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李世民
目录
位置:主页 > 历史故事 > 李世民 >

唐太宗昭陵 依山为陵是为了节省还是谨防盗墓

唐太宗生前开创了贞观之治,死后也特立独行地开了依山为陵的先河。唐太宗昭陵在风雨飘摇中经历了1300多年,当年巍峨的地表建筑已是断壁残垣,墓中随葬品也是不知所终,唯有那无言的石雕还在诉说往日的辉煌。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掩盖这座昔日金碧辉煌的殿堂所留下的诸多谜团:依山为陵到底是为了节省,还是谨防盗墓?作为陪葬陵最多的帝王陵墓,唐太宗昭陵又揭示了怎样一种君臣父子的关系?昭陵六骏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谜题?或许走进唐太宗昭陵,我们将一一揭晓答案。

破旧立新,因山而建

唐太宗昭陵,取“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宫(即墓穴)就凿建于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公里,就气势之壮观雄伟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了,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旧五代代史》记载:宫室壮丽豪华,和人间没有两样,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描绘昭陵的涛中称赞说:“灵寝盘空曲,熊罢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唐太宗昭陵的主人李世民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功在千秋,开创了大唐盛世的一代帝王,由于追求长生不死,误食“灵丹”于公元649年中毒而亡,下葬昭陵。

唐太宗昭陵的最大特点就是依山而建,依山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墓葬的新建制。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一改秦汉积土为陵,依山建陵呢?

据说这是由于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她一再向太宗请求:“安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至于为什么会挑中九嵕山,还有一个有趣的逸闻。传说当时决定因山建陵以后,太宗皇帝便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二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和皇后百年之后选择一个安身之处。二人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3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分手后,李淳风向北行进,四处遍访。这一日,他来到礼泉地界,发现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一峰独秀,直插云天,看罢好不高兴,登上这座高山,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带其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于是,李淳风连忙盘腿打坐,曲指掐算。终于,他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以作标识。接着,他又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也没找到更能令他满意的地点。

相关内容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的十大惊人相>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对哪四个男人魂牵梦系?> 唐太宗是如何一举击溃突厥帝国的?突厥怎么灭> 唐朝兰陵公主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李淑> 长孙皇后死后谁管理唐太宗的后宫?古代后宫故>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推荐阅读

著名战役> 红楼梦人物> 水浒传人物> 宣太后> 苏秦> 楚庄王> 荆轲> 孟子> 张骞> 苏武>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