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话说中庸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诸子百家 > 话说中庸 >

09讲(1)

所以啊,人生一切的事业,就是把握时间空间,得其时位。得不到时间空间啊,那你就做你的学问境界、道德境界,不求现生的成功。还有一点,最成功、最高远的到了,在未来的时代历史上永远你是成功;那么,要花了很大的代价,什么代价?你现有的一生,就准备寂寞,很寂寞、很穷困的,安于穷困、安于贫贱、安于寂寞地过一生,建立你的千秋事业。假设现有又想看到成功,又不安于寂寞,那么学问也不够,才能也不足,那就变成“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完全不会成功,是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读了这一篇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正的方向,每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观,要认清楚自己。

另一方面,读了这一篇书,使我们了解子思等于给他的祖父给孔子写了最好的一篇传记评论哲学,写得非常清楚,但是没有一个是替他祖父辩护,事实是这样一个事。那么,何以看出来?下面就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这就是孔子圣之时者,他跟着时代走。但是他绝对——所以孔子在论语上——“信而好古”,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现在的风气是动辄疑古,对于古代的文化一切都怀疑,与孔子的路线是相反。孔子是好古,“信而好古”,因为古代很难考证,保留态度。现在人他学问修养不够,不保留,自己不懂的,“那没有这回事!”“是什么理由啊?”“我都不懂嘛!”很多年轻人我碰到,我说:“怎么一回事?”他说:“我不信。”我说:“为什么?”他说:“我都不懂嘛!”我说是这样啊!那我只好看看他,因为他太伟大了!我等于用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啊!那我对他我就不懂了,他有那么好的自信。

所以你看孔子,我说夏朝的礼——夏礼,“杞不足徵也。”夏朝的文化,在孔子的周朝的历史的记载不完全。我们的历史、夏朝的历史有啊!古人记载历史,记账一样,把这个账记下来、日记簿,今天我坐了三次公共汽车,到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事由,中间经过不详细。那么夏朝的后代就是“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一个小国家,“杞”大家记得吧?在我们文化里有一个历史的故事:杞人忧天,对不对?什么叫“杞人忧天”知道吧?杞国的人经常怕地球毁灭了,所以叫杞人忧天,后来变成笑人。等于我们报纸上经常,这两天也有了:什么七月半啊,民间有谣言啊,什么观音王母啊,弥勒佛下生啊,天灾来喽,大家准备啊什么,基督教、佛教啊到处有这些谣言。杞国的人经常怕天塌下来,随时怕天倒了,所以我们后世觉得笑话,杞人忧天——多余的顾虑。是真的多余吗?一点都不多余!

杞人为什么忧天呢?因为杞国人是夏朝的后人,夏朝我们的文化天文研究得最好,所以那个时候的科学文化的资料没有了,已经古代这个地球物理的变动,认为有大灾难,这个地球物理天体的变动,随时有大灾难,所以养成了“杞人忧天”,他随时顾虑到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物理的关系,等于现在的科学家;很多科学家担心得比我们担心啊!我们还只担心明天怎么办、明年怎么办;科学家担心北极的冰山,现在热度增加了,融化得很厉害啊!这个地球马上要毁灭啦,所以学科学、大科学家最后都神经病了,愁死了!他替我们愁,替人类愁。杞人也是这样一个路线,所以叫“杞人忧天”。

那么孔子说:我啊,研究夏朝过去的文化,研究我们文化的来源,“杞不足徵也”,他说杞国人虽然是夏朝的后人,可是所知道自己祖宗的文化太少,没有办法去考证,所以对夏朝一代,孔子说我还在保留、怀疑,虽然上古的文化是非常好,是自己的祖宗的文化,但是他觉得“我还是怀疑”,可是不像现在学者,一怀疑,就说这个没有,我不相信、假的。孔子不讲这个话,所谓“多闻阙疑”,就是他做学问的态度,有怀疑的地方,他就说“我在怀疑”,他一定保留态度,因为有一天证据发现了,不是这样一回事,你很丢人哦。我们先休息。

孔子说:“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宋国是殷商的后代,我们晓得历史上有三个时代不同:“夏尚忠”,夏朝的文化尚忠,也可以说“夏尚质”,物质那个质,很本质很朴素的,那么注重在现在讲科学的神。殷商的时代,“殷尚鬼”,宗教很严重,就是说宗教的情绪,对于鬼神之道的非常严重,殷尚鬼。“周尚文”,周代的文化整个是重视人文文化,这个是三代的不同。这三代就是千八百年,几个中间的你看历史的沿革、演变,一步一步的演变,换句话我们了解了先民,自己民族文化的成份,同我们个人思想血统里头、我们下意识里头都具备有这些东西。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杞国虽然地方很小,还保留夏朝的这个科学的神,那么后来所以在燕赵战国一带就发生了神仙炼丹之术、天文地理这些学问,所以都在燕赵、在北方发展起来。

另外我们看到一个人,比孟子早一点点,比孔子迟一点——墨子,所以我们现在手里拿到《墨子》那一本书,觉得这个文章好别扭!经常有人问:墨子怎么写得那么别扭呢?(其实)不然,墨子是宋国人,宋国的文字。我们“四书”所用的是孔孟、齐鲁的文化。《老》《庄》是南方、楚国的文化,南方文化文学境界、哲学境界都很高,很优美!所以你看研究《墨子》,墨子里头,诸子百家的著作,孔孟也提到鬼神,那么始终有个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偏重于人文思想。可是在墨子里头因为承受殷商文化后人,喜欢谈天,喜欢说鬼,所以墨子、敬子的思想相通,“兼”。所以韩愈说“博之谓仁”是“兼”墨子思想来,韩愈是研究墨子的专家,所以韩愈儒家的东西就是墨家的东西。墨子讲“兼”,讲“尚同”,也讲“尚鬼”,很重视这个鬼,所以尤其是在政治的权力上,非常重视宗教的情、宗教的信仰。墨子是尚鬼,宋之后。

所以孔子说我想研究殷商的文化,因为孔子本人也是宋之后、殷商之后,不过呢祖先搬到齐鲁来。在现在,我说的比较在资料上可以考据得出来的是周代的文化,“吾学周礼,今用之”。他说现代时代整个周代是人文文化的社会,人文文化的天下,“吾从周”,我现在在文化思想上我绝对赞成人文文化,跟到周代的走。但是孔子拼命研究譬如《易经》这方面学问,说孔子是走夏朝的文化。因此讲我们中国人过了三千年的过年,正月、历的过年,穿新衣,带新帽,这种过年叫做“夏历”,夏历就是我们现在过的惯,历的正月为岁首,为一年的开头。假使是殷商的历法呢,以历十二月为岁首,周朝是十一月为岁首,殷商的历法是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开始,那么殷尚鬼,宗教情绪,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还是重十二月,你这样一研究啊,世界的人类文化差不多,那搞鬼事的都搞鬼事,搞人事的都搞人事,我们的正月过年玩龙灯这是人事;十二月过年的啊,玩圣诞节啊,同殷商所搞鬼神之事,这个人类文化一研究起来,再加上印度、埃及,是关联的,越研究越有趣,越有趣你越到钻牛角尖里,你要变书呆子了;赶快要爬出来,要懂得人事,孔子做学问就在书堆子里要爬出来懂人事、人文之道,所以说“吾从周”。

那么这一段研究完了,我们晓得,说孔子“生乎今之世”,绝对不主张“反古之道”,但是“反古之道”并不是说推翻了传统,必须要知道传统,不知道传统也就是反古之道。所以传统的文化历史不能放弃的。不过在人文文化的重点上他是建立崇拜周公的文化,建立制度,因此再说明理由,下一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他说一个人对天下,王(wang4),这个王,不是讲做皇帝,“王”字加一个“日”——旺,兴旺,拿现在讲,复兴、振兴这个世界,有三个重点,这三个重点中间一个最重要的重点是什么呢?“寡过”,少错误,一个人少犯错误。现在我们有一个拿人文文化的理想,西方人的观念,因为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观念:“多去尝试,没有关系,错了,错了再改正,不然没有进步。”——错不得的啊!小玩意儿你多去尝试,错了再改正;把手表拆了,研究研究,搞错了,再去买一个,好办!没有钱,衣服当了去买。——天下大事不能尝试的!所以古人重寡过,少犯过错,就要智慧支持。现在我们讲一切的文化跟着西方走:尝试,没有关系,有创造;错了,错了再改。再改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我们看了几十年,很多的错误,到了再改永远改不了啦!那个头已经变成屁股了,把屁股变成头,改不起来的啊!没得办法。所以呀,这个地方,人不可以不学无术,要多读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智慧。所以他说“王天下”有三个重要,“其寡过矣乎!”他说做人要审问,真正重要的“寡过”。纵然人不能无错;少错,一切学问的道理,就是修养到自己少错。说一个人绝对无过、没有错,不可能!除非圣人;圣人不可得,很少,人寡过就是圣人,错误越来越少。

下面一节: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他说,有些太高明的人,上等的人,“虽善无徵”,虽然很好,没有办法考据了。这个“上焉者”也可以代表上古的历史,也可以代表一个人。上古的历史啊,中国上古是好,是了不起,你看老子推崇我们的上古时代、上古历史,孔子也在推崇,但是真正资料不够具全,所以孔子写中国历史只好从尧这里划一代,开始,连黄帝他都不敢碰;不是孔子不敢,是孔子小心,另外黄帝资料欠缺得太多了,这个老祖宗已经没有办法研究了;资料能够找得到,孔子是讲资料主义、实证主义,从尧开始。道家的历史文化、中国人,从黄帝开始。再古老的道家文化从三皇五帝、盘古老王开天地开始,那就越来越远了。那么在中庸讲,“虽善”,好是好;“无徵”,没有办法拿证据,“无徵(就)不信”,没有经验的,使人不相信。既然使人不相信,“民弗从”,一般人们不会照这个办法走的,一般人们因为要拿证据,讲实际。

普通的资料,或者普通人,他说“上焉者”,刚才上面我们讲到老祖宗黄帝,历史上传言很多,证据不够;讲人,就是黄帝啊、三皇五帝啊这些“上焉者”都没有办法拿真实的证据,所以一般人不容易相信,乃至到现代的学者完全推翻古代,怀疑。“下焉者”,拿人来讲就是孔子,他没有当皇帝,在下位;也可以说现在当代的历史,“虽善不尊”,虽然很好,但是还不值得人们尊重,一般人们对信仰力量还不够,“不尊”,不尊重他、不宝贵他,自然不相信。不相信,一般人们也不会跟到这个思想,跟到这个路线走的。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就是讲要创造历史,建立一个文化,开创一个时代,非常慎重,有几个必要的条件,条件是什么?“君子之道本诸身”,需要自己本身的修养做起,你本身的学问道德的内养没有,光要读书有知识,没有内养不行;要“本诸身”,从你的身心上做起;“徵诸庶民”,然后你的修养成功了,也要使一般人们照这个方法、照这个学问去做,得到了好处,今后能够有经验,使大家都能够做得到,用起来都方便。然后要注意传统的文化,“考诸三王而不缪”,乃至到了夏商周三代,就是说,从传统文化这一千多年以来,都要对一下,没有错,不违反传统,是在传统地演变、创新,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并不是走老路;可是并没有脱离这个来根。然后嘛,“建诸天地而不悖”,它摆在宇宙之间,变成一个真理、人文的真理,永远不变的,一个时代纵然推翻它,想打倒它推翻它,你打倒不了、推翻不了,你推翻一年半年、两年三年,你又想走它这个路道,因为这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建诸天地而不悖”。 “质诸鬼神而无疑”,甚至于说,在神秘的这一面,鬼与神宗教的,乃至于说跟上帝两个并立,跟佛菩萨两个并存的,所以这个也不是空洞的思想与信仰,要“质”,实际到达、求证到,有神看不见的另外的一面,“质诸鬼神而无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后你所建立的文化事业,流传于百代,至千秋万代。“百世”,形容之词,真的讲“世”,在中国上古文化三十年是一世,小的;大的是三百年到五百年,所以百世这个是形容,就是百代,他说,要经历几百万年,未来的历史,有大圣人、成功人出来,其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只有一个,完全一样,要吻合,才行。

那么,他说了原则,下面倒转来,翻转来一句一句地解释: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就是讲告诉我们学问修养的道理。所以很多人学佛打坐,乃至有些人来问:究竟有没有鬼啊?有没有菩萨、佛啊?有没有灵魂啊?有没有上帝啊?有没有?我说都有。那怎么看得到啊?你到那里才看得到。你不跟上帝俩一样,看不到上帝;你不跟菩萨俩一样,看不到菩萨;你不像鬼么,所以你也看不到鬼。都有。

这就是我们禅宗佛教里头有个故事:有一位读书人,去问一位大和尚大禅师。先看到一位大和尚,悟了道、得道的、大彻大悟的,他说:“师傅啊,有没有鬼啊?”那个大和尚看看他:“没有啊!空啊!”打坐了。“哦!”他说,“很好。”不过心里头还是有问题。后来又碰到一位大师,他们两位都是师兄弟,都是悟道了得道的高僧,对这位师傅说:“师傅啊,有没有鬼啊?”“有啊!怎么没有?”他说:“那就奇怪了!”“什么奇怪啊?”他说:“我问了你大师兄,你大师兄某某人都得道的呀,他说是空嘛,没有啊!你讲鬼有啊!你们两位师兄弟都一个师父出来,都得道悟道的,怎么搞的啊?”那个老和尚说:“我师兄讲‘没有’,对的啊!你不懂啊?”他说:“那怎么懂啊?”“你有没有老婆啊?”“我有啊!”“我师兄有没有老婆啊?”“没有啊!”“所以我师兄说‘没有’对的啊!是没有嘛!”(众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鬼神之道啊,必须要证到,你也问不到有没有,你要学问之道能够知天,超越了身心以外、天道,拿佛家就是直到法界,证到了,证到了超越了这个身心,这就是知天,那么你才晓得有鬼神、有仙佛、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懂了,所以“质诸鬼神而无疑”。“质”,就是兑现的,证到与鬼神相往来,没有怀疑之处,那你要悟道,所以儒家讲“知天”就是佛家道家禅宗所讲,你要悟道了,你可以知天了。

你要把自己学问、文化、修养到达了,流传到千秋万代。真理是不变的。拿人道来讲,永远是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就是真正懂得人事。所以我们活一辈子,我经常跟大家说笑话,有些人恭维:“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说是不得了:天上懂一半,地下全知,就是中间不通人事,有什么不得了?做人最难啊!中间不通人事,那随时都在烦惑中,所以要“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不惑是没有烦恼、没有疑惑之处。人事是全知,真能到了人事全知啊,“尽人之,尽天之”,形而上的道理你都懂得了,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现在他提出了两个问题,说真正的学问修养中庸之道,上能知天,不是天文的天——形而上,证到了那个道体;下能知人,人格的完成,也就是圣人之道的完成,所以圣人之道离不开人道的完成。他提了这个要点以后,告诉我们: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这个目标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不管男的女的、男人女人都一样,读书人人生的目的是修养到这个。不管你事业做什么,你乃至去种菜去、去捡垃圾没有关系,那是职业的不同,你要真是够得上读书人,你的人生观要做到什么呢?做到“动而世为天下道”,你的行为、行动,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天下人的原则、规范、标准。“行而世为天下法”,你一生所做的行为、所做的事情,永远留传在历史上给后来人效法。不单只是钦佩、恭维,要效法你。譬如像孔子、孟子,譬如大家学佛,佛也是人也,他的一生的道德、修养,我们始终所谓学佛,效法他,就是说“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你的言,就是说话,代表你的文字留传下来,你的文字、言语、思想留传到后代,永远给后人遵守的原则,重视、遵守的,这个才是人生完成了一个人,才不愧是一个知识分子受了教育。

所以我经常鼓励青年同学们,搞了半天你们自己人生观,想做一个什么人搞不清楚耶!你说我想做一个混蛋,混什么蛋呢?只要有钱就好。也对!有时候要你抓钱么,好像又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你就安静一点嘛,又不肯安静。一下呢动辄就要度众生啊、救世救人,度个什么啊?要看清楚。一个人修养,“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还没有,没有做到。

推荐阅读

庄子讲记> 话说中庸>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 中庸白话文> 孔子家语> 论语别裁> 鬼谷子>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