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孟子与公孙丑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诸子百家 > 孟子与公孙丑 >

孟子与公孙丑(下)(03)受授礼则

上一节,孟子借着和齐宣王拉锯式的外战,表明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同时说明臣道和君道的神。现在,又换了一幕。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这一段文字是古文的叙述体,“”是赠送的意思。陈臻是孟子的弟子,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老师啊!前天,齐王(是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送老师兼金一百。什么是“兼金”呢?所谓兼金就是上等的金。据考证,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朝期间,所谓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黄金,而是一种高级的铜。所以这里的“兼金”就是指质地纯美而贵重的上等铜,在当时是非常值钱的货币。齐王送孟子一百镒(一镒相当于二十两),结果孟子不肯接受,一都不要,把这个大红包退回去了。“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但是后来路过宋国时,宋国国君送了七十镒,没有齐王那么多,结果孟子接受了。“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后来在薛国时,薛国国君送了五十镒,孟子也接受了。

这个学生陈臻觉得很奇怪,所以就提出来问,他并不是觉得孟子这位老师贪财,而是不懂为什么多的不接受,少的反倒接受了。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陈臻说,“前日之不受是”,前几天不肯接受齐王的赠送,如果是对的话,“则今日之受非也”,那么现在接受宋、薛两国的赠送就不对了。“今日之受是”,如果说现在的接受是对的,“则前日之不受非也”,那么从前的不接受就不对了。“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所以不管怎么说,老师总有一种处理方式是不对的。

这个学生和老师针锋相对起来。在《论语》中,我们也常看到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紧迫盯人地追问。由此可以看出古时候教育风气的自由、亲切。现在呢?教育普及了,师道尊严没落了,学生们也不提问题了。我在大学上课时,经常请学生们提问题,但是他们总是没问题,为什么呢?事后和他们闲谈才知道,有些老师被问得不高兴,就扣学生的分数。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而言。反过来,站在老师的立场来看,学生们的求学热诚实在不够,书本怎么写他们就怎么背,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天下无事了。现在让我们看看孟子怎么应付这个学生的问题。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回答说:我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没有错。像我们小时候出门念书,都瞒着亲戚朋友,不让他们知道。因为照中国规矩,出门念书的话,乡里亲朋都要送礼的。有些红包就写着“以壮行色”,如果给年轻人的红包,有时就写“鹏程万里”,或者“前途无量”,等等。这种社会风气就好比现代的奖学金、助学金之类,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制度化,但是在人情的气氛下,不但使受者倍感亲切,同时不会像现在的奖助学金常发送给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失去了奖助学金的意义。在过去,一个贫穷家的子弟要出门念书,有钱的人家如果不送一些礼金的话,出门念书的人家虽然不会责怪,但是乡里朋友们都会批评,觉得他太不够意思,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这就是“”,不是制度,更不是利害关系,也不是希望他将来读好书,做了官,来回报这些送钱的人家。

但是象我们出门读书的,接受了亲友的礼赠,也是一种心理负担,因为礼尚往来,我们回来还要还礼,很麻烦的。譬如我在杭州念书,回家时箱子行李要装一大堆杭州的土产,诸如杭州的扇子啦、剪刀啦,或者女人梳头用的篦子啦。买起来费事,带起来也辛苦。这些中国古礼和现代的红白炸弹不同,当时民风非常淳厚,不像现在,常常有人轰炸得太过分了。

现在我们回到《孟子》原文:“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这个“”不是推辞的辞,而是指措辞的辞。宋国送孟子的帖子上写着“馈赆”两个字,等于说,要出门了,送一点路费,送一张飞机票,这是中国古礼,人家依礼给我,我当然要接受啊!

当我到了薛地(当时齐国边境的重禁,孟尝君父子相袭的封地),民风强悍,良莠不齐,“予有戒心”。他们说“闻戒,故为兵馈之”,薛国的当局尊重我是客卿,身居异地,必须加强保护自身的安全设备,诚意送钱给我,这是薛国的一番诚意,我当然接受馈赠。

你刚才问我在齐国为什么不接受齐湣王的馈赠,“则未有处也”,这要注意了,在齐宣王时,孟子起码是一个顾问,还有些顾问费、办事费。现在到了宣王的儿子湣王,他虽然还说不上是个昏君,但也是半个昏君,历史上有名的燕齐之战,后来乐毅率领燕兵反攻,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就是齐湣王时候的事。孟子在这里说“则未有处也”,我当时在那里什么名义都没有,只是一个做客的身份,没有任何立场,我以什么名义接受人家的馈赠呢?“无处而馈之”,没有立场、没有名义,他随便送钱给我,“是货之也”,这个钱就有问题了,好像要收买我一样,大丈夫不受人收买,“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我不吃这一套,我不接受。所以我说我都对,不接受也对,接受也对。

孟子这段现身说法,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在为人处世之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的、合宜的,则当仁不让;不合理的、不应该的,则丝毫不苟取。孟子这番说辞是正统的儒家风格。如果我们翻开《庄子》看看,在《杂篇》、《天下篇》、《让王篇》里,也提到很多这类的问题,所不同的,庄子的笔调是嬉笑怒骂,言辞幽默而锋利。在此我们无法列举书中的例子,否则就喧宾夺主了,同时诸位手中也没有《庄子》这部书,所以我们只简单提一下《庄子•让王篇》里面的一小段:“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富贵的人,自己太求安逸,保养得太周到了,反而多病,很多人的病就是养尊处优来的富贵病。相反的,一个人贫穷时,要有人穷志不穷的气概,不可以为了利害而动摇自己的品格。《庄子》里面诸如此类的事理很多很多。

又譬如我讲解《论语》时,提到《庄子》里所说的屠羊说,他姓屠羊,名说(音悦)。古人的姓氏,不像我们后代的赵钱孙李等一代传一代。上古时候,姓牛啊、姓马啊通常都是就当时环境而定的,譬如养牛的大户就姓牛,养羊的大户就姓羊。不仅中国,像美国的皮鞋李、日本的犬养毅,前者的祖先是做皮鞋的,后者的祖先是养狗的,也都是这个情形。屠羊说就是以杀羊为职业,专门卖羊肉。

当年伍子胥帮助吴国打垮楚昭王,眼看楚国就要亡国了,屠羊说不肯投降,追随昭王逃亡。后来楚昭王复国了,想起屠羊说,于是派左右高级干部送奖金给屠羊说,屠羊说不肯接受,他说:楚王一逃,我的羊肉生意就不能做了。楚王是为楚国而逃,留有用之身,以便反攻复国;而我是为丫羊肉生意而逃,没有一点功劳,怎么可以接受奖赏?大臣们报告楚王以后,楚王更觉得屠羊说了不起,于是再派人去,而屠羊说又说了一番道理,还是不肯接受。楚王因此就越觉得他了不起,派大臣再去,同时要封他官爵,请他为国家做事。这么一来,屠羊说就更不肯接受了,又说出一番理由。总而言之,他是说:楚王为国而逃,他逃他的,我逃我的,巧合的是两个人逃到一路上。当时国家有难,我不能出力,是我做国民的耻辱,如今能够复国,是楚国的福荫,以及楚王的光荣,而我只是享受到恩泽的一个老百姓。我怎么能无功受禄呢?笑话!笑话!

一个小小的生意人,竟然有如此清风亮节,而对权位毫不动心,而且极尽谦虚之德。所以后来楚王特地召见他,他和楚王面对面辩论,说得楚王哑口无言,最后只好放他回去,他还是去卖他的羊肉。

现在话说曾国藩,当年他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大功以后,同时也遭致很多毁镑,甚至有人著书立说,对他弟兄两人批评得很刻薄,很难听。曾国藩感慨很深,同时怕弟弟曾国荃(排行第九,又称九帅)受不了要发脾气,杀人问罪,于是写一首诗给他:

左列钟铭右谤书 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 万事浮云过太虚

他们弟兄两人平定太平天国后大得皇帝信,但却也因此树大招风,所以说“人间随处有乘除”,天下事就是如此,在一方面有所得,则另方面就有所失。因此他奉劝弟弟翻开《庄子》,看看屠羊说的风格,效法他的谦德。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毁镑责难,都如空中浮云,都会过去的,也都不是真实的。

推荐阅读

庄子讲记> 话说中庸>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 中庸白话文> 孔子家语> 论语别裁> 鬼谷子>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