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闲情偶寄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闲情偶寄 >

颐养部 ○家庭行乐之法

【原文】

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是圣贤行乐之方,不过如此。而后世人情之好尚,往往与圣贤相左。圣贤所乐者,彼则苦之;圣贤所苦者,彼反视为至乐而沉溺其中。如弃现在之天亲而拜他人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与陌路结盟,避女色而就娈童,舍家鸡而寻野鹜。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 而安之。其故无他,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若是,则生而所有之形骸,亦觉陈腐可厌, 不并易而新之,使今日魂附一体,明日又附一体,觉愈变愈新之可爱乎?其不能变而新之者,以生定故也。然欲变而新之,亦自有法。时易冠裳,迭更帏座,而照之以镜,则似换一规模矣。即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结 滥费之资,而鲜其衣饰,美其供奉,则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数变其形,岂不犹之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而与同学少年互称兄弟,各家美丽共缔姻盟者哉?

有好游狭斜者,荡尽家资而不顾,其妻迫于饥寒而求去。临去之日,别换新衣而佐以美饰,居然绝世佳人。其夫抱而泣曰:“吾走尽章台,未尝遇此娇丽。由是观之,匪人之美,衣饰美之也。倘能复留,当为勤俭克家,而置汝金屋。”妻善其言而止。后改荡从善,卒如所云。

又有人子不孝而为亲所逐者,鞠于他人,越数年而复返,定省承欢,大异畴昔。其父讯之,则曰:“非予不爱其亲, 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 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亲)矣。”众人笑之,而有识者怜之。何也? 久而厌其亲者,天下皆然,而不能自明其故。此人知之,又能直言无讳,盖可以为善人也。

此等罕譬曲喻,皆为劝导愚蒙。谁无至性,谁乏良知,而俟予为木铎?但观孺子离家,即生哭泣,岂无至乐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

【译文】

世间最快乐的地方,要算是家里了。“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没有亡故,就是一件乐事。”圣贤行乐的方法,也不过是这样。只是后世人们的爱好和崇尚的事物,往往跟圣贤不同。圣贤喜欢做的事,他却觉得痛苦;圣贤感到痛苦的事情,他反而看成最高兴的事,沉溺在其中。就像放弃健在的亲生父母,而拜别人为父;撇下同胞的兄弟,而跟陌路的人结盟;避开女色而去亲近娈童,放弃家鸡而去寻找野鸭。这都是违背情理的事,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已经 以为常了。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喜新厌旧、厌俗求异的念头导致的。如果这样,生来就有的身体,也该觉得陈腐可厌,为什么不一起扔掉换个新的?这样魂魄可以今天附在一个身体上,明天又附在另一个身体上,不会觉得越变越新而且更加可爱吗?不能改变和更新,是因为生来就已经确定不移了。但是想要改变更新,也是有办法的。经常更换衣服,变换家居环境的布置,再用镜子一照,就像换了一副模样。用这个方法对待父母兄弟,骨肉妻妾,把结 朋友 乱花掉的钱财,用来给亲人们买新衣服和漂亮的首饰,那么“居移气,养移体”,一年就变换多次形体,这不等于拜别人的父母为父母,跟年少的同学称兄道弟,跟各家的美丽女子都缔结了婚姻一样吗?

曾有人喜欢游荡花街柳巷,花光了家财也不顾惜。他妻子迫于饥寒想要离去,临走那天,换上新衣,佩戴了漂亮的首饰,变成了一位绝世佳人。她丈夫抱着她痛哭说:“我走遍了青楼 ,没见过像你这样美丽的女子,可见不是妓院里的女人长得美而是衣服的装扮使她美。如果你能够留下,我会为你勤俭兴家,把你养在金屋里。”妻子听他说得这么好就留下来,那人后来改变浪荡的习惯走上了正路,结果真的像他曾说的一样。

还有个不孝的儿子被父母驱逐,由别人收养,过了几年又回到自己家,早晚慰问父母,讨父母的欢心,跟以往大不一样。他父亲问他,他说:“不是我不爱父母,相处久了就会厌烦。现在又厌烦了常见面的养父母,就和长时间不见面的你们亲近了。”众人笑话他,但是有见识的人却同情他。为什么?相处久了就会对父母产生厌烦,天下人都是这样,却不能了解到原因。这个人知道,又能够直言不讳,是个可以向善的人。

这样少见和婉转的比喻,都是为了劝导愚蒙的人。谁没有天性,谁没有良知,还要等我去唤醒人们吗?小孩子只要离开家就会哭泣,难道没有比他家快乐十倍的地方吗?兴趣在家里而不在别处。如果人们能把孩子的快乐看做快乐,离圣人就不远了。

推荐阅读

四大文学名著> 唐诗> 宋词> 诸子百家> 史书> 古代医书> 蒙学> 易经书籍> 古代兵书> 古典侠义小说>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