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读后感
目录
位置: > 作文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3000字

自然中生活的我们:三种生活启示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我们该如何生活?——生活在城市里,一个个热爱生活的灵魂黯淡了光泽: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尘埃烟雾遮蔽了夜空的星斗,唤醒初生朝阳的是汽笛而非鸟叫鸡鸣,我们为了更大的房子、更美的装饰而徒劳奔波,茫然四顾,一无所得。于自然中诞生,生活在自然是每个人脉搏深处的悸动。无数的种种隐匿了人类血液中流淌自然性,这不免使坐在工业文明这趟蒸汽列车上的我们惘然若失。谁不向往于海子诗中“关心粮食和蔬菜”,过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呢?

其实,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叶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1845年,美国的自然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开始了他的“实验”: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他记录下林中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悟,汇集成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梭罗为何避让现代文明, 而要到瓦尔登湖畔做一个“隐士”呢?在书中,他说想在外在文明的深处过一种较原始的生活, 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只不过当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我在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的从容一点,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交给我们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我想要深深地去生活,吸取生活的全部精髓。” (《瓦尔登湖》)

古今中外,常有倘若有人厌弃尘世的喧嚣,他也不必效仿卡尔维诺笔下“树上的男爵”般生活,决绝地叛离文明社会。梭罗的实验和《瓦尔登湖》此书,足以给我们心灵的鼓舞和启发——一个人生活在世间,至少有三种姿态:孩子,农民,诗人。

爱默生在《论自然》这一中写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何时何地,纯真的心灵才能对自然敞开心扉,清澈的目光才能让美照进心灵。梭罗视爱默生为良师益友,他是梭罗为数不多的支持者,梭罗的一生也深受他的启发。正是爱默生购置土地,梭罗才得以在瓦尔登湖上居住。他说:“1845年3月末,我借来一把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还年幼的白松,以此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天,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和冻土一样消融,而蛰伏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是梭罗生活的常态。在他眼中, “自然即是自己的恋人, 里面有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悦, 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灵药”,这一点在书中处处体现。

梭罗对自然的兴趣源自于他的童年时期。梭罗在康科德出生和成长,也在康科德度过了一生。家乡的荒野加深了梭罗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康科德独特的河流及荒野使梭罗从小就萌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他在《瓦尔登湖》一书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是深深铭刻在我记忆中的最早景象之一。”梭罗四岁时从波士顿返回康科德的家乡时,经过瓦尔登湖畔的森林和田地来到湖边。康科德的沃土不仅培养了梭罗的肉体,也哺育充实的他的精神。梭罗对东方哲学有着很深的兴趣,他尤其喜爱《论语》、《老子》等书。在这些中国古典名著中,他发现了引发内心共鸣的思想、宝石般闪耀的品质。《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也正是他的追求,赤子情怀、回归本心。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为“自己不像出生时那么聪明”而遗憾。

在农事领域,梭罗无疑是一个蹩脚的门外汉;但在精神上,他绝对称得上一位纯粹的农民。

在《瓦尔登湖》英文为“Walden”或“ Life in the Woods”,后者直译为“在林中的生活”。作为一个林中隐士,梭罗性格具有其独特性。曾有人这样评价梭罗生活的像一棵树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它与其他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人要如此牢固地将自己植根于土地之中,不就是为了能够同样的伸向天空吗?”,他是这样的信奉自然,他甚至感慨“难道我不应该和大地灵性相通吗?难道我自己本身不是绿叶和植物土壤的一部分吗?”(《瓦尔登湖》P139)此外爱默生在他死后曾对他进行过这样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要先挣够车费。我被他惊住了:我们眼中,这种旁人眼中难以理解的习气、这种怪习惯往往与老一辈农民绑定在一起。

我几乎不敢相信我竟然在一个美国人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精神气质。大江大河孕育的中华文明,那是在一代代血脉里奔涌的农耕文明的精神啊,。我们的祖先,他们扎根于土地,几乎“身子埋进了土里”,他们恪守着祖训,顺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感恩苍天。回头吧,瞧瞧我们在的祖辈,他们在田垄上辛勤耕作,他们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想一想,风吹过那万顷翻涌着的、金黄的麦浪,还有那农民露出的如同生铁的脊梁。 怎能忘记呢,祖辈的生活值得我们铭记。

而诗人是一种更为奇妙的生活方式。

席勒《地球的分配》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众神之父宙斯将这个世界施予人类,话音刚落,大家一哄而上,竭尽所能夺取自己的地盘。一切瓜分完毕之时,诗人慢悠悠地走来,他来自遥远的他乡。此时世上已空无一物,每一片土地都有了主人。“多么可悲,为何只有我一人一无所有?神啊,我是您最为忠诚的子民啊!”诗人大声抗议,在宙斯的宝座前扑倒。“谁叫你沉浸在美梦之乡,姗姗来迟。”宙斯叹道,“大家瓜分地球时,你去了何方?”

诗人答道:“我就在您身旁。注视您的容颜,聆听醉人的天籁。请原谅我这颗赤子之心,我在您的圣光中沉醉遗忘了大地之上的烦忧。”宙斯听后,温柔地说:“那该如何是好?我已把地球交给了众人。秋收、狩猎、市场都不再为我所有。若你想在天庭与我共处,随时都可造访,我这里为你敞开大门,如何?” ——正所谓诗人是神的宠儿,拥有出入神国的权利。“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库柏) 

梭罗在生活中自由地行使这种权利。正如《瓦尔登湖》“我常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上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而已。”多么有诱惑性的文字、多么美好的展现啊!诗人享有世间的一切,但他从不占有;他被自愿万物之美折服,但不向外物的束缚屈服。梭罗用诗人的骄傲称:“它……挤出了它的乳汁,脱脂后取得了全部的奶油,把脱脂奶留给了农场主。”发掘生活的诗意,能让单调的变为丰富的,干瘪的变为鲜活的,卑下的变为高尚的。求索着灵魂的阶梯,梭罗将世间所有的诗意美好都揽进了他的瓦尔登湖。

爱默生在追忆梭罗的悼词中讲到,在欧洲的蒂罗尔山脉中生长着一种美丽的花,由于此花通常生长在悬崖峭壁,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但仍有勇士为了追求美丽和爱情甘愿冒死去采花。有时,人们会发现采花者已死在了山脚下,手里还握着花。他由此感慨道,梭罗一生都希望采到这种花。

我们能在生活中采到这种花吗?梭罗教会了我们什么?

《瓦尔登湖》,一位伟大的人,一份诗意的栖居,三种生活的姿态。

相关内容

读《瓦尔登湖》后感6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初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初中>

推荐阅读

读后感> 三年级作文> 四年级作文> 五年级作文> 六年级作文> 主体作文> 读后感> 植物作文> 节日作文> 风景作文>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