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恭亲王
目录
位置:主页 > 历史故事 > 恭亲王 >

复辟狂人小恭亲王 “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老恭亲王奕 为洋务派核心,引领潮流,促历史向前;而小恭亲王溥伟则是复辟狂人,逆潮流而行,阻碍历史发展。老恭亲王奕 济世之才革新朝政;而小恭亲王溥伟则荒唐有余鲜有智慧。若他不是在18岁时天上掉馅饼,忽然间承袭了亲王爵位,抑或是他少一些追慕先祖的雄心壮志,说不准画坛会多一位高手。

民国十五年秋,一夜间,恭王府成为北京报界关注的焦点,因为溥心畬、溥僡兄弟将辅仁大学告上法庭。

诉讼状称,依民国法律,溥心畬、溥僡均系恭王府合法业主之一,但辅仁大学未与他们交涉,便购买恭王府,有违民国法律。而辅仁大学答辩,他们从溥伟处购得恭王府,手续合法,购置款业已交割,至于溥伟与其兄弟商量与否,辅仁大学不知情,也没有了解的义务。

几个回合的申诉、辩论之后,法庭宣布:“由溥伟卖出的恭王府,其土地归辅仁大学,地上建筑归溥心畬、溥僡兄弟。”据说此判决还有附加条件,这附加条件是若干年后归溥心畬、溥僡兄弟所有的地上建筑必须卖给辅仁大学。

法院如此判决的基础在于,认定辅仁大学属善意购买,但有瑕疵,倘若交割款项时邀请溥心畬、溥僡出席也就避免此事了,所以折中判处,留下一个转圜。

对这判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道“和稀泥欠公允”的,亦有说“唯如此才彰显公平”……众说纷纭,各执一理,但对擅卖恭王府且又独霸钱款的溥伟则一致声讨,有口皆斥。

当然,宗社党的人除外,他们对溥伟另有评价,说他“尽毁家业为大清”是“天潢贵胄的榜样”、“旗人的楷模”。还哀叹“人心不古”,“义举偏被小人贬”,“要是多几个这样的王爷大清不会亡”……而此时此刻,小恭亲王溥伟正在大连海滩面对大海郁闷呢:家产散尽,一事无成,奈何苍天不佑我!

溥伟

自命不凡

溥伟是恭亲王奕次子载滢的长子。恭亲王奕晚年连遭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幸,临终时唯一在世的次子载滢亦不在床前,因同治七年奉两宫太后谕旨,载滢过继给八弟钟郡王奕承袭贝勒衔了。待英武一世有“鬼子六”之称的恭亲王奕撒手人寰之际,身边空空荡荡无子无孙。

大丧之后,慈禧谕旨,令载滢长子溥伟回归本支,承袭铁帽子恭亲王爵位。自此,18岁的溥伟成了亲王,比他生父载滢的爵位高着几级。也自此,踌躇满志的溥伟自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追根究源,他日后诸多荒唐、愚蠢、狂妄之行,皆发端于此时此刻的自命不凡。

按清制,王爷去世,其生前所获御赐的重要物品须上交朝廷,待承袭人选定之后,朝廷再如数发还。溥伟承袭恭亲王爵位之后,朝廷发还恭王府先前上交的三件物品,其一是咸丰三年赏赐奕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其二是咸丰离京赴承德时写给奕的“密谕”;其三是奕当阅兵大臣时咸丰赏赐的御用紫宝石黄丝腰带。

对“密谕”的传闻最离奇,说“密谕”是咸丰亲笔所书,上写着“准奕得承制拜封,便宜行事;并准其世世子孙亦得承制,便宜行事”。其实所传子虚乌有,纯属杜撰。恭亲王确在咸丰年恩赏铁帽子王,但那是咸丰宾天之后两宫太后的恩赏,与咸丰无关。“便宜行事”更是“戏文”,慢说清朝皇帝不会让下属“便宜行事”,任哪一朝皇帝也不会如此。要真任由下属“便宜行事”,不等于皇权旁落了吗?

真正的“密谕”有案可查,其实就是咸丰离开皇宫赴承德时,写给奕的一张便条,上边连印都没用,其文是“和硕恭亲王奕及其留京诸臣:此次北巡,因出有因,行事仓促,朕未能与尔等细商守城之事宜,今特发明谕,奕驻圆明园善缘庵,专办抚局,不必亲见夷使,也不必进住城中,以免不测”。这张便条连奕住哪儿和不准直接见洋人都规定得死死的,哪里有一丝“便宜行事”的影子?

三件遗物发还恭王府归溥伟所有后,溥伟最看重的是金桃皮鞘白虹刀,白天把玩,晚上挂于床头,还乘慈禧赏戏的时候学了几个架势,念熟几句道白,比如摆出手握刀柄的架势,口念“上方宝剑在此,尔等听命”。其实,见过此刀的溥伟次子毓嶦介绍,此刀长不足一米,宽不过两寸,形不出众貌不惊人,与寻常之刀并无二致。毓嶦还介绍,包括此刀在内的三件“宝物”,均于1945年仓皇逃命时丢失在通化大粟子沟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召军机大臣进宫议事,所议内容单一,就是选定溥字辈中一人承续大统。当即有人提名溥伟,但慈禧闷声不语,似乎没听见一样;待再有人提溥伟时,慈禧脸色不悦,连连摇头。于是溥伟与皇帝宝座擦肩而过。算起来,这是溥伟第二次与帝位擦肩而过了。

溥伟第一次与皇帝宝座擦肩而过是在回銮期间,銮驾至开封,慈禧按捺不住对大阿哥溥儁的恼怒,亲下懿旨将其罢黜。当即,慈禧还有将光绪一同罢黜的念头。有人揣摩慈禧的心思,说溥伟才干出众,是溥字辈中的佼佼者。慈禧听罢付之一笑,未置可否。有人将这信息透露给溥伟,溥伟认定慈禧的“笑”是对他即将接续大统的默认。

孰料,如今那未置可否变为摇头不允了。随后,慈禧在溥仪的名字上一点,于是溥仪便成了真龙天子。

小恭亲王咆哮宫门

慈禧为什么选中溥仪?道理很简单,慈禧自知大限将至,而溥仪年幼,今后必由隆裕垂帘听政,而隆裕是她的娘家侄女。一贯将国事家事化的慈禧临终前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板“国事”,尽力为娘家侄女安排了她所能安排的一切。几天后,她便紧随光绪魂归西天了。

诸军机大臣一进宫,溥伟立即喜上心头,以为开封的好兆头如今兑现了,于是身着亲王朝服等待宣召。可惜,从上午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傍晚,仍不见太监临门。溥伟算来算去,这溥字辈中按身份独我身为亲王;按才华独我身居“禁烟大臣”要职;按年岁独我风华正茂……承续大统舍我其谁?想到此,他再也坐不住了,干脆直奔皇宫去也。

说也巧了,待这位小恭亲王溥伟赶至宫门时,正逢溥仪坐在轿子里奉召进宫。做梦也想不到轿子里坐的是3岁的堂弟溥仪,更想不到这乘小轿里抬的是真龙天子。溥伟紧随小轿正欲进宫,太监伸手一拦:“太后老佛爷未宣亲王进宫,请您留步。”

正在兴头上的溥伟大喝一声:“好你个奴才,如此大胆,看我往后怎么收拾你!”小轿一进宫,宫门便关了。这宫门一关,小恭亲王溥伟意识到不妙,还意识到刚才唐突了。后来,此事被传扬成“小恭亲王咆哮宫门”,像话本评书似的越说越玄。甚至有人为之抱憾,说溥伟应右手持白虹刀,左手持“便宜行事”的先皇密谕闯进宫去,如此便断不会有袁世凯逼宫了。

转年,3岁的溥仪登基大典,28岁的小恭亲王溥伟前往跪拜朝贺。摄政王皇考载沣接见时寒暄勉励,溥伟垂臂恭听,之后道出“名分已定,毋须多言,奴子一定尽力报效朝廷”的决心。“决心”道罢,立获嘉奖,称他“识大体,有先祖遗风”、“办事干练为朝廷栋梁”,随后经常宣他进宫商议国事,俨然成了没有军机大臣名分的军机大臣。

有一回,载沣、溥伟叔侄议事,溥伟大发宏论,说袁世凯就是曹操转世,想当初汉献帝未灭曹操,最终江山断送。如今“曹操”再现,改姓了袁,我们可千万别走汉献帝的老路。此宏论一出,摄政王载沣连连点头。因为载沣恨透了袁世凯,早就心存着为胞兄光绪帝出口恶气的念头。

从左至右分别为溥伟、溥仪、润麟

听到此,起身问计,溥伟立献一计,说可效当年康熙帝除鳌拜之法,在龙案前摆一缺腿椅子,然后上谕“赐坐”,待他一坐,势必失礼,接下来就办他君前失礼之罪。

载沣摇头连称:“不妥、不妥。”因为载沣知晓溥伟所述系坊间传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清律上的“君前失礼”也不为大过,无非罚几个月的俸禄而已。接下来溥伟又献一策,说我手中有咸丰帝御赐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凯上朝之际,我挥刀斩之,为朝廷除去祸害。杀袁世凯心切的载沣明知大清朝并无上方宝剑先斩后奏之事,但快刀斩乱麻,杀了袁世凯再说的法子正中下怀。于是连夸:“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然而,待摄政王就此征询军机大臣张之洞的意见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张之洞说:“我亦痛恨袁贼,无时无刻不想替先帝报仇。但朝廷三十六镇军丁,袁世凯手握六镇,而这六镇均为北洋雄兵,驻防直隶,拱守京畿。倘若诛杀了袁世凯,六镇雄兵造反,朝廷何以应对?”摄政王载沣无言以对,如此,与溥伟商定的诛袁计谋只好作罢。

但溥伟不以为然,朝里朝外大骂袁世凯为“曹操”,且四处张扬“曹操”不除,江山不稳。经他这一鼓动,皇亲贵戚纷纷上折,奏请诛杀袁世凯。一时间朝堂之上,赞不赞同诛杀袁世凯成了忠不忠于大清的分水岭。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可不是只会看戏文听评书的纨绔子弟,审时度势之后,以退为进,回归故里钓鱼去了。

突然间,武昌城头打响了推翻帝制的枪声,江南骤变。少了袁世凯的朝廷不知所措,无计可施,打吧,哪个挂帅,谁个先锋?北洋诸镇能否靠得住?抚吧,又是哪个前往,谁个陪同?等等问题,让原本就胸无机谋的摄政王载沣彻夜难眠。北洋诸镇和朝廷中的袁氏故旧,提出了请袁世凯回京主持大局的主张。

摄政王载沣明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可形势逼人,只能孤注一掷。于是,圣谕出京,召袁勤王。回到北京的袁世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迅速调兵遣将,却又缓进慢行,一边把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上,一边则让革命军成了他的提线木偶,用北洋诸镇要挟武昌,又用武昌逼迫朝廷,他则从朝廷获利,从武昌获名。待武昌方面暗许他为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后,终于和朝廷摊牌:清帝逊位,成立民国。

“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在此期间,不甘寂寞的小恭亲王溥伟也没闲着,他挑头组织了宗社党。所谓宗社党,就是大清宗亲组成的党,纲领就是反对袁世凯、反对议和。其实与其名曰宗社党,莫如直称神侃党,因为每每聚会,无非这位献计,那位献谋,用意当然为大清,但所献之计、所献之谋不是出自《三国演义》,便是源于酒肆中的传说。

还有几位老夫子,一张口便子曰诗云,听上去头头是道,细一品屁用没有。但小恭亲王溥伟觉得挺好,不就花俩钱吗?却找到了“核心”的感觉、“领袖”的感觉。

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召军机大臣、宗室贵戚进宫开御前会议,专题商讨退不退位的问题。庆亲王奕劻赞成退位:“大清气数已尽,退位可使全国臣民免于战火浩劫,善莫大焉。何况有优侍条件,王室依然显贵……”

话语未尽,小恭亲王溥伟便挺身而出,呵斥庆亲王:“袁贼一党,尽该除之。”随后陈言:“奴才反对退位,君主制为根本,断没有共和的道理,请太后圣断!”

隆裕接住话茬儿,叹曰:“我何尝想要共和?都是袁世凯、奕劻说南边的革命党厉害无比,人又多,咱缺枪短炮没军饷,没法跟他们打。”

溥伟越听越气,愤然道:“乱党不足惧,只要有军饷,自有忠臣良将去杀敌。倒是朝中奸臣非除不可……”

隆裕两手一摊:“哪还有钱啊,内帑已经全给袁世凯要去了,朝廷真的没钱啦!”

溥伟再进言:“奴才闻听日俄交战时,日本的军饷短缺,日本天皇诸妃将珠宝首饰献出来犒赏三军,这才让日本军心大振,打败了俄国。奴才斗胆献计,请皇太后携六宫效仿日本天皇诸妃,襄赞军饷。”

隆裕盘算一番,悻悻而言:“胜了固然好,可若败了,珠宝首饰没了,优待条件也没了。”

溥伟听罢,又发宏论:“奴才以为,优待条件之说不过欺人之谈。当初闯贼的‘迎闯王,不纳粮’是欺民,如今的优待条件是欺君。就算那优待条件是真的,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优待,岂不贻笑千古,贻笑列邦?”

隆裕连连点头:“倒是那个理,可如今该给袁世凯怎么回话?”

“拖!眼下最妙之策便是拖。太后可给袁世凯回话,告诉他退位不退位由国会决断,朝廷仅遵民意。反正这国会也不知哪年才开张,拖一阵再说,指不定会拖出转机来呢。”溥伟献出这“拖字计”之后,瞄了一眼在场诸人,然后面露得意之状。

袁世凯何等精明之人,岂会被这“小儿科”的计谋所骗。听到回话,立即回复,说朝廷敬重国会决断,固然显朝廷爱民之心,但那时有无优待条件,臣无法左右。此回复让隆裕太后心焦如焚,这优待条件犹如落水人眼中的一根稻草,要是没了,等于仅有的希望烟消云散。

于是,御前会议再次召开。庆亲王奕劻告了病假,前来参加的则是低头不语的多,张口说话的少,连上次御前会议出尽风头的溥伟也没再献策,只在散会之前慷慨了一句:“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隆裕太后

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

从御前会议回到恭王府,溥伟依然面含愠色:“朝廷懦弱,不足与谋。”道出感慨后,如释重负,第二天便离开北京,赶奔青岛。何以奔赴德国人占领的青岛?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一豪言壮语作祟。“朝廷懦弱,不足与谋”,他要跟德国共谋了。

走进德国领事馆,随从上前耳语,道出小恭亲王溥伟的身份,领事馆接待人员赶紧往客厅让。随即,领事馆的“一把手”进入客厅,寒暄之后,溥伟道出来意:欲往德国考察。领事馆“一把手”沉思片刻,回复说此时此刻去德国不大方便。

溥伟一听,脸色骤变,告辞出来后,跟随从说:“德国人不是东西,咱来青岛来错了,应该上旅顺啊。”也就是说,原本想借德国势力挽救大清的他,转而想借重日本了。

在青岛,他结识了一位日本人,这位日本人是日本海军部派遣到青岛的间谍。这位日本海军间谍向上汇报,称赞:“恭王今年三十余,器宇不凡,诚意动人,晤谈时端坐正视,面无笑容,言不及他事,神态严肃,实满清亲贵中突出的人才。”

溥伟则明确表示,希望到日本占领的旅顺居住,还直言:如若得日本相助,恢复大清基业,将荣幸之至。他在这位日本间谍面前大骂袁世凯,说袁世凯“实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奸臣,余恨之入骨”。

还说:“余与皇室关系甚深,若不能恢复社稷,何以上对列祖列宗,下对臣民百姓?”总之,他之言谈,让这位日本间谍得出“此人可用”的深刻认识。

经这位日本间谍穿针引线,溥伟由青岛前往大连。日本满铁出面接待,在大连临海的坡地上专门为他建了一栋小楼。建此小楼花费3万日元,溥伟表示这3万日元该当他出,满铁则要他先行住下,其他事情日后再说。

满铁在名义上是经营东北铁路的日本公司,实际上是日本派驻东北的间谍机关,日本的对华政策,尤其日本对东三省的政策蓝本多出自满铁。当时的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与溥伟过从甚密,据说曾向日本内阁建议,扶植溥伟在沈阳登基,国号为“明光帝国”。

溥伟对此非常感激,欣喜异常,曾身着亲王朝服在日本警察、宪兵的保卫下拜谒沈阳的皇陵,祭奠列祖列宗。此举轰动极大,引出不少议论,有人判断拜谒祖陵是登基称帝的前奏,过不了多久溥伟便是圣上了。可也有人说宣统皇帝尚在,他溥伟登基就是谋权篡位。

其实,是他溥伟登基称帝建“明光帝国”,还是溥仪复位建“满洲国”,他们自己做不了主,因为决定权在日本人手中。在日本,满铁认为溥伟登基对日本最有利;但军部则认为溥伟年龄大、阅历广,难以驾驭,而溥仪好驾驭,并且“宣统皇帝”比“恭亲王”名头更大、牌子更响。

最后军部的主张占了上风,于是溥仪被弄出天津,现身长春,成了“满洲国”皇帝。溥伟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但是他那股复辟大清的狂热并没有就此打住,反倒越来越邪性了。

不知是怕溥伟影响溥仪,还是怕哥儿俩见面争吵,反正一个被圈在大连,一个被圈在长春,日本人就是不让哥俩儿见面。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溥仪登基大典之后,溥伟再三要求前往朝贺,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伟由大连到达长春。这是兄弟俩仅有的一次见面,也是兄弟俩最后的一次见面,而且见面的时间极短。

溥伟行过大礼之后,只对皇帝说了两句话:头一句是“名分已定,毋须多言,奴才一定报效朝廷”;再一句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两句话对溥仪来说并不陌生,都是溥伟曾经的“表态”和“决心”。

溥仪既没挽留,也没委任这位以复辟大清为天下第一要务的恭亲王以实差。是溥仪容不下他呢,还是日本人定下的方略?无案可查,无从考证。次日清晨,吵着要来朝贺的溥伟,执意即刻回转大连,好像再多待一天就将大祸临头似的。

“受骗欲”

当年,溥伟离开北京时不敢说家有金山富甲天下,却也腰缠万贯财大气粗。

因为宣统退位之后,专有人计算过退位朝廷和诸王府的财富。恭王府内的古玩字画金银珠宝等不计,光房产土地就价值200万两白银,在诸王府中名列第一。原本富贵两全的溥伟偏好瞎折腾,先卖古玩字画金银珠宝,后来又用土地作押,在日本正金银行借贷白银50万两,三年为期。

这些钱用于何处了呢?不嫖不赌甚至连戏都不听的溥伟患上“受骗欲”。逢骗则喜,要是隔三差五没有骗子登门,他反倒郁郁寡欢,吃不香睡不着的。

白俄来大连求见,说当年先祖攻打中原时,八旗中曾有俄罗斯骑兵,定都北京后这些俄罗斯将士被安置在东直门外,如今您欲复辟大清,我们白俄愿为先锋。小恭亲王闻听大喜,随即抛出赏赐,让那白俄招募兵丁训练将士。白俄空囊而来,满载而去。

白俄刚走,蒙古王爷又到,说眼下已有上万骑兵严阵以待,静候王爷检阅,但财力不支,若无后援,这支雄师劲旅就解甲归田,云消雾散了。小恭亲王一拍桌案:“断然不可!断然不可!”

溥杰题“恭王府”

如此这般,但凡有人为复辟大清伸手要钱,这位王爷立赏不待。就这样,时日一久,囊中羞涩了。银行的欠款要还,复辟大清的光辉伟业更不能半途而废。所以,溥伟一跺脚,把恭王府卖了。

溥心畬、溥僡将辅仁大学告上法庭的消息,身居大连的溥伟不可能不知道。他还应该知道这官司由他而起,俩弟弟其实是在告他。但他一定认为,俩弟弟大节有亏,愧对列祖列宗。

爱新觉罗·溥杰

“我不是纨绔子弟,我不是挥霍钱财,我殚精竭虑散尽家财全是为复辟大清呀!”抱着委屈的溥伟于1936年离开人世,那年他五十有六。当然他或许还抱着更大的委屈:“想当年,若立我为帝,何至于社稷被毁!”

溥仪生父载沣在溥仪登基时,赞溥伟有先祖遗风,或许是寒暄,或许是一时有感,但其论谬也。老恭亲王奕为洋务派核心,引领潮流,促历史向前;而小恭亲王溥伟则是复辟狂人,逆潮流而行,阻碍历史发展。

至于才华,老恭亲王奕济世之才革新朝政;而小恭亲王溥伟则荒唐有余鲜有智慧。两者相比,无异凤凰比乌鸦。在小恭亲王溥伟心里,或许有效其祖之心,但所为所言,东施效颦也。若他不是在18岁时天上掉馅饼,忽然间承袭了亲王爵位,抑或是他少一些效仿先祖的雄心壮志,说不准画坛会多一位高手,复辟派少一员干将。但是,假设不顶事,路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在溥伟垂危之际,他是否后悔,是否觉悟,是否认识到他这一生是荒唐人干尽荒唐事?未有所闻也不敢推测。但他这一辈子确实犹如华丽的竹篮反反复复地打水,打来打去财尽人亡,梦未醒。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