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易经证释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易经书籍 > 易经证释 >

剥卦

孔子《宣圣讲义》

剥卦上艮下坤。以少。其且尽。不胜五衰。天道将穷。故曰剥。易卦中以否损与剥为相类。而凡在上之卦。如末济恒困等。亦有相似之处。总由不得和匀。而反被摈斥也。剥之卦象。一居上。不能久留。众在下。相为朋比。犹水地比之象。而不与随和。以比卦一在五爻。犹近下也。剥则孤矣。位高无辅。气升难沉。本乾上九之德。而履重坤之地。坤不复承顺天行。反相与悖道而驰。同为害。此天道之剥。万物不可久存之时。故剥为九月卦。言时近重。物皆凋敝。天将寒冷。人感衰微。以剥。刚不复主。在上者不克保其敬慎之义。则随时以倾颓。在下者不克充其贞静之德。而因物以衰歇。传曰剥烂也。言破败不复自完。如草木之残落耳。艮为山。坤为地。高下不相接。而有巍峨欲堕之形。陵空如云。俯地如瀑。倾泻之情。若不终曰。此所以有剥烂之称也。

剥卦继贲之后。而与复对。天道至贲。气己外泻。乃变为剥。传曰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此天时往来之数。万物兴废之理。当春夏之时。荣繁美丽。天之饰也。一交秋令。西风肃杀。凋残衰败。天之剥也。天道随时。万物以变。是饰之极。既剥之始。贲之终。即剥之初。往复之间。生杀之道。有必至者.故圣人慎饰以保亨。亨不尽。物不剥。人亦犹是。少壮之时。伟丽自喜。曾几何。衰惫不振。得志之日。轻肥自快。曾几何日。颓废莫禁。皆盛衰循环。隆替往复。数不可逭。理不可逃。非天之始厚终薄。乃时之物穷必变也。故观于贲剥。而知消息盈虚之有定。生长收藏之有时。君子以为人事之规。世道之准。不以太过而至不及。不徇现在而忘将来。乃克长保其亨。不使之剥。此人道能顺天而立极。不随时以行藏。偕物以生杀者也。无形无患。有形者皆不免。况妄求饰乎。饰志在外。则虚其中。乃上浮。则晦塞其内。此剥之至。天道也。亦人事也。故君子尚无色。贵本质。朴以为宝。则不丧其真。妄以为戒。则不失其亨。行乎中道。则不履于危。立乎正位。则不倾于险。此圣人以剥示教之微意也。贲为好饰。乃循至于剥。苟先觉其变。而求其常。则不饰。又奚病。无如世人之昧昧。徒贪夫外观之美。虚文之夸。而忘亨之难长。数之易变。此蚩蚩者终随草木以同腐耳。讵不可慨也哉。故讲易至剥。辙悲人道之不立。而念天道之无常也。

剥之为剥。其道在变。顺变应时。不随物剥。此君子之志行也。故处剥不易。而君子尤难。以天道既剥。气将藏。气弥满。小人得时。与否相似。慎以自处.敬以安人。不夸不矜。毋怯毋葸。则能因地道之重厚。山道之凝止。而可免于剥。一虽微。犹有光明之象。用以观下。或得监察之方。此君子观于天时。固守其道.不与群混。犹可止于其所。诗云。于缉熙敬止。既此义也。此文王处剥之道也。

剥卦为穷卦。与否之塞。损之伤。未济之隔绝。皆为天道之变。人道之危。世道之衰之时。当其前者。唯有以人顺天。而能胜天。以道趋时。而能办时。盖天道变中有常。时运终则有始。知其变。守其常保其终复于始。此君子之道也。不违天而能济其变。不悖时。而能裕其穷。穷变不害。以还于道。则永保太和。正命。上焉者。超越造化。归于无极。中焉者。因应天时。立于中极。下焉者。趋避吉凶。循于有极。此人事之轨范。易教之所由立也。在贲以柔文刚。巳成亨尽之势。至剥以柔易刚。逐为穷绝之时。故君子见几不出终日。知其将至。而预防之。则履霜不待坚冰。而明岁之且寒。察其已见。而推臆之。则日中不待昃晷。而觉日之且暮。天时如是。人事亦然。此易以剥继贲。繁华凋谢。一春一秋。生育杀伤。一新一故。气所自至。理所必然。故因剥卦之象。而知大道之不可久。应变因时。智者所尚。此读易见天心。必取微于剥复二卦也。

互为消长。长则生。盛则杀。凡消之卦。皆天道穷尽之时。剥虽留一。而在上爻。处穷之地。无可进也。降。升至于极高。欲求再进。唯有变而下。此剥之后必为复也。剥与姤对。以。故曰姤。而夬则以。且至极位。故进则为乾。而名夬。夬者快也。得势也。易道重。体人之善。天之德仁。仁善皆。不仁与恶皆。则之穷。即仁之伤。善之害。剥为仁善之薄。即世道之衰。人道之危。故四德不具。而君子道消。时运使然。固天道所必至。抑人道之未能早明也。夏桀商纣之季。果天道耶。使桀纣不立。汤武焉能代兴。则虽天道。亦由人事。故文王演易。将以天道警人。使人知天命常。而人不可不勉耳。乾坤以四德立全易之纲。得其一者。足以成用。剥将奚用哉。此读其辞。即可明吉凶进退之旨矣。剥犹剥物。脱其生机。其命何系。如剥树之皮。其木必枯。剥果之皮。其内必溃。草木尚如此。况生物乎。此剥之不可久也。亦明矣。是以君子遇剥。唯速蕲其复不强争于一日也。遵时养晦。而不忝所生。则中心和平。无恡于时。鉴天之变。勖己之志。明时之非。厚我之德。则消息盈虚。无害于道。盛则自退。柔胜则刚自伏。此机贵早见。而昧者未察。故临剥始知不可为者。愚也。己剥而欲强争者。妄也。愚妄之夫。唯随剥同尽。安有济耶。

剥烂之义。亦由盛于内。犹物之自腐也。为生之根。内无。乃自溃烂。以贲之致饰于外。中诚不立。故易烂。如蒙虎皮之羊。虽外观彪炳。一遇真虎。则败矣。此致饰之过。而亨尽之由来也。读者就卦象细释之。即可知传辞之意也。

剥。不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卦彖辞。言全卦之吉凶也。以剥当剥之时。天地气敛。万物形伤。盛日长。理宜静息静。藏。天地且不能违。而况人乎。故不利有攸往。即不宜于动作也。剥以禄之受刑。变示为.示主福佑。主刑伤。一吉一凶。观于字巳甚明。故名剥者。见禄之受伤。而不复保也。人物之生命。以禄为数。贪富寿夭强弱。皆禄主之。物之荣枯生杀亦然。禄不保。则生尽。退藏以自善其身。尚虞末足。况欲有所作为乎。彖辞以不利有攸往。断定全卦行藏。而启人趋避之道也。乾坤四德。剥无一焉。此其所以不宜于行也。往慨一切动作言。凡有所为。必有所动作。且消尽。君子道穷之时。是彖辞为君子言也。若小人则否。小人因剥且得志耳。故剥复与否泰大同时为之也。

《宗主附注》

剶为剶之象。薄也迫也。气己薄。日己迫。故曰劙。柔来变刚。前途黯淡。如日暮途穷之时。将何往乎。故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四德俱失。而天变可畏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彖辞之义。指示君子应变之道也。剥剥也。柔变刚也。乃剥卦长。万物随剥之义。柔来化刚。刚尽为柔。系从观之变来。巽二变为艮一。故曰柔变刚。卦虽变刚。而爻从柔化。以下为坤也。坤母而艮子。子随母化。不能胜也。微。天地闭息。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长之时。然君子当如何。则在顺时抱一。旁观俯察。以听其变。顺而止之之谓也。顺以应坤。止以孚艮。坤艮合德。不违于时。上下同心。不伤其守。顺则毋逆。故能适时止则有守。故能抱一。此君子处剥之初也。因剥自观变来。观取观察为用。仰观天道。俯察物情。是则君子观象处剥之道也。所谓观象。本一明可于上。而万物在其下。如明照之象。君子观察。必待于明。得明为观。则得失皆见。因明以察。则善恶毕呈。况能止以静者乎故观象者。君子之道也。君子所观。不外天行。盈虚消息。与物同明。观至微。察至细。而物无遁形。事无遁情矣。故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尚重也。重此则轻一切。天行乾道也。体坤则承乎乾。内刚外柔之道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象辞。申明剥卦之用也。在彖言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为人民言也。象言上以厚下安宅。为官上言也。皆人道耳。剥以艮坤合。少男随母。在象为山附地。二者皆土。地大山小。故曰附。明其不能相违也。少而大。刚消而柔长。虽贵无辅。虽崇益危。既不能飞升以出于位。则唯止于其所。以反附于下。由之微。而日化于。故曰剥。剥则空有魏莪之观。而不得上即云天。空有固定之志。而不得下违博厚。是象在上位之巽弱。在下之空虚蒙懂。外强中乾。表里依附。形在神亡。此剥之为象。有不可终日之势。而世道艰危之时也。然天者以时变迁。人者因势利导。圣人作易。为立人道也。天穷而人必有以济之。旋乾转坤。人所能世。其道维何。则在上述消息盈虚四字。消息盈虚。天行定率。不可易也。消者息之。虚者盈之。天道几微。原可为也。人定胜天。天亦从之。此易道之大。能包天地。移运数。而超乎形以上者也。夫剥不可为也。而人道不可不为。知不可为而为之。非逆天也。顺以应之。非违时也。因以正之。此象辞以厚下安宅四字。示其途也。剥为剥。以衰也。而坤者纯。.静则生。是衰者盛之机。亡者存之机。苟知其本。则适其机。剥之本坤也。坤顺承乾。乃有拹。坤静生。生乃有源。此即因变之道。应时之宜。而天道不终剥也。故剥之后有复。人亦当帅之。厚下安宅者。用坤之道。弘坤之德。以先固其本也。

厚下谓恩泽及民。安宅谓使民安居。皆培固根本之道也。民为邦本。食为生根。民得其生。本乃日厚。不独剥时为然。而于剥尤关重要也。故在上位者.必先以厚下安宅为事。民安则国保。民生则君亦不失其位。是厚下正以培上。安民正以保位也。顺坤之道。以厚载物。则艮得其所止。而相保以重固。永成其崇高之观。而免倾危之害。因。以静守贞。则得其所养。而相拹以生息。迄收其来复之效。而免穷尽之虞。此人道观天时之变。而能顺应以济之和之者也。夫道一。而德用无穷。天地虽多变。而中极不失。剥固非时。而当其剥也。天地无所加减。是天道之永贞不失也。乃亘万古而如一。人道亦然。随时物而荣者。随之而枯。体天地之不变者。亦同其不息。故君子小人异其类也。易所示。君子之道也。亨尽者剥。君子以贞代之。贞则利矣。微者剥。君子以静养之。静则生矣。此又不独于政事然。于修道养生。何莫不然。天时顺推。.人道顺易。易逆数也。逆而求其本始。则得之矣。上位者。以民下为本始。无本则绝。无始无生。厚下安宅。乃圣王之教。虽千万世无改也。而愚者昧之。故能处亨。而不能处剥。自忘其本始。又何以保其位。延其命哉。是覆败之由.虽曰天运。亦人事之末藏也。周易取艮卦之用。而名曰剥。既示天运之无常。复以辞明言上下处剥之道。以见人道之有则。读者奈何不细绎之。

《宗主附注》

上所讲大可深思。不必以剶为小人得志。而君子无所为也。君子志在促速变。变为坤。则能顺承乾道。变为复。则能开创天运。乱与治。替与降。总在此一变中。盈必虚。消必息。何遽谓无望哉。然在此时。顺止二字。实造福增禒之道。彖文拈出明示读者。岂无意乎。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初六爻辞也。剥之初爻。当坤之始。坤厚载物。而爻居下。故有床足之喻。以其数当剥。反失其厚载之德。而有剥脱之虞。为不与调。而柔来变刚。则虽厚重能载之床。而有折足难安之祸。剥床者。人也。亦床也。足者床也。亦人也。以在下不为用耳。床高而地下。不适其位。故自剥而人亦因之以剥其足。足伤而床折。是致有用成无用。其凶可知。蔑贞犹失贞。言自弃其守也。初六本以守贞为尚。今因剥而自弃其守。则失所志矣。故凶且剥床者。居安而不自安。悖时求用。谓床之不我适。而以足剥床。床折足亦伤。可见其不能守贞。妄思动作而以轻狭。毁其厚重之器。其为害。不在物矣。夫床之用。在载而安。静则能安。重则能载。苟乖此义。其凶巳多。此爻辞借喻事之不当动而动。时之不当为而为。其所失由于无守。不得以之委诸天道之剥也。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失守之不当也。灭与没义同。巳见噬嗑卦。灭下犹无本也。木无根则枯。水无源则竭。灭下自失其守。正与无本同害。床之不安。身将焉寄。故占凶。与人之失贞丧守者。同为不吉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六二爻辞也。六二居内卦中爻。其位较安。而不免于剥。则以上无所协。下无所辅也。办者边际也。凡事物之有界域。足资分辨者。皆可称办。以床言之。即床沿也。床为器。而托于地。其不坠者。以有沿也。如地之有强。水之有堤岸。足以为防守也。今剥床而自去其办。床与地无可闲卫。则转动将自坠落。是不若无床之免危害也。其失与脱足正同。脱足者不安。脱办者多险。其害同也。亦犹自撤其防。甘弃其守。故亦曰蔑贞。此爻辞借以喻人之失节。不知严其防守而妄求脱略其羁縻。毁其堤岸。则孤子之身。谁与为卫。上下既隔。暗昧莫明。自失办正之方。孰为匡导之助。故办者重在明办也。

象曰。剥床以办。未有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初六以失本为灭下。系自摇落其根本。其位在下故也。六二之失守为无与。系自摧毁其堤防。其位在内故也。与者助也。失其所与为守也。以卫其外。则暗浸。鲜不内溃。如人无礼法之防。则情欲横流。鲜不堕落。此六二未有与句。明其无辅益。而终自败也。与犹相互交益。同利害之谓也。床之所安。办为之护。无护则不安。六二在内。外无所与。则侵害径入其中。将毋与防守矣。可见剥之为时。在下在内。皆无可作为之际。设少不慎。灾害必临。唯有固守不失其贞。方免于难。此两爻皆以蔑贞占其凶也。坤道成女。其德在贞。剥且尽。柔乃化刚。故贞必固。必烈。固与烈。正所以葆其贞善其守而自剥之。欲其不凶。不可得也。此二爻辞意深旨远后人多末达。不解圣人立辞之妙。实则文王遭囚辱之时。慨世道之艰。慎明哲之道。为巽语之教。其取譬近。借喻简。亦自有其道也。读者宜合卦象参之。

《宏教附注》

上所讲颇关因时顺变之道。而辨字。本会意与象形。两旁并列。中有所辨。示界限分明。不容混乱也。俗呼为边。边亦界也。水边为岸。国边为疆。皆以资分辨者。

六三。剥之。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六三爻辞也。剥卦诸爻。全以剥为道。而视其所当位。与君子小人之别。以。君子道消。故凡剥之甚者。皆指君子。即德也。唯上九为。君子得时。乃反剥小人。六三虽亦爻。理受剥害。却以得上九之应。内外相协。刚柔相与。是君子犹能与时相保。虽不在位。有其友助在上。为求应之感。故虽剥无咎。剥之者。指时当剥而任之。如处乱世而不与其乱。居危邦而不遭其危。是危乱虽及于邦与世。而犹能以身免也。故曰剥之。之犹一切。即指众也。或物或事或地或时。皆任受其剥。而君子独不与耳。无咎者。有而得免。为其得上九一之和。而能超乎群构难之祸。故克免咎。且三为位。又在中爻。人道所存。天道可避。则虽与时同剥。而能自免。此君子之道。不以危乱而绝也。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免咎之由来也。上下指爻上下。六三以居群之中。上为六四。下为六二。皆极也。六三独以位。远接上九之。声应气求。德和志协。是以上下之。不能相浼。而此于君子得外援足以自保。不至同流合污。不可究诘。故曰失上下也。凡剥之害皆由不得予之正。无即失正道上下相煽。宄肆行。此所以为剥。而六三独得免者。实由失其上下之蔽。而获宁静之机。因其义不苟同志毋竞取。宁失上下于亲近。而愿契合于疏远也。

四。剥床以肤。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六四爻辞也。六四居上卦之始。为艮之六四。艮虽少。而本坤德。故与初二爻同有剥床之喻。六四居中而属上卦。下为坤载。上体艮止。犹身之卧于床。而竟剥焉。则其受害。必及肤矣。肤者身之表。亦床之表。床毁身亦伤。故凶。初爻在下为足。二爻少上为办。四爻居中上。乃为肤剥虽为床。而害切肤。总以不得安居。而有倾危之虑。不曰身曰肤者。言在表之害。且舆床切近黏连。肤伤身亦及难。是称表且赅里矣或曰肤。犹浅也。浅则无容。亦不足护其体之意。且床之用。为安护耳。肤既剥矣。尚何床之贵哉。又凡称以者。明其由也。以足以办以肤。皆言其害由于所剥。非仅剥其足办与肤也。故曰以。而不曰之足之办之肤也。盖明其害不止于足办与肤耳。害及于床。且连床之所载。其由则发于所剥之足之办之肤耳。是以肤者。言所剥切体。不止于肤。而全身亦危矣。或又谓剥床以肤。乃以肤剥床。是误也。以肤剥床。犹止于床。若今之凶。非床之谓。乃床上之所载也。载人则伤。载物则败。失其功用。奚以称床。是剥之即毁之也。故不免于凶。六四当亨而剥。巳无可守。故不曰蔑贞。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言六四剥及肤。床巳全毁。身无所托。实切近之灾。全体之害。不可幸免者也。在卦例。六四以得九三为吉。得初九为和。今接六三。又与初六应。皆为重。坤虽厚载。必顺承乾。始成其用。今上下重。是不能载物。而强加之。必生危殆。如以敝朽之具。置之不用。尚可撑持。一遇重载。鲜不倾倒。此床之所以为剥也。明哲之士。远之不遑。尚敢利用之乎。以身试险。其害必切近。而无可避免也。

剥卦六爻。三凶三吉。而六四最不利。以重在中也。初二爻虽凶。尚有可守。故曰蔑贞凶。六四其害切身。不遑退避。故最急。然君子知几达人先豫。明剥道之不可进。则固守六三之用。以保其无咎之占。三四皆人爻。人道所存。固其微。畜其潜德。则至六四。不致于切肤之灾。且可因六五之顺承。以达上九之得利。此在乎知时善动。趋吉避凶也。易辞所示。皆为君子言。智者明之。愚者昧焉。爻辞虽简。实含有深意。望读者勿忽耳。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六五爻辞也。六五在正位而为。虽属爻。加于。与六三相似。犹非重。且得近。其德异于以下各爻。其志亦不比于群。有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想。虽而能居领率之地。虽柔而能有贞固之思。爻辞以比于宫人得宠。而居正位也。贯鱼者指群为鱼。而六五率之。如贯串也。鱼以水为谐乐。为亲和。六五近。故取鱼为喻。近者志不相妬。则犹得与周旋。而不即剥。不剥则正道不亡。故无不利。以六五为艮中爻。能体顺止之德。而成匡助之功。使君位不危。妃德媲美。是虽以宫人宠。不为不利。此言君子出处之间。苟能徇艮止之义。乃得坤顺之助。刚以柔进。成。则二者互益。而皆不受剥脱之害也。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以见六五之无不利所由来也。六五之道。在能顺以止。其初有若不正。其终可免愆尤。此宫人得宠之象。君子于此宜自审其所合矣。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卢。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上九爻辞也。凡卦上爻为极。位极则道穷。穷则数变。而剥上九。尤为明显之例。全剥皆。唯上爻为也。上爻虽止一。而其位当极。其用必变。变则反。反则复。是剥之上九。即变为复之初九也。全卦之用。至此已恰相反。之消反为息。之近反为退。是君子之道。反穷为通。一永生。群以折。天之道也。数不终剥。道不终穷。不可亡。不可长。人之道也。故上爻在他卦。道或不能用。而在剥。则反着其用。天人相得。时位往复。穷则变。变则通之谓也。夫一在上。生机所寄。犹木之留硕果。以存其生生不息之仁。故取为喻。不食者明其为生用。不欲毁于口齿以伤其核仁也。且硕果仅存其贵重可知。而群相避。其免于侵食可知。故曰硕果不食。明其重在生也。艮止也。止于上。而反垂于下。之必复。生之不绝。于此硕果。已可预卜。不以食为尚也。凡果之天道。非为食而生。而人则以食为志。上九天爻。天道所存。故不食。亦天数自然之序。非禁之也。君子得舆二句。明上九之用。舆全卦反也。剥以害君子。利小人。唯上九则否故君子反有得。小人则终剥矣。与者载物之具。本坤道厚载之德。君子以德载民。民亦载之。故曰得舆。又舆者众也。上九以一领众。今反而复于下是将以载众也。而众亦安附之。则得舆。亦可谓之得众。得众则位固民安。此得国之喻也。卢者所居也。群载一。如屋之有卢。以避风雨。今将反复在下。是成剥卢之象。明其不克自安处也。不自安处。唯附于君子以图存。正小人道消之时也。故曰小人剥卢。言剥之害君子。至此且反害小人。天道无常。往者必复。此之谓也。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卢。终不可用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而明剥之极必复也。剥以浮于上而剥。一旦向内自潜转而下。则为复。复则息。而渐消。此生杀之机。成败之数。虽由天道。亦关人事。盖剥之至。非一朝一夕。而复也。亦以渐。合二卦之象观之。则明其故矣。人事苟见先几。不待其至。则能早解。更因其复而预迎之。亦得早申。申与解者人也。人力不至。唯听诸天。必待气之自变。此上九爻辞。就天道言之也。君子得舆。民情所附。如车载物。两成其用。君子得众以自重。众得君子以自存。犹物之于舆。舆不虚而物以达远。正如道之行也。必假文物以为载。文物则属诸有德位之君子。若非君子。道不虚行。小人剥卢。失其托荫。不可再留。故曰不可用。以剥已久至上九始极。故曰终。卢者身所寄。而非公诸民也。与舆相反。舆志于行。卢志于止。舆载其众。卢覆其私。此君子小人复剥之义。皆相对。故至此小人道消。君子道长。易言之。君子得众。而小人失人心。小人不可用。而君子克行其道。皆两两相校而可见者。天道已变。世道且新。以后则属复卦之运。七曰来复。天心自明。人心亦可知。是在君子善于体认也。原注以国破家亡。小人失恃。释剥卢二句其意深刻。足资警惕。幸有君子。犹可依凭。世道之不亡。人道之不灭。终赖有此耳。

推荐阅读

阅读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