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篇二:我眼中的“孔乙己”文学家鲁迅先生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他老人家写的小说我看过几篇,尤其是《孔乙己》这篇我看了好几遍,印象特别深。
一位衣脏不洗,满口“之乎者不多也”的酒鬼—孔乙己,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其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一个可以解闷取乐的工具。这“可笑”,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间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把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单从这段人物描写来看,也大致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不是吗?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是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不多也”,教人半懂不懂。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突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要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于是大家都哄笑起来。这是一幅多么可笑,然而又是多么可悲的画面呵!一面是灾难、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通过这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物,不是暴露无遗了吗?
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不会再为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为孔乙己的不争气而愤怒。作为一名青少年,应该从这里去吸取教训,不能碌碌无为而终生,更不可以他人之不幸,成自己的乐活,而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努力拼博,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我眼里的孔乙己去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绍兴的咸亨酒店吃饭,看见咸亨酒店外面有一个雕像,妈妈告诉我那就是孔乙己。说到了孔乙己我马上想到了我看过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孔乙己》。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读过书,但没有考上功名,又不会做生意,所以越来越穷。最后只能靠小偷小摸过活。他总是众人嘲笑的对象。
我眼里的孔乙己虽然非常的穷,但是他骨子里很有傲气,这一点我是从“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看出来的。虽然长衫既脏且破,但他也不愿意和一般穷人一样穿短衣。为了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说话时总是之乎者也。
孔乙己还非常爱面子,因为穷困而偷窃,却也总不肯承认是偷,“窃书不能算偷”。即使被打断了腿也还说是跌坏的。他也从不在酒店赊账,即使当时没钱,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补上。而其他人都不喜欢他,总是想尽办法嘲笑他,他就只能和孩子们说话。而孩子们除了分他一粒茴香豆外也和他无话可说。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就连他最后是死是活都没人关心,除了酒店老板因为他还欠着19钱而偶尔提一下他。
多么可怜的人啊!
篇四:我眼中的孔乙己我眼中的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迟暮的背影,也是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题记
自从朱元璋创制八股取士,儒家文化已彻底沦为了封建帝国的通知工具,成为了思想的枷锁。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自命清高,与“普通人”划清界限,失去了理想与人格,迂腐与顽固已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骨髓。随着当时北洋政府掀起了“尊孔复古”的妖风。孔乙己成为了无数个悲惨的科举士大夫的代表人物。
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可以像“短衣帮”一样用体力养活自己。但长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使他轻视劳动,连自己身上的长衫都“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认为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考中举人后当个一官半职。迂腐与落后让他始终不肯低下那“不可一世”的头颅。他宁可去偷书,甚至是带走抄书所用的纸笔,也不去干“不符身份的活”。
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总认为自己高于以体力为生的工作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长期封建教育的熏陶,一次又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在无奈的社会现实前,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吃懒做,思想落后的封建士大夫。
时至今日,也有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不愿干体力之活。他们总以为这样会辜负他们的满腹经纶,不符合他们“高贵”的身份。当北大的学生到市场养猪、卖猪时,人们都说他胸无大志,嘲笑他目光的短浅。但在不远处的街头,许多失业的学生正在递着求职的简历,在失败面前显得无能为力,顽固地坚守着。就是这个许多读书人不愿干的粗活,让他摆脱了失业的困扰,也让他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与之相比,更多的大学生失业后选择待业在家。认为他们应试教育中的精英,不愿自食其力地去努力。总希望有一天遇见生命中的伯乐,他们也把目标定的非常高:总裁,公务员„„但千里马虽多伯乐却只有一个。在无尽的守株待兔的生活中,他们啃老、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甚至踏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更多的是孔乙己的悲剧——无法面对现实而停止,从此一蹶不振。
孔乙己的悲哀在未来仍会继续发生。人们总是为了保住一些不必要的面子,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在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变得麻木,愚钝,慵懒,鄙薄劳动,这就注定他们失去生存的基础,最终在风雨飘摇中倒在历史的深处。
当孔乙己放下架子,接受新的思想,放弃封建的科举考试,就等于抛弃了迂腐,无知,愚昧。命运的火光也会照亮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