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秀发
目录
位置:主页 > 美容知识 > 秀发 >

南宋史上美女们竟然用桐油呵护秀发而变秃子

如今堪称油时代,全世界都在为燃油操心,而中国人还不时为食用油闹心,今天说涨价,明天又说地沟油,没一刻消停。南宋也是一个油时代,人们也为油而闹心,且不是一般的“闹”。半为灯火半煮蔬。这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福建诗人陈藻写的一句诗(木槽压油三石余,半为灯火半煮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人对于油的一种集体情绪。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油是南宋人日常生活用品中最普遍常用的一种。除了用于食用之外,还需拿出一半用于点灯照明,你说闹心不闹心?幸亏当时没有机动车,否则就要改为“油分三用,炒菜、照明、驱车也”,用途越多,消耗越大,价格就越高,不把人闹心死才怪。

油价再高也要用。据史书记载,南宋岁赋之物有四类,其中一类为物产之品,共六种,油在第五种:“五曰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又,“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税并力胜钱并权免”(《宋史》)。可见当时油产数量相当可观,百姓既要生产油来充岁赋,用油时又需重复缴税。朝廷还专门设置“油醋库”来管理“麻、荏、菜三等油及醋,以供膳局”,民间得之不易,由是价贵。但南宋人比较达观知命,赚钱干嘛呀?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些,尽管油很金贵,该用还得用。时人有诗曰:“浅下姜盐细点油,小甘微苦嫩香浮。”有些“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了,口腹之欲是第一位的。油新饼美争先尝。这是陆游的句子(胡麻压油油更香,油新饼美争先尝),整个儿就是一副馋嘴相。南宋人的馋嘴,跟油息息相关。因为有了油,南宋人的食谱上多了不少美食。如林洪的《山家清供》提到的“黄金鸡”、“假煎肉”,南宋浦江吴氏的《中馈录》提到的“灸鱼”、“炉焙鸡”等等,均离不开麻油。

以“假煎肉”为例,本来是一道素食,却取了个荤菜的名字,个中的原因正在于用了油,其做法是:“瓠与麸薄切,各和以料,煎麸以油,煎瓠以脂乃熬,葱、油入酒共炒,瓠与麸熟,不惟如肉其味亦无辩者。”读文字,赵炎就流下口水了。奸商用死人炼油。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道,绍兴初,江南大旱引发饥荒,加上兵连祸结,百姓死者众,有一些不良之徒竟用死人的大脑来炼油贩卖,谋取暴利。这则令人恶心的记载,一方面说明当时人已然掌握了提炼动物油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喜爱食用油和油价的居高不下,导致其中的利润空间巨大。

妇女用桐油护发。南宋所辖之地多水,有“江湖少胡麻”的说法。据记载,胡麻这种植物,“雨暘时薄收,大旱方大熟”,南宋的胡麻产量极小,所以胡麻油十分金贵。于是,人们多以其他油类替代,食用油一般是菜油,而照明呢,一般“多以桐油为灯”。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桐油“烟浓污物,画像之类尤畏之,沾衣不可洗,以冬瓜涤之乃可去,色青而味甘,误食之,令人吐痢,饮酒或茶皆能荡涤,盖南方酒中多灰尔”。范仲淹在对抗西夏时写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不知是否跟军营内普遍使用桐油照明有关。最可笑的是,“尝有妇人误以膏发,粘结如椎,百治不能解,竟髡去之”。女人爱美,用桐油当护发素,却使满头秀发变成了硬邦邦的椎状物,还找不到医治的办法,确实够鸡肋的,不得已,只好剃光头算球了。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上班族> OL> 口红> 美瞳> 脱毛> 双眼皮手术> 双眼皮贴> 单眼皮> 秀发> 护发>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