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康熙
目录
位置:主页 > 历史故事 > 康熙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一生所做最纠结的一件事

悉数中国历代皇帝,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博才多学,康熙皇帝都算是数一数二的成功帝王了。8岁登基,在位61年更是此前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可以相比,如果说他的对知识的渴望在帝王中是凤毛麟角,那么他所掠取内容几乎到了无所不学、无所不及的程度。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他就是一个好皇帝,因为评价一位帝王硬性指标就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有几何,我们从康熙削平三藩,巩固统治;统一台湾;抵御外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善治蒙古;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由此说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恐一点都不为过。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康熙为此功不可没。

康熙的人生经历或许没有刘秀那么传奇,成长过程也没朱元璋那么坎坷,但是他同样历经跌宕起伏的年代,只有8岁的他,没有选择的肩负起满清入关后百废待兴的历史使命,在孝庄的扶植下,康熙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很快就完成了角色转变,在他的统治期内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为国家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又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为华夏大统书写了光辉的一页;随后又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保证了大清江山北面漫长国境线长治久安;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为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开创了新纪元。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治理黄淮河流,奖励垦荒,蠲免赋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国在明朝永乐大明盛世之后再次走向强盛。保证了“康乾盛世”成为现实。

然而康熙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最纠结,两度废立皇太子,却使得康熙三十九年后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从而致使吏治懈怠,给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创造了机会,康熙此举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设想康熙当初没有做如此纠结的事情,“康乾盛世”会何等模样,但是历史又怎能假设呢?

立储,简言之是设立储君,就是皇位继承人或者王位继承人,分别叫皇储或者王储。立储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君主制王朝夏开始了,就在最高权力的“世袭制”代替了“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的同时,也产生了如何在王室成员中选择合适的接班人的大难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国皇帝制度与皇权统治,自此开其端。不过,秦始皇生前虽然确定了皇统世袭制度,由于专制君权是一种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它使得王朝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的个人素质。中国的君主制社会长达四千年之久,到了明朝又再一步的细化,但最终随着明朝的灭亡设立储君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大清朝建立就没有在推行立储君的制度,太祖努尔哈赤没这样做,太宗皇太极没这样做,就连康熙的父亲顺治也没这样做,那么到了康熙立太子又欲以何为?

皇权之争伴随着改朝换代一直就是政治斗争的永恒主题,我们也不可以简单的评价立储与不立储优劣,康熙在明确高度集中皇权的思考中,已然也对本朝三代皇位更替所出现的权利纷争做了必要的考量,同时也对明朝以前设立储君有一番客观的评价,绝非心血来潮,所以在总结康熙为什么要设立储君这一问题无非有这样三点:

第一,是为避免政权分裂

原本清代原无预立储位之制,所奉行的是所谓“有德者即登大位”,满洲入关前由八旗旗主会推大君的传统。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后来迫于皇太极一支军力独大,变成父死子继,但改从汉俗的储君遴选体制,直到顺治传位皇三子康熙帝才彰显。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但是这两次所谓的“有德者即登大位”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也是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第二,是有利于民族团结

康熙分析明朝灭亡归结在明末几位君主无能,不学无术,沉迷于酒色,误民误国。但是对于明朝权利的罔替还是肯定的,因为在明朝很长的时间内总让有权力之争但没有造成明朝政权的土崩瓦解。百姓似乎也非常适应国家领导层的皇权更替,作为满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康熙要统一中国的宏远,就必须放眼全天下,让天下各民族上至皇权下至百姓行为规范接受度有所提高,首先就要解决好汉族民众的思想归顺,当然接受的皇权交替是中心内容,立储是迎合了汉族的价值取向,当时来说确实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

第三,是保证皇权思想体系的延续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我们看到康熙在位时间内,工作几乎可以说是疯狂,对国事是事无巨细,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不仅要使自己完美,做一位真正的“十全老人”,他也想让自己统治下的国度不留历史的遗憾,然而不管康熙如何努力,如何追求完美,但也在担心总有一天心愿未了驾鹤西去时,为了保证自己的思想体系能够传承下去,选择接班人定向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如此一来不仅可继承自己的衣钵,并还可以发扬光大。

总之,这一切都是为政治的需要,其目是意欲笼络其统治范围内的汉人之心,为削藩平乱、巩固政权打下基础;也是试图避免太祖、太宗时代不预立继承人带来的皇权交接的麻烦,以求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目的。

最后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好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康熙没选错人,即位的雍正不仅彻底废除了建储制度,重要的是将“康乾盛世”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时九泉之下的康熙如果不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沾沾自喜,也该为选中这样一个接班人感到宽慰了。

相关内容

康熙为何被称为“爱银皇帝” 因处于艰难时期> 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为何要杀忠诚如狗的鳌拜> 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周培公:周培公生平简介> 纳兰明珠简介 康熙王朝权倾朝野打的大清相国> 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康熙为什么被后世认为是历史的明君?>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