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宋词赏析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宋词 > 宋词赏析 >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全文及赏析_曾觌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曾觌词作鉴赏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当时正值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据《宋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进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史称“绍兴和议”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即孝宗。赵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 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再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公元1164年冬,与金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从此南宋皇帝对金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绢各二十五万两、世,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无疑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于有着国之家破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当然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

词的上阕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阕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

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至于“伤行客”与“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伤感之情更加浓烈。“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而目前的情况又如何呢?于是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空”之一字里。所谓“空”实际是希望它“不空”而成了“空”。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竟被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语“平妥粹”,而且用事又“紧着题,融化不涩”“不为所使(《乐府指迷》),确实具有相当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 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对于这首小令,黄叔旸当时就指出它”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象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

正是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内容

《水龙吟·西湖怀古》全文及赏析_陈德武> 《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庙堂》全文及赏析_醴陵> 《虞美人·兵后寓吴》全文及赏析_蒋捷> 《虞美人·梦冷黄金屋》全文及赏析_蒋捷> 《虞美人·秋晓》全文及赏析_蒋捷> 《虞美人·吴江》全文及赏析_蒋捷>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全文及赏析_蒋捷>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全文及赏析_蒋捷> 《虞美人·乡土》全文及赏析_蒋捷> 《燕归梁·风莲》全文及赏析_蒋捷>

推荐阅读

宋词三百首解读> 宋词三百首> 宋词赏析> 辛弃疾> 吴文英> 岳飞> 元好问> 范仲淹> 柳永> 张先>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