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孟子与公孙丑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诸子百家 > 孟子与公孙丑 >

孟子与公孙丑(上)(23)心气一贯

继续要讨论的,是“浩然之气”和我们现在修养的关系。

我在年轻学禅时,我的老师袁先生对我说:“对面的院子从来不开门,里面住的是谁你知道吗?那就是你的太老师,是修道家丹法的一位老师。”袁老师早年也曾学道,他老人家后来供养了这位学道的老师半辈子,真是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袁老师要我去参拜这位太老师,可是他对我说:“你去看太老师之前,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先回答了再去。你说说看,到底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我当时脱口而出便说是念先动,他听了以后才让我去看。原来我的那位太老师因为是修道家的神仙丹道法,始终坚持是气先动,而袁老师则认为是念先动,但是又不愿去反驳老师,也不敢苟同。

不过后来我再经过研究,认为不但是气先动不对,念先动也不对。根本上分先后就不对。严格地说,分不出先后,念动气就动,气动念就动,就是老子说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心物是一元的,心气也是一元的,是一体的两面。好比一只手,有手背也有手心。伸一只手出来,是手背先动还是手心先动?有形的是同时动;在形而上则犹如禅宗的道理,不是手背动,也不是手心动,是伸手者的心动了。心、手背、手心三者合一,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有画一个圈,中间加上三点,这就与“太极含三”的道理一样了。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方面的学理,老实讲,佛家和道家互有轩轾。佛家讲心的形而上学是第一等的,无人可以超越;但在气的这一方面,却又须另当别论了。

我们再来讨论浩然之气的“”字。

我们中国文化中这个“”字是很难解释的,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问我,这个“”字翻成英文该是哪个字。我说还是不要义译,还是音译好了,然后加以注解,比较妥当。孟子这里对这个气就有几层解释:第一,“至大至刚”,是形容词。第二,“配义与道”,说明气与神合一,也就是心物一元,与“”有关。第三,和形而上的至理是合一的,与逻辑上的至理也是合一的,也就是与思想上无思无虑的最高境界是合一的,属于“”。

我们读这一段,好像糊里糊涂的,就是弄不明白。孟子刚说过“难言也”,我们也可以对孟子说“难懂也”,确实是很难懂。不从实际修养,光从言语文字上,的确是很难了解这个气的义。

这是孟子说的养气,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文化历史,孔子可没有讲气啊!他没有传一套炼气、养气的方法给曾子吧?更没有什么九节佛风、宝瓶气啊,以及六妙门中的数息、随息、止息等修气的方法吧?曾子著的《大学》也没有讲气呀!那么曾子传道给他的学生,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了《中庸》,也没有谈养气啊!何以到了战国末期,孟子提出养气来呢?而且养气还养得很高明呢!在后面的《尽心》章里,孟子把养气的工夫都写出来了,也等于把道家的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乃至后来学密宗所讲究的什么修气、修脉都讲到了。只不过,他没有用这些名词。

孟子在《尽心》章里说“可欲之谓善”,修养工夫做到了,只需稍稍用力,就能念念在兹,念念善相呼应,就好像一般人之有所欲求一样,是那么的自然。能做到这样,就是到达善的程度了。“有诸己之谓信”,修养到了,工夫自然上身。做修养工夫的人,平常打起坐来,都是在用心寻找工夫,等待着工夫的变化。一旦程度真的到了,工夫自然来找你,这是很妙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什么叫工夫自然来找你?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我在此只能点到为止。这句话也就同吕纯的“丹田有宝休寻道”有同样的意味。“充实之谓美”,然后扩而充之,当然什么奇经八脉、三脉四轮的都通了,这时候的境界美极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再进一步,本的光明自然呈现。“大而化之之谓圣”,继续韬光养晦,就到达圣境,“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达了与天地神相往来,明通造化之机,别人无法测知的神妙地步。

孟子把修养的次第都详尽地说出来,真好比佛家的《菩提道次第论》一样。不过,这些并没有放在这一章,都在《尽心》章中提出。孟子对养气养心的工夫很有心得。孔子呢?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都知道儒家传道以《书经》为主,《书经》是尧舜传心的法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惟一,允执厥中”,并没有讲到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路下来,一直到孔子,都没有谈到气,但是中国文化里谈养气之学的,追其根源,则比尧舜传心法还要早,这就要追溯到黄帝时代了。

《黄帝内经》这本书,虽然后世认为是后人的伪造,但道家自古尊黄帝之说,重视养气的工夫。而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北方燕国和齐国两大强国讲究修道的方士特别多。那时讲究炼神仙丹药,就象现在研究科学一样,如果谈到中国文化里的科学发展问题,那么在战国时期,首先发展科学的,就在齐燕两国。有关医药及化学方面的学术,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南方的道家,比孔子还早的老子,以及稍晚的庄子,都是楚国人,都提到过养气。就像我们现在,不管你怎么保守地谈传统文化,难免会带上些现代的名词,掺杂些科学的知识。所以孟子在战国时讲到修养工夫的养气,不能说没有受道家方术的影响。儒家由孟子开始提出养气,而且说得很坦率,强调养气的重要,证据确实凿凿,如果要讲修养的工夫,而“养气”没做好的话,那是办不到的,只好免谈了!

推荐阅读

庄子讲记> 话说中庸>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 中庸白话文> 孔子家语> 论语别裁> 鬼谷子>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