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中华上下五千年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袁崇焕宁远大捷

天启至崇祯年间,明朝与后金的斗争进入了激烈的状态,积弊已深的明朝在后金铁骑的践踏下,只能做垂死挣扎。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却有一位将领打了胜仗,他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广州府东莞县(今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到邵武上任之后,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比如为民救火、平反冤案等。虽然他身在福建,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辽东的情况。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为辽东战事出一份力,他招募了一批壮丁进行练,还经常跟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人谈论战事,这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初步的准备。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遵照朝廷的规定,到北京接受政绩考核。在此期间,袁崇焕空视察了边塞,了解了辽东的形势。这时的辽东,形势越来越危急,先是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沈失陷,然后整个辽宁都被后金占领了。自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总共阵亡了十四人,举国上下的官员谈敌色变。袁崇焕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只身视察边塞的,从边塞回来之后,他向朝廷详细地说明了关上的形势,并上奏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朝廷见他既有见识又很英勇,就破格提拔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命他监管关外军,不久后又升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袁崇焕赴任之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自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以固守山海,进而慢慢收复失地。当时,山海关以外的广大地域还是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的领地,袁崇焕只好在关内驻军了。后来,朝廷对关外的蒙古部落实行了“抚赏”政策,以期能够与他们联合对抗后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领同意接受“抚赏”,于是袁崇焕就受辽东经略王在晋之命到达了山海关外的中前所(位于今辽宁绥中)。随后,王在晋又命他赶赴前屯(今辽宁绥中前屯)安置流民。袁崇焕领命之后就穿丛林、过荒野,连夜赶到了前屯,其英勇令将士们赞叹不已。王在晋见他如此英勇,越来越倚重他,题请朝廷擢升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在军事问题上,王在晋曾经主张以八里铺为山海重关,袁崇焕认为此举不妥,并将自己的见解上奏给了朝廷。朝廷派大学士孙承宗亲自前往山海关视察。孙承宗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宁远(今辽宁兴城)才是山海重关,于是听从了袁宗焕的建议,还自请督师辽东。至于王在晋,则被调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年)春,袁崇焕受孙承宗之命安抚哈刺慎各部,然后由八里铺移师到宁远,收复了二百七十里失地。次年,宁远城竣工,然后逐渐变成了关外重镇。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因柳河之战失利,屡次被弹劾,只好请辞,辽东经略一职由兵部尚书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根本不可守,所以他在上任之后就力主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内,袁崇焕极力反对:“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并说誓死也要坚守宁前。同年十二月,袁崇焕升任按察使,仍然主管宁前事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兵渡辽河,部分明军望风而逃。袁崇焕听说之后,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人发誓死守宁远。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并自称其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必然能破城,令袁崇焕投降。袁崇焕早已探知对方只有十三万的兵力,且已发誓要死守宁远城,于是率部以火器迎战,共歼敌一万七千余人,史称宁远大捷。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将士虽然也全力抗敌,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伤亡。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敕封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次年,袁崇焕又全权掌管了关内关外的一切事宜,可谓荣耀等身。不过,立下如此大功的袁崇焕,最后却没能善终。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后汉书> 清宫史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国志>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秦前历史导读> 汉朝历史导读> 北史>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