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孟子与公孙丑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诸子百家 > 孟子与公孙丑 >

孟子与公孙丑(上)(20)理气不二论

讲到这里,就要讨论“浩然之气”了。浩然之气,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就《孟子》原文所提“浩然之气”的渊源先作一个概略的回溯,让大家对于孟子所以提出“浩然之气”与公孙丑讨论的来龙去脉,有个更深的印象。这样,我们对于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的“浩然之气”,才能有更清楚的认识,甚至能有所体会。

最初,公孙丑请教他的老师孟子,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动不动心。孟子告诉公孙丑,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动心了。

不动心”这三个字,后世道家、佛家以及宋明的理学家都把它引用到内心修养工夫上去,成为“不起分别”、“无妄念”的同义语,作为身心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修养,并且认为是念头丝毫都不动的一段形而上的工夫。不过,我可以大胆地说,这对孟子的本意产生了很严重的误解。孟子在这里对公孙丑所说的“不动心”,只是对一切事功成就的不动心;也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名利、荣誉、权势以及物质不动心而已。

接着公孙丑认为,孟子能够对名扬天下、功在万古的人生境界都不动心,那需具有大智、大勇,否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讨论到勇的问题,牵涉到北宫黝、孟施舍等几个武功很高的人,举他们的武勇来比拟,以便讨论得更具体。但是孟子在“”这一课题中所作的结论是:武勇之勇,并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大勇,还要配合个人高度的修养。像曾子那样,或者如子夏一样,才是真正的大勇。也就是孔子教诲曾子的:自己有理时,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老百姓,纵然面对王侯将相,也丝毫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退却;如果自己理亏,虽在千万人面前,也要认错,也要担负起责任来,这就是真正的大勇。

从不动心到大勇,也就是一个人的真学问、真正的修养工夫了。工夫到这个阶段,虽有千万元、上亿元的贿款放在面前,不但不会伸手去拿,连“这钱可不少啊”的念头都不会产生,这就要具有大勇的人才办得到。

如汉朝的杨震,做官的时候,有人在半夜悄悄地送了一大批银子给他,杨震不肯收,那送钱的人说,现在这房子里只有你我两个人在,你尽管收下,绝对不会有人知道的。可是杨震对他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那人听了,良心上也受到谴责,非常惭愧地挟了那一大包银子走了。

我们设身处地想想,那么多的钱,以自己的薪水算起来,大概两辈子也赚不了那么多。又当深更半夜,而且只有两个人面对面,没有第三者在场,这是多大的诱惑!如果没有大勇,就很难下拒绝的决心,更难说出那句使对方感悟的名言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杨震说这几句话时,他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磊落,语中有千钧之力,气魄多么的宏伟,这就是真正大勇的具体表现。

再回转来说,公孙丑又问大勇是怎么样修养来的,孟子说是由于意志的坚定来的。“坚定意志”这句话,嘴里说说容易得很。其实,没有相当修养工夫是很难做到的。公孙丑再进一步问,坚定意志有什么方法。孟子告诉他七个字:“持其志,无暴其气”,如果下定了决心,就坚决地去做,绝对不改变,就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绝不改变他的信仰一样。学禅的参话头,学密宗的念咒子,或如念佛,这些都是“持其志”。但仅仅“持其志”还是不够,不能成功,同样重要的还要“无暴其气”。

孟子这里所讲的气,包括情绪在内。大家对于事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平日都知道,认识非常清楚,都能坚持这个原则。但当心浮气躁的时候,就会受影响。譬如发怒的时候,理智告诉我们不要出口骂人,可是气一上来,嘴巴不受控制,骂人的话就出来了。所以“”与“”是两回事。而孟子说不仅要“持其志”,同时更要“无暴其气”,不使此气粗暴浮躁。因为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心念专一,可以影响身体,生理机能会受影响。如专心看书时,往往别人说话就听不见;相反的,生理也影响心理,人生了病就情绪不好,思想或更敏锐或变迟钝。所以气修到专一归元,也可以改变意志。像被撞昏的人,就是气的作用而影响到意识的昏迷。有学静坐几十年的人,无论是佛家、道家,对修养的路子很明白,但始终不能得定,就是因为气调不好的原故。有些专门做气功的人,气炼得很好,可是心理上没有把理路搞通,也不能成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两者不可偏废。

这是孟子和公孙丑前面讨论的大概,现在则更上一层楼了。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夭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这时,公孙丑问孟子,你刚才说的,志和气相互影响,同等重要,那么请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你的修养工夫在“”和“”两方面哪方面比较高明呢?

孟子说,我在志的方面,也就是心理方面,对于至高无上的真理已经了解,到达即事即理、事理不二的地步了。“难言也”就是很难说明白的意思。他说我善于“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就是这里的重心了,我们先作文字上的解说,然后再深人讨论。

这句话里头“”与“”这两个字,平常是同义字。但在这里,则有不同的意义,否则孟子为什么不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呢?因为这里的“”是专指孟子本人,是他的自称,而“”字则泛指我们人类。如果译成今天的口语,就是“我善于养我们人类所具有的浩然之气”。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浩然之气”是大家都有的,是人人都可以养的,但是懂得的人很少。孟子则不但养气,而且还很善于养“浩然之气”。

”是表示浩大、充满、浩渺空泛等含义的形容词。最重要的是这个“”字,不是“”,这个“”字用得太好了,太妙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重心所在。

推荐阅读

庄子讲记> 话说中庸>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 中庸白话文> 孔子家语> 论语别裁> 鬼谷子>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