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武装侵略缺乏应有的警惕。1800年(嘉庆五年)以后,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的武装走私商船开始在广东沿海活动,特别是1830年以后,英国政府公然派出兵船前来中国沿海,保护鸦片走私,清廷和广东当局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才开始有所警惕和准备,但仍然缺乏认真的战备措施。

1834年9月,两艘英国军舰强行闯入虎门并进抵黄埔的严重

关天培像

事件发生后,清廷任命关天培①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到任后,亲历重洋,查勘要塞,整顿水师,加筑炮台,添铸大炮,使广东海防尤其是虎门的防务,得到了加强。

虎门位于珠江入海处,是从海上进入广州的咽喉要地,地势十分险要。沙角山、大角山夹岸对峙,构成第一道门户。由沙角、大角沿江上溯七里,有上下横档岛耸立江中,将水道分隔为二。东航道可通大船,为洋船进入广州的唯一水道,两岸山峰雄峙,构成第二道门户。由横档岛再上溯五里,江中有大虎山岛,构成第三道门户。沙角山、大角山均筑有炮台(沙角炮台筑于1801年,大角炮台筑于1832年),关天培以两台间的炮火不能形成交叉火力,无法封锁海口,将其改为信号炮台,担负了望警报任务。上横档岛早在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即修筑了横档炮台,其东岸之南山(亦称武山)修筑了威远炮台;1815年(嘉庆二十年)又在威远炮台北侧修筑了镇远炮台。关天培到任后,于威远、镇远炮台之间添筑了靖远炮台,于上横档岛西端添筑了永安炮台,西岸南沙山(即芦湾山)添筑了巩固炮台。到鸦片战争时,横档地区共有炮台六座,安置新旧火炮二百一十二门。此外,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积极支持下,关天培还在横档岛和南山之间建造了两道铁链,以防敌舰阑入。对1818年修筑的大虎山炮台,关天培到任后也作了加固,并添置了炮位。

关天培不但添筑炮台,增加炮位,在炮台构筑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旧的炮台均系石墙石地,一经炮弹轰击,碎石横飞,反而增大敌炮的杀伤力。新筑的炮台则以巨石为基,上筑三合土墙,并增加胸墙厚度,用沙袋或三合土围护火药库。此外,还部分改建旧炮台,以减少战时损伤。每门火炮还用增减木垫的办法,调整射距。但所有新旧炮台,仍未脱离古代城堡的结构形式,长墙高台,既无掩盖,又无交通壕,战时人员、火炮易受损伤。

福建也是重点设防的省份之一。全省六万驻军中,大体水陆各半,分别由水师提督和陆路提督统辖,下设南澳、漳州、台湾、金门、海坛、福宁等镇。福建沿海设防情况远不如广东,海口“旧设炮台,大者不过周围十余丈,安炮不过四位六位,重不过千斤”①。英国鸦片走私船在广东被逐以后,自1839年冬起,就不断向福建沿海窜扰。1840年3月,新任闽浙总督邓廷桢由粤抵闽,立即增强沿海兵力,分饬水陆官兵加意严防,并自广东购得洋炮十四门,添筑炮台,加强福建防务。鉴于形势紧迫,永久炮台来不及构筑,兵部尚书祁寯藻建议以炮墩①代替炮台,于沿海险要处用沙袋筑成简易炮台,以资御敌。

(三)林则徐的战备措施

林则徐抵粤后,在严厉禁烟的同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战备措施,以应付日益紧张的形势。这些措施是:整顿水师,严肃军纪,演练槍炮,以提高战斗力;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秘密购置西洋大炮,使虎门各炮台的大炮增至三百余门;购置西洋大船,改装民船,招募渔民、疍户(以舟为家的土民)丁壮五千余人,加以训练,准备杀敌;此外又调广东内地营汛防兵,加强第一线兵力,使虎门的水陆兵力增至三千余名,澳门增至一千三百余名,尖沙嘴增至八百余名。

林则徐还就如何对付英军入侵问题,提出过一些具体设想,概括起来,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他在1840年3月7日的奏折中写道:英人“妄夸炮利船坚,各夷船恃为护符,谓可沮我师之驱逐。臣等若令师船整队而出,远赴外洋,并力严驱,非不足以胜算,第洪涛巨,风信常,即使将该夷船尽数击沉,亦只寻常之事。而师船既经远涉,不能顷刻收回,设有一二疏虞,转为不值,仍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之百无一失也。”①

第二,在近海陆地歼敌,不在远洋接仗。林则徐于1839年9月奏称:有些被英吉利之名所震惊者,往往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而不知其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仅能取胜外洋,只要不与之外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该兵船一旦进入内河,就会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更难转动。其货船进口,尚需以重金雇请当地人导引,兵船则更不待言。“且夷兵除槍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②

第三,组织民众,军民配合,火攻英船。林则徐到广东以后,一直比较注意依靠民众,陆上则组织乡勇、练,水上则招募渔民、疍户等,以便配合军队作战。1840年3月,他与关天培等密商,决定将平时所装大小火船,即雇渔疍各户,教以如何驾驶,如何点放,每船领以一二兵弁,分赴各洋岛澳埋伏,候至深夜,察看风潮皆顺,即令一齐放出,乘势火攻环护夷船之各匪船,随烧随拿,“许以烧得一船,即给一船之赏,如能延烧夷船,倍加重赏”。③

第四,与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共同对敌。广东封港以后,为防止英国侵略者北窜,清廷令沿海各省督抚严加防范,林则徐对此甚为重视。6月下旬,大批英舰抵粤,他便“飞咨闽、浙、江苏、山东、直隶各省,饬属严查海口,协力筹防”。①

林则徐比较正确地认识到英军的长处和弱点,主张避免同英军在外洋作战,而待其进入内河,组织军民不断袭击和火攻,于近战中歼敌,这一指导思想,是颇有见识的。

林则徐是清朝官吏中了解“夷情”较多的一个,他到广东后,“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②,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但由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对敌情的了解毕竟有限,因而有时作出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如他在1839年9月分析英国情况之后得出结论说:“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③1840年6月中旬,已有英国舰船陆续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借以扬言恫喝,冀可准其贸易之求”。现在各船“只在外洋往来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该夷)实无能为”。④当然,尽避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海陆军大举进犯中国的可能估计不足,但其作战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战备措施,是值得称许的。

--------------------------------------------------------------------------------

② 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西临大西洋塔布尔湾,为南非(阿扎尼亚)重要港口和开普省首府。1652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南非沿海地带,始建该港。1806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南非,夺取开普,开普敦港便成了英国向南非内陆和亚洲各地扩张的重要基地。

① 《巴麦尊致海军部》,《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第70—72页。

① 关天培(1781—1841),清末国将领。江苏山(今淮安)人,行伍出身。曾任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1827年升江南苏松镇总兵,1833年署江南提督,次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① 祁寯藻:《议设炮墩控制英船及民贩烟船只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版,下同)(一),第291页。

① 据祁寯藻《议设炮墩控制英船及民贩烟船只片》载:炮墩的构筑方法是:“用麻布袋,每个长四五尺,径尺余,实以沙土,层层堆积,高低自五层以至十余层,厚薄自两层以至三四层,长短自十余丈以至百余丈,相地势之远近、广狭斟酌为之。沙墩之外,用旧小渔船侧竖,船底向海,船舱向内,紧贴沙袋,牢固拴缚,以为沙囊保护。炮位安于墩内,炮口出于船外,其两船夹缝处所,即是天然炮洞。我兵在内瞄准施放,可以克敌,而全身藏于墩内,敌人炮子不能致伤。……沙最柔,非如砖石可以摧裂,弹子打穿船底,遇沙即止,不能穿过,极为稳固。”

① 林则徐:《英船被逐出口仍在外洋逗留并拿获汉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277—278页。

② 林则徐:《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217页。

③ 林则徐:《英船被逐出口仍在外洋逗留并拿获汉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278页。

① 林则徐:《英船来粤防守情形并咨各省协力筹防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30页。

②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上册,第174页。据冼玉清考证,《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不是魏源,而是李德庵、李凤翎父子。(参见《学术研究》1962年第2期《关于〈夷艘入寇记*

③ 林则徐:《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218页。

④ 林则徐:《火创英船办艇等情形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15—316页。

推荐阅读

北齐书>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