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光绪
目录
位置:主页 > 历史故事 > 光绪 >

戊戌变法:康有为竟然向光绪灌输卖疆土搞变法

卖完新疆、西藏,“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

1894年末,谭嗣同给其师欧阳中鹄写信,痛心于清日战争中清军之惨败,谈及改革路径,具体到改革经费的筹措时,谭氏说:

“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凡所谓保护,只求其出一保护之空言,且须有十年之限制。若派兵如舟山如天津却断不可。即十年内与别国有事,亦不可真令其帮助。则凡言联络者亦皆应如此)。一言保护,即无处不当保护;不可如现在浙江之舟山归英保护,天津之铁路归德保护,毫无益而徒资笑也。又请二国居间,废去遍地通商之约,即更加兵费亦无不可。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统计所卖之地之值,当近十万万。盖新疆一省之地已不下二万万方里,以至贱之价,每方里亦当卖银五两,是新疆已应得十万万,而吾情愿少得价者,以为十年保护之资也。且价亦不必皆要现钱,凡铁甲船、铁路之钢条、木板、精枪、快炮及应用之一切机器,均可作抵。于是广兴学校,无一乡一村不有学校;大开议院,有一官一邑即有议院。”(《谭嗣同书简》)…[详细]

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毫无利于中国”,不如卖掉“供变法之用”

次年8月,谭氏在与好友贝元征讨论改革事宜,涉及经费筹措时,再次提议将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卖给列强。逾半年之久而仍持旧论,可知谭氏此论,非是心血来潮。谭氏说:

谭嗣同。康有为卖疆土搞变法的念头,或受谭嗣同影响。

“若无内国债可举,而择祸莫如轻,莫如俗谚‘与其欠钱,不如卖田’。……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二国不烦兵力,骤获大土,亦必乐从。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而英俄之出此款,亦自不易。吾则情愿少取值,浼二国居间胁日本废去遍地通商之约;即再加赔费,亦无不可,而仍愿少取值,请归二国保护十年。二国第毁约与保护,即少出值,尤必乐从。夫保护之说,本不可恃,而此所谓保护,止求其出一保护之空言,且须有十年之限制,吾暂假以为虎皮吓他国,使不吾扰耳。似今浙江之舟山、天津之铁路,竟由英德派兵保护,则断断不可。即十年内与他国有事,亦不可真令其助。然得宇内二大国之一言,亦断不至与他国有事。且英俄互相猜忌,倚中国为障隔,中国转因而居重。新疆西藏壤地密邻,二国又将彼此相谋,自固其圉,更无暇犯中国。即令欲犯中国,而经营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之区,如农务、矿务、商务、铁路之属,必十年之后始少有条理,是尤为缓兵之策。吾得此十年闲暇,固足以自强矣。”(《谭嗣同集?报贝元征》)…[详细]

康有为亦欲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

孙家鼐询问如何筹措变法经费,康氏回应:把西藏卖掉

与谭嗣同相类似,康有为在戊戌年前后,也有将西藏、新疆等地卖给列强的想法。据翰林院编修夏孙桐在《书孙文正公事》中记载,朝廷重臣孙家鼐曾质问康有为的新政构想“万端并起”,经费将如何筹措;康有为的回答是: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原文如下:

“戊戌德宗锐意变法,而翁文恭罢,无任事之人,悉由康有为等阴为主持,新进竞起,中外小臣上书言事日数十,上视廷臣无可语,悉下会议。公(孙家鼐)面折有为曰:‘如君策,万端并起,无一不需经费,国家时力只有此数,何以应之?’有为曰:‘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公见其言诞妄,知无能为,而众议日益揉杂,遂上疏言变法当筹全局,咸同间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言有次第,请以其书发部院卿寺。”

夏孙桐所言,应属可信。因康氏在其自编年谱《我史》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康氏自述其新政规模:“今统筹大局,非大筹五六万万之款,以二万万筑全国铁路,限三年成之,练兵百万,购铁舰百艘,遍立各省各府县各等各种学堂,沿海分立船坞,武备水师学堂,开银行,行纸币,如此全力并举,庶几或可补救。”如此庞大的新政规模,其所需之“五六万万”之巨款从何而来?康氏的方案是:“以全国矿作抵,英美必乐任之,其有不能,则鬻边外无用之地,务在筹得此巨款,以立全局”——先把全国的矿产都抵押出去,如还不够,就把“边外无用之地”卖掉。…

康氏还试图通过进呈《日本变政考》,向光绪灌输卖疆土搞变法的理念

康氏不但有卖边疆之地如西藏来搞变法的打算,而且还曾付诸实践,致力于将这一想法灌输给光绪皇帝。

康有为。康氏为掩饰自己戊戌年反对革新的真相,篡改了很多史料,如《日本变政记》的进呈本与刊行本即大不相同。

在其《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氏回答“改变之始,需款甚繁”这一问题时,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滥发纸币:“日人以纸币行之,真银仅二千万,而用值二亿五万(千)万,盖得管子轻重之法焉。吾若大变法度,上下相亲,亦可行之”;二是以铁路、矿产为抵押大借外债:“否则大借洋款数万万,派熟习美国之人,与借商款,酌以铁路、矿产业与之,当可必得”——这两种方案,前者反映了康氏对近代金融知识如准备金制度等毫无了解,纯属皮毛之论,倘如其所言,滥发纸币,必将招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者则是康氏受了容闳的欺骗,容氏声称其与美国政、商两界有密切关系,能筹到巨款,但直到变法结束,容氏亦未筹得分文。《上清帝第六书》中虽未提到用出卖疆土的方式来筹钱,但康氏在该上书中特意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两本变法著作《日本变政考》和《大彼得变政记》,且希望皇帝能够仔细阅读这两本书。而在《日本变政考》中,康氏则明确表达了其卖边疆之地以为新政筹款的意见:

“(明治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日本)颁千岛、桦太交换条约,割桦太及其地营房于俄,以千岛为边邑。臣有为谨案,桦太之割,乃卖地也。其地远而边俄,日人度不能自保,故卖与俄,得其金钱以为兴内利之计。俄前数年亦卖此美洲数千里之地于美国,以其所卖地之金钱数万万筑铁路、兴学校、购铁舰、增海军。盖西人之于国,其内地要隘必宜争必宜守者,虽尺壤而必争,如英、日(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之争直布罗陀峡,虽费重兵,糜巨饷,几亡国而分毫不相让。盖如我之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之地,险要者也。其边远之荒地不毛,以虚名悬属、不关国本者,则去留不足计,且以易金钱而兴内利。且亦恐既名为属地,一有边事,不救则不可,救之道远莫及,则连兵之后,终必割以与人,故不如早易金钱而修内政,大政可以备举,又不必搜刮民财,此诚善之善也。”…[详细]

康、谭此论,乃“无知者无畏”之典型

且不论卖疆土搞变法对不对,康、谭其实根本不懂如何卖疆土

康、谭卖疆土搞变法的想法,究竟是否正确,或者说,究竟是否能够被今人所同情与理解,自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即有学者如此为谭嗣同辩护:“割地给英、俄,以求得其帮助的想法,并非谭嗣同所独有,张之洞当时亦有此建议,他在致总署的电报中,提议‘威、旅乃北洋门户,台湾乃南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此两处与倭,何不即以此与倭者转而赂英、俄乎?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饬总署及出使大臣与俄国商定密约,如有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若英肯助我,酌量割分西域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张之洞这一建议,见载于《光绪朝东华录》,确非虚言。然张之洞此论,与康、谭之卖疆土搞变法,尚有较大区别,张氏并不认为新疆、西藏对中国没有价值,其所欲割让,亦止“数城”,其所欲收获,则系“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如此,即不必向日本割让威、旅、台湾,“所失不及其半”,且可对日转败为胜。个中逻辑,与康、谭实在大有不同。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康、谭其实根本不懂国家间买卖疆土是怎么回事。在《日本变政考》里,康氏举了库页岛(日人称桦太岛)划俄和阿拉斯加售美两个例子,来证明其卖疆土搞变法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日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并非如康氏所言,是日本政府在“卖地”,而是日俄两国的一次边界勘定。按1855年《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规定:“今后日本国和俄罗斯国的疆界应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择捉全岛属于日本,得抚全岛及其以北的千岛群岛属于俄罗斯。至于桦太岛,日本国和俄罗斯国之间不分界,维持以往之惯例。”此后,日、俄两国在未分界的“桦太岛”上闹出许多纠纷,这才有了1875年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新条约规定:日方把对桦太全岛的权利让给俄方,俄方则把千岛群岛18岛让给日本。此事性质乃是勘界,绝非康氏所谓的“日人度不能自保,故卖与俄,得其金钱以为兴内利之计”。至于出售阿拉斯加,其原因至为复杂,关系到沙俄整个殖民战略方向的转移,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卖钱来搞内政。其所得,亦非如康氏所说,卖了“金钱数万万”(仅卖了720万美元),更没有拿来“筑铁路、兴学校、购铁舰、增海军”。康氏在进呈给光绪的著作里,如此扭曲史实,或是其本就一知半解,或是刻意曲解以引诱光绪赞同卖疆土搞变法——考虑到康氏毕生为学,如梁启超所言,常好博求异,为证成己论,不惜抹煞事实,曲解证据,恐后者之可能性更大。

再如谭氏宣称,将新疆卖给俄国、西藏卖给英国,“二国不烦兵力,骤获大土,亦必乐从”,以卖价低廉为诱饵,再请两国“保护中国十年”,“尤必乐从”。纵观近代历次中英条约,其贸易需求远大于领土需求,谭氏认为可以毫无阻力地与列强完成疆土交易,恐怕是过于乐观和自信了;至于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又不让其武力真正控制中国,英、俄是否答应,尚是未知之数;即便答应,保护国派遣武装力量进入被保护国,即属名正言顺,谭氏是否有策略保证不让英、俄武力真正控制中国?再者,国人数千年习惯了宗主国的心理优势,骤然使其降格为被保护国国民,国人能否答应,实在也很成问题。

究其原因,或许与谭氏浓厚的排满立场,及康氏天马行空无知无畏的性格有关

谭嗣同之欲卖蒙、藏、疆、满,或与其反满思想有关。谭氏师从欧阳中鹄,欧阳中鹄之孙欧阳予倩搜集家藏谭氏书信,于1940年代编成《谭嗣同书简》一书。在该书序言中,欧阳予倩披露:“在他(谭嗣同)的著作中,他对清政府不满的议论颇不显明,他给我祖父的信里却公然说满人视中国为傥来之物,无所爱惜。可见他骨子里的主张跟保皇的主张不同。他对于利用光绪行新政,不过认为是一时的手段。还有一事为证,就是他曾经秘密把《大义觉迷录》、《铁函心史》一类的书介绍给我父亲读。”《大义觉迷录》、《铁函心史》二书,乃反清复明人士必备“理论书籍”,谭嗣同之反清立场,至为明显。事实上,戊戌之前,谭氏在湖南组织南学会,还曾被康党内定为“湖南自立”后新政权的“伯里玺天德”(即President,总统之意)。其近似“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或许是其认为蒙、藏、疆、满可卖的一个重要缘故。

至于康氏,其欲卖疆土搞变法,且勇于付诸实施,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在戊戌年的另一惊世骇俗的计划:中日合邦。康氏在其自编年谱《我史》中说:戊戌年四月,“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康氏还替御史宋伯鲁起草奏折,劝光绪帝速速就“合邦”问题展开行动,奏折说:“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换言之,所谓“合邦”就是:1、“四国”合为“一邦”;2、四国既有政府作废,另起炉灶,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新“邦”的新政府;3、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以此等视天下事太易、常一知半解又无知者无畏、无事不敢做的性格,倡议出卖疆土来搞变法,实在不足为奇。

相关内容

光绪帝的惨痛经历:变法图强遇上慈禧太后皆成> 揭秘: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的密诏里说了什么>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