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但是我在大学时买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一人·乌发碧眼》,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如今又重新装帧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6年的时间,一直不断尝试阅读这本书,一直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她说。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
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
种“无疆界”的状态。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写出艰涩
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曾看到一个很一精一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一爱一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她将一爱一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她已经在这里沉一沦。
对一段关于一爱一情的历史的反复索绕,想来这是人们能更普遍接受《情一人》的重要原因:从晦涩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浅显的主题——一爱一情。许多人看到的是一爱一到尽头的孤
独感,看到绝望无助的一性一愛,或者看到无言悲怆的别离。人们迷恋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写的那段激烈但又无助的异国之恋。
杜拉斯从未写过一场恋一爱一,她只写一爱一情,关于“他”和“她”的一爱一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个人,他们只是两点,而杜拉斯将他们放置在世上相距最远的地方,无论怎样相遇、靠近、相一爱一甚至交付彼此,每个人都无法逾越自身,他
们永远走不出出发的位置。她说:“或许就是因为一爱一情的遥不可及才显得弥足珍贵。”
杜拉斯笔下的一爱一情便是如此:欲一望的灼一热、绝望的冰凉,碰撞的喧嚣、归复的沉寂。永远无法接近的距离。
---再次看到《情一人》,想起了大学里那些陽光灼一热的夏日。曾经的文字,现在来曝曝光,亦是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