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石旗杆和风水林
在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地区旅行,不时可看到一种在外地罕见的景象:在围屋门前,耸立着一座座华表似的巍峨石柱。这就是客家人称之为“石旗杆”的特殊建筑物。
石旗杆一般高约五六米,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每段下面有一块四角或六角、八角形的石底座。然后,再把它们一段一段地衔接起来,竖立在家族祠堂门前。石旗杆的石柱和底座上,皆雕有盘龙、翔凤、祥云一类的吉祥图案和其他装饰物。旗杆上还雕刻有立旗杆人的姓名、生平和主要业绩。
原来,石旗杆是客家人的旌表之物。古代,族中倘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旗杆,以示荣耀和激励后人读书仕进。清代,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秀才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立石旗杆,只是底座以八角、六角、四角形相区别。近代,那些高官、富商以及对家乡建设做过重要贡献的海外华侨,族人也为之竖立石旗杆,以示留芳铭念。
由于觅石不易,加之聘请石匠雕石和竖立沉重的石旗杆,花费甚为惊人。于是,有人便代之于高大笔直的大杉木,并在上面雕龙刻凤。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虽无石旗杆的雄伟、凝重、坚固耐久,亦颇显气势,同样起着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和造福乡梓的作用。在作者家乡的丘氏祠堂前面,便并列立过石旗杆、木旗杆各一座。
客家民居,不论是背靠山坡峰岭,还是坐落在田畴平地上,村民必在屋后栽种林木或果树、竹丛。它们郁郁葱葱,少则几亩,十几亩,多则百亩。这些树木,多为生命力较强的红栲、楠木、榛和竹类。树干高大,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而且一次栽种,自生自繁。这些屋后树林,不少是当年创建围屋的开基祖所栽种,流传至今,有的已是百年乃至几百年的古树了。对于这些林木、果园,后世子孙皆精心管理、养护,视之为能福荫家族风水的宝林,于是人称“风水林”。
客家人极为爱护“风水林”,不仅宗族立下了严禁砍伐、采樵、放牧的条规,违者将严惩不贷,同时,人们还赋予种种神秘传闻,借以养护风水林。例如,他们把古树作为族中老人的象征,倘若哪棵古树因年久枯朽而被大风刮倒,族人皆甚为惊惧,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族中某位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了。有这种世代相传的心理民俗,谁人敢动风水林的古树呢!
在一些客家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动人的保护风水林的故事。
在广东大埔县银滩村背头山,那里的大片风水林,浓荫蔽日。这片风水林的繁茂不败,与当年的禁山故事分不开。传说当年乡贤百畴公曾主持订立乡规民约,规定砍伐风水林者,初犯罚演戏一台,重犯则加倍处罚,等等。尔后,百畴公故意支使自己的儿媳妇偷偷进入林中打柴。村民发现后,告到百畴公跟前。百畴公不徇私情,执法如山,自罚一台大戏,并向村民认错,赔礼道歉。村民见百畴公严格执法,大义罚亲,皆自觉遵守保护风水林的条规。
客家人珍爱“风水林”,有其实用的功利目的。在多雨的南方,用生土夯筑的客家民居,最怕山洪的冲刷。为此,人们除了在屋后陡坡挖出一级一级俗称“阳段”的梯级外,还在屋后栽种树木、果树和竹丛,以涵养水土,防止洪水冲刷和山崖坍塌之虞。此外,“风水林”也有防风挡沙、冬暖夏凉之效,调节了居住环境的小气候。
“风水林”也给客家人带来生活乐趣。例如,作者家乡祖居屋后的“风水林”,古木参天,树身披着青苔绿衣,灌木、藤蔓丛丛蓬蓬,遮天蔽日,宛如原始森林。这片“风水林”成了族人共享的乐园:夏日雨后,村姑孩童,手提竹篮钻进林中,用手扒开那厚厚的枯枝败叶,可采到金黄鲜嫩、美味可口的蘑菇;秋后,垂挂在野柿树上的小灯笼似的山柿子,在呼唤着它们的主人;冬天,待北风把榛子吹裂落地时,村童拾得一颗颗珍珠似的榛子时,真是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