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听我说。
拾一片香樟叶,带满怀的好心情,在这样一个香樟翻飞的下午。
不顾那妖娆的花;不管那俏皮的草;更不睬那舞动的蝶,靠在有些年轮的老香樟上,抹开那尘封已久的灰尘,翻开那陈旧的发黄的书皮,赫然写着:差不多先生传。
他,虽眼不很明,耳不很聪,鼻于气味,嘴对口味都不很讲究。甚至记性不精明,欠细密,但他却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不说他买错了糖,说错了省名,写错了字;也不说他搭错了火车,看错了医生;单说他对生与死等同的看法,就可想而知是怎样一位圆通大师——差不多了。
合上书本,惊叹于胡适乃何许人也!他,他写的是故事吗?可,为什么却有周公梦蝶的感觉——故事与现实融合了。
我懵了,是书中的人物被马良相中了吗?疑惑时历史中的差不多穿越了?哦!对!还克隆了吧!
场景一
“妈妈,我出去玩了!”“玩?作业写完了”看着时针指向5,小明扔下了一句“差不多了吧!”伴着摔门声,奔出家门。殊不知,妈妈那无奈的眼神。
场景二
“报告!”迟到了的小明在门口笑道。“现在几点了?”老师气恼的说:“7点01分”小明没感到错似的答道。“迟到了一分钟,罚站!”走廊上罚站的小明仍不满的嘟囔道:“不就一分钟之差吗,不都差不多嘛!”完全无视那愤怒离开的背影。
场景三
拿着有一个红叉的试卷,小明不满的去找老师评理。“这是1.0不是10。”老师又好笑又好气的说:“1.0、10还不都是差不多嘛,不过是一小点之差而已。”“是是是,99分、100分不都差不多,不过一分之差而已。”是的,无论如何,那试卷上的红叉是铁定的事实。
场景四
……
看吧、听吧,现实生活中“差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的人们啊,常是“差不多”不离口,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