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桓公的争霸大业中,长勺之战是一次少有的挫折,这也使得桓公更加重用管仲,不再独断专行。管仲建议齐桓公派人开采铁矿,这样一来可以大量制造兵器和农具;发展农业,以使国家和百姓充实起来;利用齐国近海的条件发展渔盐业;同时,推行减轻社会各阶层负担的政策,齐桓公都一一采纳了。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很快就变得国富民足、社会安定。
随着齐国的日益强盛,齐桓公想要号令各路诸侯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齐桓公问管仲:“如今国富民强,可以在诸侯中称霸了吧?”管仲觉得,在诸侯国中,南边的楚国,西边的秦国和晋国,他们都自恃强大雄踞一方,因此齐国还还不能称霸于各国,号令天下诸侯。他分析说,东迁以来,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在诸侯心目中,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当时,中原各国倍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扰之苦。因此,管仲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各诸侯尊重周朝王室,联合起来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借此对诸侯发号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齐桓公很赞赏这个计策,便问从何处着手。当时,周天子(周釐王)刚登位,管仲让齐桓公派使臣去向天子朝贺,并向他报告宋国爆发内乱,新国君宋桓公刚即位,地位还不稳固,因此宋国局势仍不稳定,请天子下道命令,承认宋桓公是宋国国君,以便结束宋国的动荡。等齐桓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挟天子令召集诸侯,订立盟约了。齐桓公点头赞成,马上就派人去朝贺新天子周釐王。
这时的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各路诸侯都忙着扩张自己,早就不来朝觐天子了。周釐王初登王位,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居然还派使臣前来朝贺,当然非常高兴,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让齐桓公代行天子之权,去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天子之命,通知各诸侯到齐国北杏会盟,确定宋国国君的地位。当时的齐国在诸侯中还没什么威望,因此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个诸侯国奉命到达北杏,而鲁、卫、郑、曹等国则持观望的态度,没有出席。齐桓公觉得来的国家太少了,想取消会盟,管仲劝阻他说,不能第一次会盟就失信于诸侯,三人就可以成众了,如今已有四国,再加上齐国自己已经不少了。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就去会见四国诸侯了。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凭借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选为盟主,最后,五国订立盟约,相约尊重王室,攘夷于外,互相帮助。
北杏会盟后,齐桓公就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几个小国,然后用武力迫使鲁、郑两国向齐国求和。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召集各国在鄄地会盟,这次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各诸侯国的初步肯定。
公元前662年,鲁国发生内乱,鲁庄公的妻子哀姜和他的弟弟私通,杀了庄公的儿子,刚即位的鲁闵公,想要立庆父为君。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齐桓公杀了哀姜,庆父畏罪自一杀,即位的鲁僖公与齐国会盟于落姑,终于使鲁国安定下来。至此,齐桓公成了一面正义的旗帜,更是大大提高了在诸侯中的声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
正当齐国在中原逐步确立霸主地位时,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严重威胁着中原各国的稳定和发展。
公元前663年,燕国派人到齐国求救,称山戎统兵万骑,攻打燕国,劫掠了很多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抵挡不住了。齐桓公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建议说,燕国遇难,前来求救,如果能率先举兵伐夷,必能在各国中树立威望。齐桓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亲率大军举兵救燕。
齐桓公率领大军来到燕国,这时山戎早已得到消息,抢劫了大量财物逃跑了。管仲建议,向北追击,彻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齐桓公决定听从管仲的意见,继续追击山戎。当时与燕国临近的还有一个无终国(今河北玉田),同样时常受到山戎的侵扰。于是燕国君主燕庄公就派人向无终国求助,从而壮大了伐戎的军队。
齐桓公率领着三国联军,一路向北追击,杀出了蓟门关,山戎兵落荒而逃。齐桓公从山戎俘虏口里得知,山戎首领逃到孤竹国去了。齐桓公便跟踪追击,包围了孤竹国。孤竹国大将黄花割下山戎首领首级献给齐军,并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去追击孤竹国君。齐侯信以为真,跟着黄花率领大队人马进了沙漠。黄花乘人不备逃之夭夭,齐军身陷荒漠,根本辨不清方向,举目望去,漫天黄沙,一望无际,哪里找得着路?散失了很多人马。到了晚上,沙漠里狂风卷地,寒气一逼一人,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却又要面对高一一温一一酷暑,饥一渴难耐。齐桓公急忙命军队赶快寻找出路,可是大队人马却怎么也找不着路。齐桓公惊慌失措地向管仲问计。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向齐桓公建议说:“老马多认识归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不如挑选几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带着军队走出沙漠。”齐桓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依其言。管仲挑了几匹老马,放之先行,大队人马紧随其后,军队果然走出险地,回到了原来的路上。“老马识途”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齐军走出沙漠后,攻入孤竹国国君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时占领的无棣城。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
齐桓公大破山戎,解救了燕国的危难,灭了令支、孤竹,获胜而还。燕庄公送齐桓公一直送到齐境,齐桓公说:“只有天子才可以被诸侯送出国境,我不可使燕国无礼。”于是就将燕君所到的地方划给燕国,并叮嘱燕君给周朝纳贡。这件事在诸侯中传开,使各诸侯莫不敬畏。
在救燕时,鲁国曾允诺出兵支援,却没有任何行动。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不但没有出兵惩罚鲁国,还将征燕胜利中得到的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送了一些给鲁国。此举使鲁国上下甚为感动,也赢得了其他各国的赞扬。
接着,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卫国和邢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西狄,并且帮助卫国修建宫殿,帮助邢国复国,迁进新都。这些义举,使齐桓公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
当时为患一方的,除了北戎和西狄之外,还有南方的楚国。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地处中原之外,楚国人在南方开垦土地,发展生产,逐步强盛起来,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中原各国,对一华夏文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远离中原,楚国强大之后更加藐视周王室,并且一直有北上的野心,到春秋时楚国竟以“王”自称。楚国因此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作为共同打击的对象。
齐桓公通过援助燕国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决定征伐南方的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本国加上宋、鲁、郑、卫、陈、许、曹的八国诸侯联合攻楚之盟国蔡。接着,大军就攻向了楚国。楚成王得到消息,立即调集了军队准备迎战,同时,派使臣责问齐国,两国相距遥远,为什么无故攻楚,齐国责难楚国不向周王纳贡,楚国承认错误,并答应恢复纳贡。齐国向楚国炫耀军威,但楚国使臣态度强硬,表示一旦开战就会反抗到底。齐桓公估计强攻楚国可能会两败俱伤,既然楚国答应恢复进贡,就决定就此收场。于是中原各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和楚国订立盟约,然后各国班师回国。此举暂时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不久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一一宠一一妃的儿子为太子。公元前655年,齐桓公联合八国诸侯会盟于首止,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把太子郑接到了首止,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周惠王虽然生气太子郑不听他的话,但害怕强大的齐国的威胁,太子的地位因而得以保全。不久周惠王去世,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很感激齐桓公,派人将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
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通知各路诸侯到宋国葵丘去招待天子使臣。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等七国国君会盟于葵丘。大会上,使者宣布周王的意思,齐桓公接受胙(祭肉)时可以免于下拜。这说明,周王已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各国再次订立盟约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等等。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通过这次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因此,历史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被称作“九合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