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悬疑故事
目录
位置: > 故事会 > 悬疑故事 >

同唱一台戏

昌门县文化馆的刘馆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经过抢救的挖掘,他终于整理出了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内容发表了一篇论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与刘馆长切磋的、采访的、拜师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有一天,一件麻烦事却找上门来。

起因是一封来信。这封信不同寻常,因为那是一个叫李亚菲的女人从台湾寄过来的,她要刘馆长帮她寻人。粗一看,刘馆长有点哭笑不得,他不是公安机关,怎么能帮人家找人呢?可一细读,刘馆长觉得自己还真脱不了干系。李亚菲是在看到刘馆长发表的论文后,才写了这封信向他求助的。她要找的那个人叫张小兰,现在大约有80多岁了,唯一寻找的线索就是她曾经是刘馆长挖掘的那种地方戏的名角儿。

不可能吧?刘馆长清楚地记得调查的人员中并没有叫张小兰的女人呀,而且那个传承人老王头也没有提到过张小兰的名字,如果是以前的名角儿,那应该有人会提到她的名字的。由此可以推断,要么是张小兰在很久以前就去世了,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人。

刘馆长为了这事打了不少电话跑了不少路,仍然没有探听到什么消息。

正当刘馆长准备提笔给李亚菲回信时,没想到越过台湾海峡的电话却先打了过来。李亚菲在电话中说,这是她父亲多年前的遗愿,一定要想办法联系上,即使老人已过世了,也要给她一个确切的音信,好让她给父亲的遗愿画上一个句号。最后,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说有什么消息立即告诉她。

看来,这事还真是推不掉了。办公室李主任帮他出主意说,何不去公安局户籍科查一查,有没有这个人一查便知。刘馆长一拍脑袋说:“看我糊涂了,怎么没想到这上面去。好,户籍科的高科长你熟悉,你陪我同去吧。”他们找到公安局户籍科,在电脑上搜索了一下叫张小兰的人。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全县叫张小兰的女人竟有近百人,最大的一个只有67岁,小的只有1岁半。这么说来,张小兰真的是早就过世了,要不户籍上不会没她的名字。

怎么办呢?刘馆长想到了另一招,他到县地名办查了一下张姓的村庄,发现有三十多个,分布在全县各个角落。没办法,要想找到有用的线索,只有到那些村庄去调查了。

哪想调查工作还没开始,刘馆长又不得不先放下了。因为他接到了老王头的儿子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快不行了,想在临死之前见刘馆长一面。刘馆长匆匆赶往老王头住的那个村庄。

老王头已到了弥留之际,当刘馆长来到他跟前时,他艰难地说道:“刘馆长,对不起,我……”刘馆长轻轻握着他的手,说:“不要急,有话慢慢说。”老王头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了,只听他口中断断续续地说:“张……小……兰……”渐渐的再也没声息了。屋里顿时哭声一片。

回到县城的刘馆长一个劲地琢磨着老王头临终的话,觉察出其中必有缘由。由此刘馆长猜想,张小兰这个人肯定是有的,而且确实是演过这个戏的,与老王头之间肯定有什么事情发生。

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呢?除非找到张小兰本人才能知晓。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开这个谜,还可以了却台胞李亚菲父亲的遗愿,更重要的是可以对那个地方戏种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刘馆长觉得,现在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张小兰,她就是去世了,也要找到确切的证明。

三天后,刘馆长去参加老王头的葬礼。在帮着他儿子整理老王头的遗物时,刘馆长意外地发现了一本破旧的手抄剧本,在本子的末页空白处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扎眼的名字——张小兰,前面还有一行字:爬山岭张村。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征得老王头儿子的同意,刘馆长把本子带回了县城。显然,这是张小兰手抄的剧本,被老王头收藏了,说明他们之间曾经有过往来,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老王头对张小兰讳莫如深呢?

事不宜迟,刘馆长立即行动。他先到县地名办查到了村庄的位置,然后租了车子直奔爬山岭张村。进了村庄,他问了许多人,奇怪的是他们都不知道张小兰是谁。后来还是一个老太太想起来告诉他们,村里先前是有一个张小兰,但她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嫁到外地去了,具体她也记不得是哪里,还要去问张小兰的家人。接着刘馆长找到了张小兰的侄女,终于知道了张小兰的下落,而且如今还健在。刘馆长欣喜若狂,命司机掉转车头,一路狂奔。

怪不得县里查不到这个张小兰呢,原来她已嫁到外县的一个村庄。好在这个村庄与昌门县相邻,寻找起来不是那么困难。

刘馆长顺利地找到了那个山村,因为村子小,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叫张小兰的老太太。老太太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刘馆长,当馆长把那本手抄剧本拿给老太太看时,她立马叫出了老王头的名字,并说:“这是我送给他的。”

当年,他们都很年轻,家乡的地方戏也很活跃,逢年过节总要演个痛快,而且周围的村庄还互相串演。就这样,老王头认识了张小兰。在演戏的过程中还上了张小兰。可张小兰心中却另有他人,婉言拒绝了老王头。分别时,她把自己亲手抄的一个剧本赠送给他作个纪念。

听完这段往事,刘馆长的思路倏然清晰起来。这个老王头还真是个小心眼的人,竟记恨了张小兰一辈子。可张小兰与远在台湾的李亚菲的父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难道就是她当时上的那个人?

刘馆长试探地问她认识不认识一个姓李的台胞,老太太连连摇头,说不认识什么姓李的,更不要说什么台胞。人家不认账,不能强求,尽避他心中有许多疑问,还是告别了老太太,打道回府。

找到了张小兰,总算让刘馆长松了一口气。当夜他打了一个越海电话,把张小兰的真实情况告诉了李亚菲。那边的李亚菲显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在电话中连连说着感谢的话。

事情就这样完结了?没有,刘馆长还要继续挖掘那个地方戏呢。刘馆长又去了几次张小兰的家,还真让他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此还接连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叫《张小兰与一个戏种的兴衰》,影响很大。

却说有一天,刘馆长正在网上打理自己的博客,忽然接到李亚菲打来的电话,说她已到昌门县了,想见一下刘馆长,她就住在天龙宾馆308房。刘馆长不敢怠慢,上街打的前去会见李亚菲。

李亚菲有五十多岁了,这次不远千里来到昌门县,其目的还是想亲自见一下张小兰。据她说,看了刘馆长后来发表的文章,越发觉得那个老太太就是自己父亲要找的人,不见她一面,做女儿的无法安慰九泉之下的父亲。再说,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料要交给刘馆长。

刘馆长爽快地答应了李亚菲的要求,租了辆车子,专程把张小兰从深山里接到了县城。他没明说是李亚菲找她,只说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录像。

两人见面仍在天龙宾馆308房间,老太太乍一见到李亚菲时,不由愣住了!她转身问刘馆长是怎么回事?刘馆长说:“她就是那个台胞的女儿,你认识她的父亲李文强吗?”老太太转身要走,刘馆长拉住她说:“过去这么长时间了,难道还有什么恩恩怨怨不能解开吗?”李亚菲这时“扑通”一声跪下了,流着眼泪说:“我代父亲给您老赔不是了!”此时,老太太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伤痛,不由失声痛哭,边哭边把那埋藏在心中的故事吐露出来。

原来,六十多年前,张小兰和李文强都是他们两个村子戏班的台柱子,他们经常同唱一台戏,并且相了。那时候婚姻都是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私订终身是违犯族规的。怎么办?他们约定好了日子私奔。那日天刚擦黑,张小兰就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可左等右等都不见李文强的影子,直到半夜过后,失望之极的张小兰才伤心地回到家。后来有人从县上带回消息说,在县城看到了李文强,而且他身边还有一个洋气的女人。虽然张小兰恨死了李文强,但她还是忘不了他,一直在等他回来。可李文强一去杳无音信,此时的张小兰已是一个快三十岁的女人了,她发誓一辈子不嫁人。后来还是父母迫,才远嫁外县的山村。从此她死了这条心,也把那个叫李文强的男人从心底赶了出去。

听完这个故事,李亚菲却讲出了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文强约会的那天确实是失约了,不是因为他的原因,而是被国民军队抓了壮丁。当时驻扎在县城,他无法把这一切告知心的人。那个洋气的女人是连长的太太,而李文强是连长的勤务兵。后来他在前线伤了条腿,到台湾后,他也是等了许多年才结婚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文强就去世了,留下了许多遗愿没能实现。

刘馆长听了两个故事,感叹不已。这时李亚菲对张小兰说:“我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与您同唱一台戏了,不过,今天我可以帮他实现这个夙愿了。”

刘馆长不解地问:“你父亲早就过世了,怎么可能再和张小兰同唱一台戏呢?”

李亚菲从包里拿出几张光碟,哽咽地说:“这是父亲生前要我帮他录好的,现在我把它刻在光盘上。父亲说这是他们两人最熟悉的《王宝钏》,薛平贵离开家乡18年还能与妻子圆,而他却只能隔海相望了。”说着,李亚菲把光碟放进了CD机。

听着那熟悉的唱腔,张小兰一边擦泪一边与他对唱起来,一时间,小小的房间里竟然成了一个声情并茂的舞台。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演出,海峡两岸的两个痴心男女,在相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实现了同唱一台戏的夙愿。

刘馆长和李亚菲两人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推荐阅读

日本民间神怪故事> 财富故事>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一人讲一个鬼故事> 100个恐怖故事> 灵异故事> 营销故事> 儿童启迪故事> 公主童话故事> 爱国故事>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