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易经证释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易经书籍 > 易经证释 >

姤卦

姤卦。乾上巽下。

孔子《宣圣讲义》

姤卦上乾下巽。一在初爻。与夬往来。而为夬之倒象。周易卦皆自初始。姤为之始长。其中互乾。与夬同。故全卦大用。仍本于乾。而成消之象。虽微而得时。虽盛而失势。其同体易位卦为风天小畜。一在四爻。则与姤大异。降。姤以之升。成退让之势。不复与争。与夬之用恰反。夬为不能久留而被决。姤则不得不退。而成相遇之情。姤遇也。柔遇刚也。而刚亦以遇柔而自退。遇有二义。一则遭遇。一则待遇。皆含有偶合之意。字从禺。为偶之省。偶。姤以得时。故易偶合。而则如中途相遇。逡巡自退。不与抗礼之意。虽五倍于。奈已失其本。故不与抗也。乾刚而巽顺。刚在外而内顺。五连系俱升。其志在外。虽不进。亦必退也。刚行健。一柔不能与协。则升者自升。无可牵挽。气使然也。而情志亦同。遇而不合之象也。在固欲合。而难于俯从。名虽相遇。实反相拒也。而时势又不得拒之进。渐向外推移。以卒成长之用。此姤为五月卦。一起于下。孚夏至之令也。夏至日已北至极。不得再进。反而囘归以向南。南者之所反。五相率而同反。虽盛。而时为之限。行为之促。则之进。非之功。乃之德。如宾退而主得安闲。敌退而我得展布也。故名姤。重其相遇而能相让也。柔道之得时耳。姤从女后。言为女中之尊。如国之后妃。然不必限于后妃。而言德用则从坤也。坤用初长。初六一爻。坤德所寄。虽二五内外正位皆刚。非如后妃之象。而一正长。乃成大母之称。此卦名姤。而字为女后也。古称君曰后。后始独用于女后。则女后者犹女中之君。坤为女之最尊者。女后即坤之称。而在卦用。虽秉乾刚。实仍以变坤为大则。为初爻方得势也。

传曰夬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此周易之序。以既决不能终绝。故仍相遇。而后天事物进退往复之机。亦复如是。力之所至。则决而去之。力之既衰。则仍相值。故夬之后必为姤。而由卦言。则夬之变姤。仅一爻之上下。亦即倒置而已。兑之倒为巽。巽一在下。其用为乾初变坤。而为长女。长女代母。故巽能代坤。坤之德初见于巽。次见于离。三见于兑。皆女也。乾父也。乾而合巽。犹父率长女。其同类卦。如天火同人。天泽履。皆一。而姤为之始。故按六十四卦圆图。夬姤分列乾之左右。亦即之终始。如剥复在坤之左右。为之终始也。周易取回圈进退。终则有始。为天之行。夬终而姤始。皆属乾之所近。兑乾而乾巽。仅以出入之道为辨。夬入于乾。至姤则又自乾出。一入一出。为二气之消长。之长。则之消。此姤为乾之消。初消于下。渐进渐消。至剥而尽矣。故姤为消之始。一爻之长。而渐至二至三。日进。日退。遂为否。而天地生化之德渐减。坤卦履霜坚冰至。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则姤卦实几之先。一虽微。其究也。将变为剥。此君子所戒惧也。然在姤。则犹盛之时。有二气相遇。品物咸章之象。如岁之五月。万物正茂之时。此姤之时义。实与复有相类。不过异耳。故曰姤为遇。有偶合之功也。

《宗主附注》

姤卦与夬往来。皆一卦。而姤一反生于下。乃消长之机。正如剥之与复也。终于夬而始于姤。夬为三月卦。姤则为五月卦。中夹一乾为四月卦。明气自乾出入。如之自坤出入也。乾为纯。而夬姤皆中互乾。五连接。亦如乾也。姤虽一在下。而当初生之时。其气犹稚。其德未昭。仍以乾行为本。此五月为暑热方盛之月。一自下而上。五不得与争。虽盛而已失势。如树木之本已摇。故继姤者为遯。则变四矣。以日长。以日消。至七月为天地否。而平均。过此则益进。益退。八月为风地观。九月为山地剥。不得暂留。十月乃变于纯之坤。此长而自退。时之所为。如夬之不得不变为乾也。然后天之象。二气不能孤行。一长一消。相与终始。虽四月纯乾。十月纯坤。似为孤。而其气并未断也。育于乾。故姤自乾出。育于。故复自坤成。卦以下为本始。故初爻为重。初为者。德之将盛。初为者。德之方兴。始一虽似微。而与夬则有盛衰之别。以夬为终。姤为始也。之道降。而卦则仍取上行之式。此上下非以位别。乃以时分。时固赅位。而可称位。则称时。位有上下。时仅先后。初者先。而上为后。如物之本末耳。故姤为之本始。亦德之将盛。虽多。不克与争也。其本既摇。虽蕃不久。此二气变化之枢纽。即由姤与复可以见焉。易道重。于之消曰剥。其长也曰复。而之消则曰夬。其长也曰姤。此命名有轩轾也。夬为决。为刚决柔。姤为遇。为柔遇刚。皆崇之义。若由言。则夬为之剥。而姤为之复。一剥一复。乃互成其周流之德。往复之用。非天地造化之奥窍乎。故夬姤之间。一如剥复之际。习易者须从其爻象细推绎之。

姤。女壮。勿用取女。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卦彖辞也。姤以乾上巽下。乾第一世即天风姤。可见姤为乾初变坤之卦。而坤道成女。坤之长即女之壮。壮犹盛也。盛于大壮。盛于姤。非谓象之盛。乃气之盛也。雷天大壮。自乾而上。至四爻皆。故名大壮。为至此大盛。故彖辞释文曰。大者壮也。小。不曰壮。而曰姤。以易旨抑而扬耳。实自姤始盛。则以内也。大壮之四爻。当于姤之初爻。姤以初为本。不得以四爻称壮。故为壮之辞。不属于观。而属于姤。以初爻之。即坤之初六也。坤初六曰履霜坚冰至。而释文曰始凝也。文言更申以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可见初六之虽稚。而为始凝之象。若推其所至。则履霜已见坚冰之即至。而见几不容终日之少缓。不可长。初形即属必盛之机。在女即有大壮之日也。坤与乾对反。乾之变者必为坤。故由姤而遯。而否。而观。而剥。皆乾日消。坤日长之象。至剥则消极。乃全变于坤。此姤之初六。已形成女壮之象也。女壮则男不壮可知。坤位在六二。而统内卦三爻。故内卦三爻皆。则成否。外卦虽为乾。而气已窒。生化已阻。德不纲。则柔用事。天地之功尽矣。天道如是。人道亦然。男为主。女随之。乃家道之正。若女主而男退舍。则家道必乖。此姤以女壮。而不宜于娶女也。取娶古通。凡占得姤者。不可用于娶妻。言女壮必不甘服从于夫。而家不齐。此勿用取女。正用坤初六之象见几之义。虽女壮非妇之强。而将来必成夫之弱。鸡司晨。为家之索。家有悍妇。祸败必至。此姤之不宜取女。乃防微杜渐之意也。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而阐明姤之时用也。姤遇也。柔遇刚也。言姤卦五。柔在下而方盛。本为刚自退避柔象。刚升而柔降。姤由柔自下生。刚遂退让以成柔之长育。乃刚之自为。非柔之进迫。不似剥之一日升。五不得不退避也。刚之。有非柔所能迫伏。而姤上五。以既失其时。乃逡巡自退。柔亦始终以柔遇之。故曰柔遇刚也。遇固赅二义。在为与柔遭遇。在则为待遇五。姤柔得势。能以柔胜也。夫天下之至刚者。惟至柔能服之。此老氏主柔静也。刚虽盛。而柔非与争。柔虽微。而时正相与。故柔遇刚。不争而胜。刚则不得不退避之耳。剥卦五。为柔变刚。乃以柔变刚之意。非柔变于刚也。此亦以柔遇刚。非刚与柔争。而柔字。一明为爻之。一明为卦之用。初六本坤之德。所谓至柔而用刚。至静而有常。姤之一柔。体此以待刚。则五亦不以为敌也。夏五月方盛。而一生。是天道以柔胜之象。故夏至三庚而为伏。三伏而成秋。夏火也。秋金也。火能尅金。设不自伏。金何能生。秋何能继夏哉。是夏之有伏。即天道之用柔。而火之自伏。即柔道制刚之妙用。柔不争而自进。刚不争而甘退。皆柔能胜刚之义。故曰柔遇刚。即以柔待刚之意。柔胜则刚不克与抗。故为女壮。而勿用取女。以女方长。天道不与长。人道不助长。时固为长。而易义不扬。故曰不可与长。然相对。必匹配而后生化。不可过。不可伤。姤既为之始盛。天道方促之命。而人道与之。是犹助桀为虐。故不可兴长。乃人道中和之德。志于二者。得其平均而已。故咸恒为夫妇之始。家人为家道之正。皆以能下。柔能顺刚为则。姤与之反。让于。男怯于女。以成柔胜。则人道勿用取女。正为防其乱夫妇之序。失家道之常也。然天地固以遇而成生化。如泰。既济。同人。大有。皆刚胜。而柔听命。是柔刚相和。天地相得。人物以育。生成以全。姤亦乾遇坤也。初六既见。五识时。一退一进。相遇相协。则品物咸章。如坤之得主而代终。坤以善于顺承乾为用。姤之一。亦以善于用柔而相遇。如夏五月之令。万物正繁庶之时也。虽微。而不为已甚。故雨泽时沛。炎威时杀。以成其生化之功。岂非姤遇之效乎。姤以九五正位。有中正之象。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之道。天道大行之时。此姤之大用以时成。故曰姤之时义大矣哉。

《宗主附注》

姤释彖辞。称不可与长。又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是中奥义。人多忽略。姤以一生于五之下。为乾道之初变。之消。即之长。女之壮。即男之衰。圣人虑刚不振。妇道争强。曰勿用取女。言女之壮。不易制也。故释文曰不可与长。与犹助也。有所偏袒之意。女正长而与之。是将助桀为虐。凡道不可过于。故女子有十年不字。以守其贞。不得谓为虐待。姤之勿娶。亦恐女权胜于夫。而家有二长。不得唱随之乐。非果畏其壮。而竟使之守贞不字也。惟在占者。必道之衰。不克齐其家。将为鸡司晨之害。此勿娶一语。仅对占得姤卦者言。亦但指夫失之懦者言。非有何不足于姤也。姤乃天道。夏至一生。正如冬至一生。皆生化之机。发育之源。不有复。则不复。而天将永冬。不有姤。则不复。而天将永夏。永冬永夏。严寒酷暑。如南极与赤道。不宜于生物成聚。育长滋繁。是以温带本日之南北往来。而成四时之序。冬必交于春。夏必交于秋。必生必生。姤与复。实生成之本。化育之基。天地因以成其生生之德。万物因以达于繁庶之观。故姤于天道。不独非害。且有功。不独非不足。且有丰裕之用。孤而遇。正为生之机。化之锲。故曰天地相遇。万物咸章。章者明也。光明也。发扬光大之谓也。夏以姤而后有秋。谷以姤而后有获。万物以姤而后发育成实。岂非姤之功用哉。天地苟无姤。则炎暑流金。酷热成旱。物何以生。秋何所收乎。姤之一。实天地生生之道所见。万物繁滋之所赖也。秋不成熟。则种子将绝。更何春生夏长之望哉。此姤之用。见于时义。夏时之亢。惟姤足以折之于平。此天道与家道之有别耳。家以夫纲为重。故占姤勿娶。而非责女子之不嫁也。更非有何不足于女子之意。故彖辞但云勿娶。而无他贬辞。读者由此可明圣人原旨。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姤卦全体象辞也。姤上乾下巽。为天下有风之象。上卦乾天属金。纳甲为甲子壬午。巽风属木。纳甲为辛未辛丑。是五行原相合。虽金木相刑。而巽乃柔木。非如震之纳刚也。乾纳甲壬皆刚。巽纳辛则柔。刚柔相得。故德相协。用相成。而以象言。天本积气。风则动气。两皆气体。亦行相应。天下有风。乃名曰姤。以相遇有合也。天静而风动。天高而风下。巽乾相孚。故姤为遇。言与天遇。且与万物皆遇之意。同体卦小畜。则为风行天上。风上于天。为相畜之象。畜者止也。留止于上。而不易下。故有密云不雨之辞。姤则风已下于天。而近于物。一初变。实乾之初世卦。乾变则为姤。而小畜则巽之初变。而为巽宫初世卦。乾变为巽。巽变还乾。故乾宫一世姤。巽宫一世小畜。实则卦移其上下而已。姤以巽风行速而善变。巽顺而主进退。顺于乾而散于万物。犹代天行化之象。故人道法之。而以施命诰四方称。后犹君也。后世则专属女后。以上有乾九五正位。孚天下之君。而在复卦亦曰先王曰后。可见姤与复。皆关于政令之下行。惟复以始生。方盛。不宜于动。故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后不省方。姤则一始见。五方张。当天德大行之时。为风化普及之日。故曰后以施命诰于四方。施犹颁也。下及也。命令也。诰告也。如今之教令四方。言天下普及也。风行至速。所至至远。后之教令亦如之。盖当夏令长育之时。生者成之。万物无不发育繁盛。人则以其教化。俾民遂其生。物成其用。亦生者成之之意。施命而曰诰。即明指教化之令。诰犹示也。俗曰告示。必有所指示。使知而行。顺乎天德。达其教化。此时为最盛。故周官属之司马。主教化之政。五盛而得告退。一始而渐展进。德厚生。刚茂达。故一生于下。而在上者。宜及时布教。克展其德。昭其化。以条达其民。繁庶其物。此施命之下逮。亦犹夬之施禄及众也。夬姤往来。皆关时政。德泽及时下施。实为政因时制用之道也。

易称王或后者。固皆指国之元首。有以九五正位。有以全卦主爻而定。然复称先王及后。则二五皆柔。姤称后。则二五皆刚。故不必泥于二五之位。但以卦用关政令者。则必称王或后。以其为出令之主耳。复以震在下。震东方春也。为时之长。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则震可称王后。巽亦可称。而震之一。即乾之一爻。巽之一。即坤之一爻。是乾坤之象。已具见于二爻中。亦不必以姤上为乾。有君后之象也。后固为君。自包女后。观姤字从女后。则可知姤之称后。不专指君王。而以女壮之辞。且可指为女王执政也。惟易辞向赅多义。视时所合。即为君王。或属偏安。或居下国。其上有尊者。亦可以女后视之。盖者至尊。苟失其权。虽有位。亦不足称。而古人位以德显。德不与位称。不能承天命。则在位亦辱。后人释此。恒执位言。是戾易辞原旨。今以姤与复之称后异同。特为表出之。以告后之读易者。

《宗主附注》

姤卦象辞。后以施命诰四方。夫子讲为教民化俗之事。而非关其他政令也。以姤下为巽。如风之行速而善变。故曰君子之德。风也。而民间习尚。曰风俗。有所倡而众之。曰风气风行。皆取喻于风。言其推行至顺且易。有如大风之偃草。无不随之披也。姤卦大用亦以教化为先。教之行。如风之化。古者君兼师。君以政言。师以教言。此后字则指君师也。故其所施命诰。实关教化之令。而欲民之顺从者也。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因其类而别之。此处命诰即书所称者。而诰为告。以知者告未知。命为命令。以能者命未能。诰属于知。命属于行。皆自上示教。以化民成俗之举。如天风之广被。非限于一时一地者也。施犹夬施禄之施。指下行也。以其所逮者远。所及者众。故曰施。与授与有别。授与所指狭而近。如授爵与金。指对一人言。非颁给大众也。在卦象五相遇。德方盛。而泽施不吝之时。则其生成者多。化育者广。与夬之施禄又有异也。禄必因功劳与职事。而命诰则凡人皆得拜受之。盖夬一已穷。而姤则仕。合于。则为德泽。如天之云雨。必天地合德而后见之。小畜以一留止于天上。故有密云不雨之辞。是泽犹未沛。德犹未昭。姤则德已孚。泽已见。如天在五月。恒多大雨。为甘霖。而夜多甘露。皆德泽既沛之证。人道法之。以教化施于民。民被教化之益。且过于雨露之恩。此君师之并称也。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初六爻辞也。初六巽之初爻。亦主用之爻。而为姤卦之要爻也。全卦以此一合五以少贵。故大用见于此爻。虽在下。非中位可比。而一始生。本坤初六之象。有履霜坚冰至之情。辞称贞吉。复曰见凶。吉凶互占。爻用备着。初爻在下。亦犹物之根。人之足。而为柔。则不利行。凡五。或五之卦。诸爻联贯为一者。皆有系或牵之辞。而巽为绳索。故曰系。与小畜之牵复。剥之贯鱼。皆可证明。而释文亦曰柔道牵也。则以一联于五。成相牵系之象耳。金柅者。所以止其动之物。以木止轮之转。曰柅。以木制络丝具之转。亦名柅。柅字从尼。其用在止。动而静。刚行而柔止。一柔在初。故为柅。巽固以风行为象。而一在下。则有行且止之情。此爻辞以系于金柅为喻也。系柅皆明其止。而其先或后。则为行动者。如车停。而络丝者。憩息之时也。金字不可执为黄金。凡五金之属。皆以金称。则明其坚而已。金柅为喻。可见其止而难行。此柔道而用刚也。贞吉者。本坤之德。在内之所贵。贞则有守。孚于止而不进。则为吉。如坤履霜。若止不前。则冰不至。是君子见几之旨也。初爻得时。其行虽艰。其志希进。故曰有攸往。以一方牵于五日升。则日进。此往之所成。而仍以柔之宜静。下之宜守。德在于贞。行贵以止。故占见凶。见言显衒其志。急欲其进。则有凶。又见凶者。以爻用见于凶也。谓有往而不知止。则将见凶。果知止而系于金柅。则孚贞吉。此吉凶由行止判也。爻之用宜止。爻之志在行。柔不可过于刚。则虽得时。亦毋遽进。在夏五月。德正盛。何可与争。必待其自退而后进。始为天道。故贞吉与见凶。正相反。贞守则吉。求见则凶。与雷地豫初六之鸣豫凶有相似。不可自衒。骄盈其志也。道虚。柔道退。初六必本坤德为则。而后占吉。羸豕与大畜之豶豕有别。姤与小畜同体。故取羸豕为喻。未肥壮之豕也。至山天大畜。则已肥壮。而称豶豕。蹢躅犹徘徊不进也。孚蹢躅者。以爻用行而宜止。则豕亦进而且退。正与系于金柅相应。初六巽之主爻。巽主进退。故人行且止。物进且退。斯孚于卦之用耳。花有羊蹢躅。羊见之则徘徊自退。此则羸豕。亦因行有阻。而不遽进也。故爻辞自系于金柅。至蹢躅。皆示爻用不可遽求进之义。虽未明言止。而意则不主行。羸者弱小也。亦柔之象。柔与刚反。五在前。而初六在下。不得以时之与。而自见耳。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六一接五。如绳之牵引。而有留止之用。巽之象绳。而五连贯。含有牵义。如小畜九二牵复吉。夬九四牵羊悔亡。皆本此义。皆从众引寡也。初六系于金柅。即因一与五相引。日升。则日进。如绳索贯串。而初六柔道。故有如金柅之系。虽相引而俱进。却以柔而且止。由系言。则为牵引。由止言。则为柔道。此释文之旨也。爻辞但云系。而未及所系者为何物。按其辞意。则亦可为羸豕。羸豕系于柅。犹大畜豶豕畜于牙也。然推之事物。皆有系止之用。固不限于羸豕。故爻辞仅以系于金柅称。金柅之用。在止其动。系则有牵引之意。如止车之木。不必以系而见其用。今既系矣。而于金柅。是牵之止也。金柅固非为牵引之具。豕之蹢躅。亦非为牵系之时。盖蹢躅为欲进又退。欲前又止之象。非如牵羊之在手也。遇阻在前。而能遽进。则不得不止。此初六虽牵于五。志于随升。却以柔道不得不止。所谓行且止者也。初六进至九二。则更有包鱼之象。是止又行矣。故观爻辞。实兼行止。行而知止。则成其行。行而忘止。则反为凶。故以贞吉见凶。示占此爻者贵知止耳。

《宗主附注》

姤本五月卦。若届七月为天地否之象。由姤至否。以一渐长至于三。而五渐消至于三虽平匀如泰卦。却以内。日消。日长。与泰之退者恰相反。否之后为观为剥。以日微。终至十月成纯矣。故虽盛于夏。而将衰于秋冬间。此姤以始生。而称女壮也。至震合乾。始名大壮。三在内。一在外。当二月之象。已过半。而姤则仅一初长。即称壮。五不能抗之。可见君子慎始防微之意。以外卦为主。故至四爻曰壮。以内卦为重。故在初爻即曰壮。此有别也。姤与夬往来。传曰夬。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又曰姤。柔遇刚也。由此可见易扬之旨。而君子重夬而惧姤。夬以之长将极。不得久留。如小人因君子在位。不得存于朝廷也。而姤则为夬之倒反。姤称女壮。即含有小人得势之意。臣妾之行。柔之。及时滋育。其势蔓延。则君子不得不逡巡避去。以顺时趋吉也。故观夬为君子道长。即可知姤为君子道忧。而否泰尤明示其义。泰为君子在位。否则小人得时。卦皆三。而内外大异。内外犹进退或近远也。近而进者。必得势之时。退而远者。必先志之日。此消长。实关世道隆污。非仅天时已也。故卦用重视人道。而世运安危。亦以人道为判。姤虽非否。其至也。必成否。此坤初爻履霜之句。而君子以见几为贵也。姤之初爻。即坤初六。金柅之系。羸豕之蹢躅。皆取喻于行进不易之旨。故释文曰柔道牵也。盖以柔道隐喻小人之道。小人在位。患得患失。既不易进。又不甘退。遂如初六之行且止耳。牵字犹牵累之义。言为所累。而不克直前。徘徊来去之途。旁徨升沉之际。乃如金柅之系。羸豕之蹢躅耳。占者于此。宜深自惕戒。以贞吉为本。则孚于坤之德矣。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之中。为巽中爻。而以刚乘柔。上联诸。下接一

以内卦正位。与九五应。重刚之象。而巽以顺动。因一之牵于内。故有进退之称。为其欲前又却也。刚柔之异。升降之殊。如风之行。善变而易动。以连于诸。若物之相引。正如剥六五爻辞以贯鱼称。贯犹包也。包以物束之。贯以物系之。皆相结成聚之象。剥六五贯鱼。姤九二包有鱼。皆以聚众为喻。鱼居水中。聚处群居。而以时动。物之众而行连接者。以鱼为最。剥以盛。故在外正位。姤以盛。故在内中位。明其所得者必以时也。位兼时言。有位则当其时。故至九四。以非其位。亦违于时。遂变为包无鱼。鱼之有无。必因时令。时令之合。必依潮汐。潮汐涨落。必依月之盈亏。此夏正历。以朔望晦日为重也。九二当朔之后。望之前。月光正长。潮汐亦增。鱼聚乃多。得鱼必众。若既望以后。月光渐亏。潮汐渐减。鱼聚亦少。得鱼自难。此九二与九四。一有鱼。一无鱼也。虽所指为鱼。而取喻在得众。鱼之聚。犹民之归。得鱼犹得众也。九二乘时正位。协于上下。故能有众。虽以刚加柔。而喜与初之接近。不似九四之远也。二四同功异位。而二在中。为众所服。故占包有鱼。包固指聚鱼之具。亦赅决断之意。如俗所称包能如何。即保证也。保犹包也。幼儿在襁褓之中。保抱提携之时。故曰褓。包与抱。亦可通用。凡束约怀抱。皆可称包。以在内能藏物。而无虞外害也。九二在内。在外。成相抱之象。故称包。而以正位在内。虽过刚易失。不免有咎。却得免焉。故曰无咎。以内主位。所得者主之利。无涉于外。故曰不利宾。言其利不及宾也。利害相反。不利者。或反为害。此则时位所为。时位不与宾宜。虽得众乃主之利。虽有鱼乃我之食福。而宾以形隔势禁。不得羼其间也。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在内正位。主内政。而不及外。则其得失。亦不及于外宾。宾与主对。外与内对。正由九二爻言之也。全卦二五相应。同为刚不相协。惟初爻为柔。则九二所协者。只此初六而已。是其用反而向内。不复及于外。而爻辞鱼在包中。非江湖河海之鱼。已有所属。则外人不得与争。是以爻辞特提包字。明其非游于水中。任人可网取者。包之主为九二。则九二以外者。不得有之。此释文称为义不及也。义者宜也。宜者时也。时以位明。九二之有鱼。乃时位之宜。外无可协。则宜其不及于宾。虽长而在下。惟九二最近。推而遽进。由初六而六二。始为天山遯。而六三。始为天地否。皆不与外协。则虽日进。日退。亦成相避之象。而非利害与共之情。故在泰为交泰。有均平之行。而在否。则否塞。成隔绝之势。此异道。升降异行。而得失利害异其情志也。由此言之。九二之鱼。惟主者之利。虽不及宾。不得为吝。所谓与时宜也。宜于时位。宜于行止。则鱼虽众。亦不宜分之于宾。此易教以时位为重也。巽顺而乾刚。外刚而内顺。相与背驰则易。强与偕行则难。况九二九五。两刚相拒者乎。因其相拒。乃若相妬。虽曰相遇。实不相得。则以其利害异宜。而情志各别耳。合九四爻辞绎之。即可明其义矣。

九三。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九三爻辞也。九三居内卦之末。与九四同为人爻。上应上九。皆刚也。而九三为艮爻(看不清。19左起3)。又既济卦之中爻。以重刚之位。失中和之用。故爻辞如此。无肤二句。与夬九四同。夬姤同体。仅倒置耳。由夬而下。与由姤而上。其爻恰同。故姤之九三。与夬之九四一也。惟所行内外异耳。九三九四。以中爻。皆取为喻。而柔居其一端。乃成无肤之象。其义已见夬卦。惟夬以上爻一。有牵羊悔亡之辞。姤则上九为刚。而外卦无柔。如乾九三重刚不中。爻辞称若厉。厉危也。兼勉励与砥砺各义。因危而惧。由惧而惊惕。戒慎。奋勉。辛勤。则亦可免于咎。故乾九三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而此则称厉无大咎。咎与大咎。所异在行之艰易。亦由时位之所宜否判之。乾以纯。而九三本刚以行。能自慎戒。凡咎皆免。姤以一在内。九三已失其本。五虽盛。而时已殊。如四月为夏之初。而五月则夏之半。一已昭。其势渐张。故虽戒惧。仅免大咎。而其小者。犹有虑焉。夬九四在外。其行既近。其决既促。故虽次且。而不自止。姤九三在内。为巽之终。巽为进退。则次且之行。恒有得失之患。此占厉而无大咎也。行以进为志。动以利为功。九三进且退。危且忧。此咎之不易免。而因本于乾惕之训。戒于厉。而自强不息。方幸免其大者。则可见姤九三。因遇而遭逢忧患。有异于夬九四之时矣。刚过于中。外无所协。则九三之危厉。不独无肤而行次且已也。次且与初爻蹢躅亦相应。以姤为柔遇刚。刚行固暴。柔进亦艰。两者难协。遂成徘徊之势。又不独本巽之进退已耳。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虽在内。以隔九二。不与初六近。故成未牵之象。初六曰柔道牵。今曰未牵。柔在内而自升也。牵有牵涉之意。涉犹济也。九三虽与既济同。而不得六四与协。是欲济而不得济也。刚所协者必柔。所济者必。故既济以内九三。得外六四相协耳。若未济则反是。柔降而在内。升而在外。相与背驰。相去日远。故为未济。姤之九三志于外。而九四亦与同。皆相逐而上行。更无相协之望。此释文称其行未牵。言各自为行。不相牵涉。则失其扶助。易履于艰危。故其行次且。欲进又止。欲前又却。亦如夬九四之不得济也。牵又引也。引者如电之相吸引。必一。若同类则反相拒。姤全卦以一之生。有相遇之象。而在九三爻。则两刚相连。而成未牵之行。此爻辞称其厉而有咎也。乾三四爻皆称无咎。亦以重刚有咎。惟自戒慎卑抑方免耳。刚贵柔用。况重刚乎。此九三之次且。且有咎厉也。

九四。包无鱼。起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为乾九四爻。与九三同属人爻。而重刚失中。二四同功异位。而四多凶。则以失中也。九四以刚履柔。原与九二同。而九二有鱼。九四无鱼。则以九二与初六近。九四则远也。包义已见前。按之时用。九四失时。鱼不复聚。故不易得。鱼固水中生育。水之深浅。鱼所由聚散。其游于浅水中者。则易得之。此渔人必依时施网罟也。设失其时。虽劳无功。盖不得竭江海而渔之也。民之聚散。亦犹鱼。鱼以水为生。民以食为重。烦刑苛政。民不甯居。则相与离心。是犹敺鱼入深渊也。故渔人以得鱼为功。政治以得民为志。圣人施政。必先民之好恶。民之之(是否多一字?)所服。国亦兴。民之所仇。国亦败。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易姤卦取鱼以喻民。正有以也。姤五在上。一初生。上强下弱。民不能生。惟九二能协以共济。乃能得众。九四位已远。情亦违。上下相离。政治必寙。此九四包无鱼。而占凶也。起犹作也。升也。动而上升曰起。又始作也。吉凶生乎动。刚之志好动。外之行志升。九四以刚在外。其行必暴。故曰起。言其发动也。而凶亦随之。包无鱼句言。则起犹举也。举网而无鱼。则不独无所得。且将惊后至之鱼。使远离也。以辞旨言。则以失民为国政之失。而凶害之将兴。起犹兴也。国失其民。将谁与保。其为凶害。必自斯始。合全卦言。九四为上卦之始。宣上位之政。而下卦则其下也。巽顺而乾健。上健则民易离。政暴则泽将竭。犹天亢旱。雨露不沛。生物皆枯。巽风以煽之。更见焦涸之象。则万物何以生成。五月正需雨泽之时。物望发育以遂其生。达于秋之成熟。果于是时苦旱。则秋收无望。此物生之害。亦民生之灾。九四之凶。实以德泽之吝。苛暴之施。如天旱。池沼皆涸。更何鱼之可得。故包无鱼。亦括有天旱水涸。鱼不得育之义也。鱼既无生。民亦苦于无食。而膏泽不下。赤日行空。则其为凶。又在不言中矣。因姤全卦恰当夏令暑炎之时。与夬相反。夬以一在上。尚重膏泽下施。姤上为纯乾。下不得与协。相远。云雨不兴。此有象于酷旱。而河沼无水也。九二在月初。犹与接。故犹有雨泽。而鱼以易得。此异在时位也。九四时位所使。五方张。故有亢旱之喻。非必有之。以德泽不周。恩施不沛。亦如亢旱。则咎在上之刚过。无柔以协济之耳。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爻辞称无鱼而占凶。人多不解。释文特明揭其含义。系由九四之远于民。上而与民远。则位何以保。此所以占凶。不然。仅无鱼。不过口腹之吝。何至于凶。而爻辞不言其凶之由来。仅以无鱼为喻。足证九二有鱼。即指其得民众。而非指得鱼以快口腹也。鱼为生物之聚居者。民亦如之。然必有水。鱼始育。国必有仁政。民始安其生。水涸而无鱼。亦犹政苛而远民也。远民者。上与民远。民亦远之。上无泽以沛之。德以绥之。则民皆离心。而各异其志。非必相率以去也。民不悦服。虽有民。犹无民。民不效力。虽有国。犹无国。古之王者。以得民为本。民之归也。为父子之亲。虽颠沛流离。不忍去也。此谓之得民心。得民不得其心。虽众犹无民也。桀纣之民。何尝远去。而汤武之师一至。则相与倒戈奔北。是即失其民心之一例。九四为上卦之始。而称远民。可见起凶之义。正以凶害自此始耳。卦爻象君。象民。姤卦五。是犹五君一民。宜其下利于治。惟九二以内正位。与初六近。有得民之象。孚有鱼之占。可见九二之用。为政者宜取法焉。柔以用刚。上与下协。故乾卦九四。以在渊占无咎。以其高能自卑以就下也。渊者鱼之所聚。乾九四跃于渊。亦其得民之道。可孚有鱼之称。姤九四不克自抑。乃以无鱼之象。而占远民之凶。细绎二卦爻辞。自明其微旨矣。

《宗主附注》

九二包有鱼。九四包无鱼。包字有包括之义。以藏纳或盛贮而约束之也。如今之以布或蒲草为囊。名曰包。古多取茅草等为之。而鱼之包。则不限于水中或陆地。如立栅水中。以防鱼之外逸。亦包也。故夫子称其有别于江海中者。江海之鱼。人人得而取之。若入包中。则非外人所有。故释文曰义不及宾也。后人以包为鲍。谓鱼之已腐臭者。引鲍鱼之肆为证。虽亦可通。却非爻辞本义。盖姤五月卦。六爻分当三十日。一爻合五日。九二爻正当初旬之下半。为月上弦之时。鱼乘此时。上游浅水。渔者恒易得且多。若至九四。当既望之后。鱼亦还于深潭。渔者乃不得鱼。此九二包有鱼。九四包无鱼。由实事验之可明者也。而易辞主旨。则非重于鱼之有无。而在藉喻民众之归附与否。以民众聚居。正如鱼也。九二得初六相协。故得众。九四与初远。故失众。初在下。犹民也。故释文有远民之辞。远民者。上与民远。而民亦离心。姤之九二。最能近民。而得民之咸服。过此以进。上愈失德。民愈背之。此刚之过。无柔道之济也。故在初爻称柔道牵。而至九三。则曰未牵。牵者连系也。相维相济之意。利害与共之情。必因刚柔二者之和。方得上下同心之效。此九三以上。不能得众之所由来。而爻辞以鱼喻之而已。读者幸毋以辞害意。

又曰姤九三与夬九四。爻辞大同。皆取无肤为象。而行次且。以三四两爻。原在卦中。卦象本圆。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皆可。夬由外而内至九四。正当于姤由内而外之九三。以夬上六即姤初六。仅倒置上下而已。卦本有宾主之别。往来之分。一爻亦有之。故卦爻或利于主而不利宾。或利于来而不利往者。则由其行之正与反为判耳。如夬一在上。系卦之极位。而以降言。则又为其始也。姤则一在初。卦之始位。如以言。则又至极。以初之下无位。无可降也。一卦六爻。终而复始。气之流行。永无终息。故曰周流六虚。终则有始。虚指位也。明明为位。而称为虚。足证位非固定者。由初至上。固为一卦。推而言之。则由二至初。由三至二。由四至三。由五至四。由上至五。亦符六位。即成一卦。此即六虚之称所由来也。位兼时言。时有迁易。位有旺衰。在初为当。至四则变。在内为盛。至外则衰。皆有其时用所合。不得以一爻概全卦。亦不得以全卦断一爻。变化推移。惟时所适。此爻辞或吉或凶。或利或否也。二爻之中。有主宾来往之异。如九二包有鱼。为主之利。而不及宾。九三无肤。其行次且。而不言止。利害各别。吉凶乃殊。九三不宜于行。故有咎厉。若知之而弗动。自免。此乾惕之足贵也。姤本相遇。而遇有吉凶。遇之宜者吉。否则凶。如友人相遇。则可喜。若敌寇相遇。则为忧。观于同人爻辞。即可知之。同人五。亦与姤似。故有相同之用。同人之同类者。共致其用。否则如大师之相遇。匪寇之相逢。则必忧惊号咷。而难自安。此情也。姤之九三九四。皆在中爻。皆由过刚。不得中和之行。故或厉或凶。其害于行进可知。情志不谐。趋向不一。各行其是。乃若寇仇。故曰未牵。言其难合同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九五爻辞也。九五居外卦之中。为全卦正位。有同于乾九五。而以姤为柔遇刚。柔生于下。即坤之德承顺于内之象。坤初承乾。为乾之始变。在八宫卦序。乾之一世。即天风姤。以其初与坤遇。而先易其本也。以初爻为本始。初爻为柔。即乾变坤之始。九五虽乾主位。以志于变坤。故有取于坤卦。而称含章。坤之含章。为其善承乾。而从王事。不克自美。故曰含章可贞。姤则以乾道将变。有与坤同德之感。故亦曰含章。言包藏其文采。而协调其功用也。以杞包瓜。即寓有含章之象。杞者杞柳。俗用以编筐箱之物。编器以包瓜。因物以为利。为其易得易成。而致用颇便也。若取金属或陶器。则不如其轻而易举。疏而通风。无害于瓜。而不费于事。金属则费。陶器难成。且不利瓜之保存。是以杞包为至善且美也。善且美。故曰含章。而二物皆土产。坤地之德用所着。以五为诸爻之中位。合卦之主爻。虽取象似近细微。而含义则颇深远。包字亦如九二九四。约束包括。使毋散漫。而可保存也。以相谐为美。九五虽去初亦远。而以正位与九二应。九二得初爻之协。而称有鱼。九五因之。亦辗转与初爻接。是以有坤含章之辞。明其情志原无阂也。非九四之失中位为远民者可比。位正则时宜。九五之美。则时位之所为也。而诸在外。其行易躁。其志易扬。躁则难持。扬则多坠。故曰有陨。言其时有陨落之虞也。自天者。九五天位。既已在天。则所陨必自天坠。如星之陨也。星陨为石。亦由之象。九五极。而志在与坤同化。则有陨。亦自天而坠于地。天在上。地在下。既言自天。必在上。既言陨。必及地。如雨雪之降。皆自上下。姤以遇为大用。而亦必与遇为志。九五虽升。其间必有所降。此曰有陨。言或有之。逢时则变。至极则反。虽有上九在上。而用已达于极。故升反为陨。而在天者。反将坠于地也。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在外中爻。居全卦正位。乾道变化。保合太和。以孚于坤。故有含章之称。有陨自天。以乾之志。在沛天德。九五在天之龙。本天之则。天道下济而光明。自天下陨。正九五之志。而所谓志乃遵夫天命者。天命之谓。乾道变化。各正命。乃利贞。此义已见乾卦。姤九五本乾之行。故其志不舍天命。天命不可见。见于时。时令即天命。时之宜。即命之所制。姤以退让为志。此时令之宜也。故自五月。日退。日进。以迄纯坤。皆乾之志。即天之命。九五体此义。乃由上而下。自天而陨。以变化于坤。达命之正。俾复于平均。而生成以大。此释文称其有陨为不舍命。舍者止也。又释也。不舍犹孜孜不怠之意。言其永如此。往复回圈不已。所谓消息盈虚。天行也。是九五之用。亦全卦之旨。本天之道。率天之命。遵时自下。含章为美。则姤九五有异于乾之九五。以其当必变之际。为初复于坤之时。其志既不可渝。其情亦不自吝。此有陨。实为遵重天命。而不能舍耳。或以舍命为有陨之所致。实则姤全卦。皆以命为重。故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九五亦以命为不可渝。而有陨。正命之所为。此九五中正之道。因变化而后见之。

《宗主疏述》

姤以柔遇刚。惟九二与柔近。刚象君。柔象民。故九二有鱼为得民。九四无鱼为远民。以爻言。九二以外皆与柔远应。皆有远民之辞。而独见于九四者。何也。则以卦分上下。上卦象在上位者。下卦象在下臣民。九四属上卦。故曰远民。不必限于君也。君位九五。其下则辅相大臣。有匡赞政治之权。九四当之。故有远民之称。言以其布政不善。不得民也。九三虽为刚。而在下犹宣传之吏。而属近民之官。九二主内正位。则其左右。亦佐成其治迹。是揭九二。可概九三。而揭九四。可概九五。居民之界。即此上下卦亦可判焉。不过以爻言。则当由为辨。姤五在上。一在下。有类于五君一民。传曰。一君二民为治。二君一民为乱。凡卦。如震坎艮。皆二。凡卦。如巽离兑。皆二。多为贱。少为贵。而卦君少民多。为得体。人或有疑其言。以为无论何国。决未有一君二民者。更未有一民而二君者。一民二君。有比于一妻而二夫。其争乱不免矣。况一民而五君者。天下恐无是理矣。不知易传之一君二民。或一民二君。一二字。非指人之多寡。乃指所得之多寡。如税赋。恒以十取一。为最平允。若二以上则病民。若过半。则民不生。则所谓一二者。亦以所取为定。如君得其一。民得其二。是为治世。反之。君得其二。民得其一。则为乱政。乱政必苛征。在上者。只知自私。不恤民困。则民焉得而不怨其上。离其心哉。此九四之远民。乃暗示其上。取民过苛。有如君得其五。而民仅余其一。民将何以生乎。在夬以居上。象辞称宜施禄及下。而姤则与夬反。故恒易虐民以逞欲。暴征以快私。此九四无鱼之讥也。竭泽而渔。尚何鱼之得育。远民之治。乃为九四之凶矣。故曰一民二君者。非人数之谓也。且亦不限于税赋徵收之率。凡利益所属者。皆包及焉。如利及民多者。则必善政。而利及君多者。则为暴政。即以上下情志言。亦当如是判之。民之所志。而上抑之。民之所恶。而上强之。皆犹多君少民之例。故所谓一二者。犹多寡也。损益也。一君二民。即损君以益民。一民二君。即损民以益君。此义已详损益二卦。夬姤承损益之后。恒易有暴君虐民之政。而上之势方盛。民无以自保。故爻辞比之于鱼。释文恐人不明。特揭示远民二字。可见易教之重视民生矣。

由姤至夬。凡五卦共有六。即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是也。柔由下遽进。至夬始极。周易之序。夬与姤。大有与同人。小畜与履。皆为往来卦。而合参之。则凡柔在内者。皆关人道。而成人类众居。聚之常态。以同人为之标准。凡柔在外者。皆为物情。而见物类生育之正轨。以大有为其表率。故同人者。人群之大同。姤则初遇。履则定序。大有者。物类之丰有。小畜着其养畜。夬示其成用。此皆以就之卦。为其从。为其主。与五之卦恰相反。万物生成。皆以此数卦为范。人亦物也。而为万物之灵。故人能主物。而辨其功用。明其利害。宰其得失。物之利。即人之利。物之得。即人之得。此大有同人为同体卦。而互成其用也。姤与夬。一居始。一居终。位固不同。而其为用。则亦相助成理。如春之与秋也。百物莫不生于春。而成熟于秋。不生则不成。此功用不得分离者也。故夬为刚决柔。言刚已竟柔之用也。姤为柔遇刚。言刚又需柔之助也。姤九五为全卦之主。特明揭此旨。有含章中正之辞。有陨自天之用。则以乾之志与坤协。而在自卑以尊坤。自下以就坤。九五含章。与坤六三同义。坤六三志在承乾。故继之以或从王事。姤九五志在近坤。故继之以有陨自天。陨言自上而下。以交于初六也。九五天位。陨者降也。降必至地。天乃与地接。所谓命也。命犹时令之令。言顺乎时令。以达其天德。而后地得代终。以成其生化之功。此姤为遇。言全卦皆以遇合为志。虽位有近远。遇有难易。而其志则始终不渝。九五虽与初六远。而与九二应。九二固与初近也。因此九五亦得以时自降。曲成其遇合之情。释文所谓志不舍命也。而辞包有刚柔互济之义。刚以柔用。则德益大。功益明。以乾之志。不外得坤与协。孤不生。之德曰生。欲昭其大生之德。舍与协。无由致之。故中正二字。兼备四德。中为元亨之体。正则贞利之本。此易之所贵也。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姤上九爻辞也。上九居全卦之终。为穷极之位。而属乾之上爻。乾上九称亢龙有悔。以其高而无位也。姤则因下卦为巽。初六一爻。已变。失其本位。日退。日进。至上九。位固穷。情亦迫。两不相协。而成姤角之吝。全卦虽名姤。而各爻无以姤称者。惟上九以姤其角。揭示姤之真象。姤而在角。可见地位之不当。情势之多艰。在大壮九三。有羸其角语。亦属乾卦之终。然以乾在震下。上有两。卦虽名壮。而角则羸。可见角与身不类。犹末与本之别也。物类之角。虽为百体之一。而所关细微。不似其他形骸之重要也。壮与羸反。始(姤?)为女壮。而初六之豕。则称羸。以其犹稚也。至上九。则取角为喻。与九三之相应。在下。而角在上。角且包角逐之意。以日消。日长。两相角逐。而遇于巅顶之上。其势已极。其用且变。虽为姤遇。实相抵触。则升降之道既殊。而生杀之德大异也。初称豕。而豕无角。则上九之角。不必限于何畜。惟姤夬同体。夬称牵羊。羊则有角。大壮之羸其角。亦指羝羊。羊与同音。而则柔。刚柔兼见之卦。恒取为喻。姤上九之角。亦可释为羊。夬以上为。故有亡羊之象。姤则初为柔。故成姤角之情。姤在角。已属身体之余。为地既狭。成用亦细。故占吝。吝啬也。不丰足也。与亨反。上位已穷。亦时之吝。而甘于自退以让。虽有角逐之嫌。而非角斗之际。故仍以姤称。不言其抵触也。故免于咎。自升而不碍之进。刚日穷。而不嫌柔之盈。是以无咎。则姤之本志也。姤以柔长为志。先弃其本始。则更不与争矣。况上九已穷极当必变之时乎。故辞但以吝称也。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九位穷。而升已极。无可再进。则不得展其用。而为吝。总之姤五得时。而正盛。得时则日长。正盛则不易消。是两者进退之间。必有相拒之势。远近之道。必成相逐之情。为其位与时之殊。而宾与主之别也。九二最近于初。而主内政。故能相协。九五应之。亦志与合同。此二五为全卦大用所见也。九二内而非外。利不及宾。九五高而能下。天乃自陨。由爻辞足见其用矣。内者勿与于外。为自贞。上者偕时下及。为用亨。此两情勿抵触。而所行成相遇也。至上九。则已将变矣。故虽有姤而限于角。虽有合而嫌其吝。则位极而时穷也。更非九二得鱼。九五含章可比者也。穷与亨反。亨则能利及一切。穷则吝矣。此释文以所姤仅在角。明其用之细微。而由盛以渐衰。由稚以渐壮。以时言之。姤后为遯。则可见二者消长之迹焉。

推荐阅读

阅读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