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类
△《古礼经》十七卷、《古礼注》十七卷
汉大司农北海郑康成撰。相传以为高堂生所传者也。
△《古礼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古礼疏》五十卷
唐弘文馆学士临洛贾公彦等撰。初有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行于世,公彦据以为本而增损之。
△《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识误》三卷
永嘉张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贡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录一卷,载大、小戴、刘向篇第异同,以古监本、巾箱本、杭细本、严本校定,识其误而为之序,谓高堂生所传《士礼》尔,今此书兼有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决非高堂所传,其篇数偶同,自陆德明、贾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据也。
△《古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集传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为主而取《大》、《小戴礼》及他书傅所载系于礼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书,缺《书数》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删改,曰《集传集注》者,盖此书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旧云。
△《古礼经传续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长乐黄榦直卿撰。榦,朱侍讲之高弟,以其子妻之。自号勉斋,因妇翁荫入仕,为吏亦以材称。始晦庵着《礼书》,丧、祭二礼,未及论次,以属榦续成之。然亦有未备者。
△《集释古礼》十七卷、《释宫》一卷、《纲目》一卷
庐陵李如圭宝之撰。淳熙癸丑进士。尝为福建抚干。《释宫》者,《经》所载堂室、门庭,今人所不晓者,一一释之。
△《周礼》十二卷、《周礼注》十二卷
汉郑康成撰。案《艺文志》,《周官经》六篇,本注云“王莽时刘歆置博士”。颜师古曰:“即今之《周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愚尝疑《周礼》六典与《书周官》不同。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职,则己然矣。今《地官》于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乡遂、稼穑之事,殆皆司空职耳。《周官》初无邦事之名,今所谓事典者,未知定为何事?书缺亡而以《考工记》足之,天下之事,止于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于是书者,若林存孝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甚者或谓刘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郑康成博览,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学遂行于世。愚案此书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数,可考不诬。其为先秦古书似无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驳杂,与夫刘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乱天下,犹未论也。康成之学,出于扶风马融,而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子春河南缑氏人,生汉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余。郑众、贾达皆受业焉。大夫者,河南郑兴少赣也;司农者,郑众仲师,兴之子也。融字季长。
△《周礼释文》二卷
唐陆德明撰。
△《周礼疏》五十卷
唐贾公彦撰。其序《周礼》废兴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康成。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于《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邦事之不同也。《馆阁书目》案《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者是也。《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云尔,乃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邵《异同评》及沈重《义疏》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周礼新义》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也。”新法误国,于此可推其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其解止于《秋官》,不及《考工记》。
△《周礼中义》八卷
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礼说》三卷
中书舍人永嘉陈傅良君举撰。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各四篇。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陈止斋为之序。休有《破礼记》二十卷,未见。
△《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项安世撰。
△《周礼说》五卷
黄度撰。不解《考工记》。叶水心序之。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
枢密临邛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条列经文,附以传注。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于《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礼》十三卷
汉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圣次君皆受《礼》于后苍,所谓《大、小戴礼》者也。汉初以来,迄于刘向校定中书,诸家所记,殆数百篇。戴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相传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于世,而大戴之书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载卷数,皆与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于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当四十三,而于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复出一篇,实存四十篇。意其缺者,即圣所删耶?然《哀公问》、《投壶》二篇与今《礼记》文不异,他亦间有同者。《保傅传》世言《贾谊书》所从出也。今考《礼詧篇》汤武、秦定取舍一则,尽出谊疏中,反若取谊语剿入其中者。《公符篇》全录汉昭帝冠辞。则此书殆后人好事者采获诸书为之,故驳杂不经,决非戴德本书也。题九江太守,乃戴圣所历官,尤非是。
△《礼记》二十卷
即所谓《小戴礼》也。凡四十九篇。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驳而不纯。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专为《礼》作也。唐魏徵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盖有以也。
△《礼记注》二十卷
汉郑康成撰。
△《礼记释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礼记正义》七十卷
唐孔颖达等撰。旧有《义疏》行于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皇胜于熊,故据皇氏为本,有不备则以熊氏补焉。
△《芸阁礼记解》十六卷
秘书省正字京兆吕大临与叔撰。案《馆阁书目》作一卷,止有《表记》、《冠》、《昏》、《乡》、《射》、《燕》、《聘义》、《丧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礼》上下、《中庸》、《缁衣》、《大学》、《儒行》、《深衣》、《投壶》八篇。此晦庵朱氏所传本,刻之临漳射垛,书坊称《芸阁吕氏解》者,即其书也。《续书目》始别载之。
△《礼记解》二十卷
新安方悫性夫撰。政和二年表进,自为之序。以王氏父子独无解义,乃取其所撰《三经义》及《字说》,申而明之,着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义亦明白。
△《礼记解》七十卷
马希孟彦醇撰。未详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司马光撰。
△《中庸大学说》各一卷、《少仪解》附
张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学》二卷。
△《兼山中庸说》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会稽石■〈敦上山下〉子重集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说,晦翁为之序。
△《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卷
朱熹撰。其说大略宗程氏,会众说而折其中。又记所辨论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皆自为之序。至《大学》则颇补正其脱简阙文。
△《中庸辑略》一卷
朱熹既为《章句》,复取石子重所集解,删其繁乱,名以《辑略》。其取舍之意,则《或问》详之。
△《曲礼口义》二卷
戴溪撰。
△《中庸说》一卷
项安世撰。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直秘阁昆山卫湜正叔集诸家说,自注疏而下为一书,各着其姓氏。宝庆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魏鹤山为作序。
△《孔子闲居讲义》一卷
龙图阁学士慈溪杨简敬仲撰。
△《三礼义宗》三十卷
梁国子博士清河崔灵恩撰。凡一百四十九条,其说推本《三礼》,参取诸儒之论,博而覈矣。案本传四十七卷,《中兴书目》一百五十六篇,皆与今卷篇数不同。《书目》又云庆历中高阳许闻诲为之序,家本亦无此序也。
△《三礼图》二十卷
国子司业太常博士河南聂崇义撰。自周显德中受诏,至建隆二年奏之。盖用旧图六本参定,故题“集注”,诏国学图于宣圣殿后北轩之屋壁,至道中改作于论堂之上,以版代壁。判监李至为之记。吾乡郡庠安定胡先生所瓶论堂绘《三礼图》,当是依仿京监。嘉熙戊戌风水,堂坏,今不存矣。
△《礼象》十五卷
陆佃撰。以改旧图之失,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遗器,与聂图大异。岷隐戴先生分教吾乡,作阁斋馆池上,画此图于壁,而以“礼象”名阁,与论堂《礼图》相媲云。
△《礼书》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长乐陈祥道用之撰。论辩详博,间以绘画。于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元佑中表上之。
△《夹漈乡饮礼》七卷
郑樵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