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汉景帝刘启
目录
位置:主页 > 历史故事 > 汉景帝刘启 >

汉景帝为何要假意传位给弟弟?其中有什么阴谋

封建社会,老子死了,要传位给儿子的。可是大汉景帝却偏偏放出话来,要传位给兄弟刘武,老娘窦太后居然喜极而泣。那么这是汉景帝本意吗,刘启为何要这样做?

这就是帝王之术,刘启自然希望儿子接老子的班,可是老娘窦太后心里不痛快,汉朝提倡以孝治国,这样说下去老娘自然很高兴,除此之外,还有:

其一,权宜之计。当时窦太后非常喜爱小儿子刘武,一味的偏袒。那时在家宴上,刘启这样说完全是口不应心,再说窦太后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刘启害怕老太后有什么过激的行动。

其二,敲山振虎,故意看看兄弟刘武的反应,刘启如果诚惶诚恐,有所收敛的话,做哥哥的自然放心,本来就是在一起长大的兄弟,刘武的几斤几两刘启自然很清楚,一看刘武眉飞色舞的意思,刘启心里就堵得很,嘴里不说,心里难受,这小子有野心。

其三,表面上养虎贻患,其实内藏杀机。刘启是个聪明人,在提倡忠孝年代里,自然有人对兄弟刘武的举动,有所不满。自己故意装作不知道,叫手下大臣当马前卒,去和刘武顶牛,自己在一旁和稀泥,其实也在试探老太后的心思。果然先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劝谏太后,窦婴向景帝敬酒,说景帝是酒后失言,不能算数,景帝也借着这个台阶就把这件事情搁置了;后来大臣袁盎规劝太后,袁盎以春秋时期宋国的真实事例提醒窦太后,储君确立制度的朝令夕改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预想的灾难。中国封建社会传承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兄终弟及”,一个是“父死子继”。商代是两套制度并行的,而从周代起基本就确立了“父死子继”的传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确立储君的原则和制度,结果使后代子孙互相残杀,国力削弱,最后终于被淘汰。因此,立储是国之根本。之前提到的窦婴曾对立储问题做过一个比喻。他说田野里的兔子人人争抢,人人皆可得,因为野兔子没有主。市场里的兔子就不同,明码标价,无人争抢,因为它有主。最终袁盎用宋国五代相残血淋淋的例子说服了窦太后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想法,但袁盎也同样因此获罪,被刘武派出的刺客暗杀了。

其四,刘启的一招搞定。对袁盎的死,汉景帝极为震怒,一天内多次下诏逼梁王交出人犯。最后迫于压力,刘武交出了替罪羊的人头。自此之后,刘武再也没有觊觎皇位的能力和资格了。中国的政治家是很善于用“人头”来办事说话的。这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为达到目的,自己动手;一种是借刀杀人;还有一种既不是自己动手,也不是借刀杀人这样的蓄意谋杀,而是拿已经死了的人头说事。曹操杀司务长就是第一种行为,为了安抚人心说司务长偷粮食,以稳定军心。同样是曹操,借黄祖之手,杀弥衡是为了铲除异己,这是借刀杀人。而汉景帝借袁盎的死彻底打垮刘武就是第三种。在刘武晚年的时候,尽管他已经不存夺位之心,但汉景帝对他还是心存芥蒂。刘武留在京城以便朝夕侍奉母亲,也被景帝拒绝。不久,这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诸侯王病死,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人情的角度分析,汉景帝对驳回刘武滞留京城的做法未免太过无情冷漠,但从政治家的角度看,防患于未然也是不得不做的。

可见,汉景帝要传位给弟弟的说法仅仅是说说,当不得真。可笑的是那些觊觎权位的人,往往是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其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弄得不好的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甚至人头落地一命呜呼的也大有人在。

相关内容

汉景帝的哪次一夜风流 换来了汉朝的二百年天> 勤俭的汉景帝为何建奢华陵墓和惨无人道的墓坑> 不知名的侍女只因跟汉景帝睡了一觉 拯救汉朝> 汉高祖刘邦孙子刘启:汉朝心狠手辣的一代明君> 一代明君汉景帝刘启卸磨杀驴坑了哪位名将?> 汉景帝发妻薄皇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 汉景帝为什么将汉文帝时期的宠臣邓通给饿死>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