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一、介绍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以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讨论了天牖五部的五个腧一穴一的部位和主治。
三、叙述了龋齿、热厥、寒厥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四、指出四时针刺取一穴一的常规。
五、说明身一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一良预后。
六、指出误用针刺的危害一性一。
【原文】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一毛一发焦,鼻槁腊①。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之络,以补手太一陰一。肌寒热者,肌痛,一毛一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一陰一,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一陰一于一陰一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一陰一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一陽一明太一陰一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一陰一陽一之络,视主病也,泻一陽一补一陰一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一陽一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一陽一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一陽一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一陽一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一陰一也,名曰天府。
一陽一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暗气鞭②,取扶突与舌本出一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③。
臂一陽一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一陽一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一陽一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一陽一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一陰一蹻、一陽一蹻,一陰一陽一相交,一陽一入一陰一,一陰一出一陽一,交于目锐眦,一陽一气盛则瞋目,一陰一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一陰一、少一陽一,皆留之;寒厥取足一陽一明、少一陰一于足,皆留之。舌纵④涎下,烦悗,取足少一陰一。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一陰一,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⑤。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一陽一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一陽一明而汗出。臂太一陰一可汗出,足一陽一明可汗出,故取一陰一而汗出甚者,止之于一陽一,取一陽一而汗出甚者,止之于一陰一。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一精一泄;不中而去则致气⑥。一精一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注释】
①槁腊:腊,干燥的意思。槁腊意为非常干燥。
②气鞕:指咽喉及舌体僵硬。
③天牖五部:这里指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个一穴一位。因天牖居中,其他四个一穴一位在其周围而命名。
④舌纵:指舌体收缩无力,纵缓不收。
⑤以时为齐:齐,做“剂”,为方剂的意思。在这里指针刺的部位和深浅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
⑥致气:邪气凝聚不散的意思。
【译文】
体表寒热,疼痛不能接触一床一席,一毛一发枯燥,鼻孔发干,汗液不得出,治疗时应取足太一陽一经的络一穴一,以补手太一陰一经诸一穴一的不足。肌肉寒热,则难免肌腱疼痛,一毛一发焦枯,唇一舌干燥,汗不得出。应取足太一陽一经在下肢的络一穴一,散放出淤血,以补足太一陰一经,汗就得出了。
骨骼寒热,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一漓,若是牙齿还没出现枯槁的现象,当取足少一陰一大一腿内侧的络一穴一大钟,如牙齿已现枯槁,便是不治的死症。至于骨厥病的诊治也是这样。患骨痹的,全身骨节不能自一由活动,疼痛异常,汗出如注,心中烦乱。治疗时可取三一陰一经的一穴一位,针刺用补法。
身一体被金属利器所伤,血流甚多,且又受风寒的侵袭,或者从高处跌落,以致肢一体懈怠无力,这叫做体惰,治疗时可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三结交,指胃经、脾经、任脉三经相交处的关元一穴一——译注)厥痹,是厥逆之气上及腹部,治疗时可取一陰一经或一陽一经的络一穴一,但必须察明主病的所在,在一陽一经用泄法,在一陰一经用补法。
颈侧的动脉是人迎一穴一,人迎属足一陽一明胃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是手一陽一明经的腧一穴一,名叫扶突。再向后是手少一陽一经的天牖一穴一。天牖后面是足太一陽一经的天柱一穴一。腋下三寸处的动脉,是手太一陰一经的腧一穴一,名叫天府。
一陽一邪上逆而头痛,胸中满决,呼吸不利,当取人迎一穴一治之;突然失音,喉舌僵硬的,当取扶突一穴一刺之,并针刺舌根出一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明的,治疗时取天牖一穴一。突然发生拘挛、癫痫、眩晕、足软支撑不住身一体,治疗时取天柱一穴一。突然热渴,腹气上逆,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治疗时取天府一穴一。以上五一穴一,即所谓的天牖五部。
手一陽一明大肠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叫做大迎,所以下齿龋痛应取大迎一穴一,其恶寒的,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泄法。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名叫角孙,所以治疗上齿龋痛,应取角孙一穴一及鼻和颧骨前面的一穴一,在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充盛,就要用泄法,反之则用补法。另有一说,可在鼻外侧取一穴一施治。
足一陽一明胃经有夹一着鼻子循行而入于面部的,名叫悬颅。其经脉下行属于口,上行的由口入系于目本。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取一穴一,泄有余,补不足;若取之不当,则可能泄不足,补有余,而适得其反了!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过颈入于脑部,直接连属于目本的叫做眼系。若头目疼痛,可在头项中两筋间取一穴一。此脉入脑后,分别联属于一陰一陽一二跷脉,一陰一陽一交会,一陽一入里,一陰一出外,交会于眼的内角。如果一陽一气偏盛,则两目张开,如果一陰一气偏盛,则两目闭合。
热厥证,取足太一陰一脾经、足少一陽一肝经进行治疗。寒厥证,取足一陽一明胃经、足少一陰一肾经进行治疗,都应该留针。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中烦闷的,当取手太一陰一肺经一穴一。针刺正气虚的病症,应顺着脉气的去向施以补法;针刺邪气实的病症,应迎着脉气的来向施以泄法。
春季用针取一穴一于络脉;夏季用针取一穴一于肌肉与皮肤间;秋季用针取一穴一于气口,冬季用针取一穴一于经脉。凡此四时行针,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取络一穴一脉一穴一可治皮肤,取肌肤间一穴一可治肌肉,取气口一穴一可治筋脉,取各经脉之一穴一则可治骨髓和五脏诸病。五脏在身一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伏兔其一,小腿其二,背部(督脉及膀一胱经所行处——译注)其三,五脏输一穴一其四,项部其五。此五部患痈疽者,为不治之症。
疾病始于手臂的,可先取手一陽一明大肠经、手太一陰一肺经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疾病始于头部的,可先取项部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胫部的,可先取足一陽一明胃经的一穴一位,使其出汗。针刺手太一陰一经的诸一穴一可令汗出,针刺足一陽一明经诸一穴一也可令汗出。针刺一陰一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一陽一经一穴一来止汗;针刺一陽一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一陰一经一穴一来止汗。
大凡错误用针造成的危害有:一是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使病人一精一气耗泄;二是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凝聚不散。一精一气耗泄会使病情加重而身一体孱弱,邪气凝聚不散则能引起痈疽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