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庭贵族的宫里。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诗意】
这是一首讽刺。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赏析】
韩翃的七绝名篇《寒食》,一千多年来传诵不衰,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没有遗漏它,尤其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二书的广泛传播,使这首诗获得了童叟皆知的知名度。检《全唐诗》中以《寒食》(含《禁火》《禁烟》)为题的诗歌约有16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就写有20首,惟独韩翃的七绝《寒食》成为千古绝唱,良有以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诗的解读确实存在偏误的情况,使得此诗的妙处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其实,这首诗有一则真实的本事,对我们的解读非常重要,《新唐书·卢纶传》和孟棨《本事诗》有相同记载,后者记之尤详:
(韩翃) 后罢府闲居,将十年,李相勉镇夷门又署为幕吏。时韩已迟暮,同职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举目为恶诗。韩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矣。”质明而李与僚属皆至,时建中初也。
可惜长期以来人们只将此故事作为一段文坛佳话来流传。韩翃凭这一首诗竟获得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可见唐德宗是多么欣赏这首诗。我们知道代宗朝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德宗刚即位就设法对付藩镇割据,试图恢复到盛唐大一统的承平气象,而韩翃这首《寒食》诗正是这一承平气象的诗意再现,所以受到德宗的激赏。在他即位的这一年(建中初),中书省两次送来知制诰的人选,都被德宗否定了,独独看中了闲居十年又辞疾在家的“小幕吏”韩翃,凭的就是这首诗。皇帝的制诰一般要求在温文雅正之中体现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寒食》诗恰恰让德宗读出了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唐德宗自己也是一位诗人,他无疑是将这首诗作为最好的一首歌颂承平气象和皇恩浩荡的颂诗而不是讽刺诗来欣赏的。当然,诗中不失风人之旨的善意微讽,也是皇帝乐于接受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历来解诗者大都将其作为两个画面来理解,如俞陛云的名著《诗境浅说》曰:“首句言处处飞花,见春城之富丽也;次句言东风寒食,纪帝京之佳节也。”其他一些注解鉴赏者如清人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近人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注》(中华书局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皆大谈春城长安处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云云,更是随意发挥、离题万里了。其实,这里的“花”应指柳絮,不是植物花卉的花。唐代寒食节一般在阴历二月中下旬间,如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有“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孟云卿《寒食》有“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二月刚入仲春,今人甚至有“早春二月”之说,欧阳修诗曰“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山城”(即今湖北宜昌市)尚未见花,更何况位于大西北的长安,自当是春寒料峭,哪来漫天万紫千红的飞花?唐代《寒食》诗一般都要写到柳树和柳絮,柳絮多被称为“花”,如杜甫《寒食》有“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武元衡《寒食下第》有“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李中《钟陵禁烟寄从弟》有“落絮飞花日又西”等。限于笔者阅见,将“飞花”解为柳絮的唯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但她仍未能将这两句整合解释,以揭示其美妙的诗境和深刻的用意。
我们认为,开头两句是倒装语序,意义是连贯的,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画面解释,它描写的是一个整体性图画:寒食节这天,皇宫的御柳在东风的吹拂下飘散出满城的飞絮。暗示皇恩浩荡,无处不在,因这“满城风絮”正来自皇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历来解《寒食》诗者尤重此二句,理解上也多有分歧。首先,“传蜡烛”是否在描写唐代寒食风俗的问题。有学者考证,唐代寒食节的隆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而又绝后,其风俗制度与前后各朝均有区别,其中改火与赐火是寒食节的最后一个高潮,韩翃的《寒食》诗正反映了唐朝廷“当改燧火”的这一幕。①其实,唐代改火与赐火风俗一般在清明而不是寒食,寒食赐火只是特例而非定制。据唐末李绰《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韦庄《长安清明》有“内官初赐清明火”;和凝《宫词》有“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但有时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也例外地于寒食日赐火,如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武元衡有《寒食谢赐新火及春衣表》。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引《丹阳集》对此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韩翃有《寒食即事》诗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不待清明而已传新火,何耶?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念奴觅得又连催,特敕宫中许然烛。”一百六在清明前寒食之后,是时店舍已无烟,而宫中然烛乃一时之权宜尔。(后集卷26)
可见,寒食日暮传蜡烛,乃宫中“一时之权宜”,是皇上特敕宫中挨门挨户传赐烛火以照明,以示皇帝的恩宠与皇宫的特权。当然,有时也顺便赐予近臣戚里之家,以显皇恩浩荡。但这里的“传蜡烛”却不是专指皇上将蜡烛赐给宠幸的近臣。
其次是“汉宫”与“五侯”的涵义问题。历来注评家多在“汉宫”与“五侯”上做文章,以论证其为政治讽刺诗。如吴乔《围炉诗话》曰:“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求之过深乃或坐实,更不必要对此做长篇的典故考证②。按唐诗惯例,“汉宫”就是“唐宫”的代称,就像“汉皇”即“唐皇”一样,“汉宫”一词在韩翃诗中出现6次,如《同题仙游观》《送田仓曹汴州觐省》《扈从郊庙因呈两省……》等,皆指唐宫;“五侯”一词在唐诗中的使用与“汉宫”一样频繁,检索《全唐诗》共出现91处“五侯”,绝大部分都泛指唐代的豪门贵族,如李白的“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夜郎赠辛判官》)。韩翃诗中也多次使用,如《别泗水县尉》有“五侯客舍偏留宿,一县人家争看归”,《别李明府》有“五侯焦石烹江笋,千户沉香染客衣”,《送刘长上归城南别业》有“朝还会相就,饭尔五侯鲭”等等,都是泛指唐代的豪门贵族。
因此,我们认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在描绘一幅皇宫寒食节的祥瑞暮烟图:寒食节虽然禁火,但皇宫可以得到皇上特敕,挨门挨户传赐火烛,缭绕的轻烟,散入附近的豪门贵族之家。因皇上宠幸的近臣(所谓“五侯”)一般都住在皇宫附近,他们自然最先沾沐皇恩,这也是一种光荣。旧注多将“传蜡烛”解作宫廷派人将蜡烛颁赐到五侯家中。如此,则“散入”一词就与诗意捍格,似乎应该是“散出”了。当然,皇上也可能顺便将蜡烛赐给五侯,但至少诗意不当专作此解。
全诗的妙处在于,作者着眼于皇宫,客观地描绘出两幅皇家独特的寒食图:白天清丽的飞絮图、傍晚祥瑞的轻烟图。第一幅画象征皇恩浩荡,无处不在;第二幅画象征皇权的祥瑞与特权的荣耀,并暗示五侯家近水楼台,得沐皇恩最多。两幅图画巨细相容、虚实相生,共同构成雍容闲雅、富赡雄浑的气象和多层开放的诗意。俞陛云说:“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清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诗境浅说》)难怪德宗皇帝如此激赏,当然,后两句在歌颂的背后也有善意的微讽,这种温柔敦厚的风人之旨也是皇帝乐于接受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