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叹红楼
今叹红楼,再寻故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在古典文学中地位极高。胡适先生曾评:“《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我觉得《红楼梦》的故事美的像一场梦。当我初次品读红楼时,它似乎以情感为主线,将读者带进大观园的场景中。生动形象的人物生活与艺术写照仿佛近在眼前,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树一人真实又深刻,让人情不自禁。当我再次品读红楼时,它又与神学与封建相结合,将思想上升到一个境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似镜中花,水中月,飘飘欲仙却又再落红尘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同这词藻布局融合在了一起,好像人生就如同一场梦,那些少女少年的梦就在这贾府之中。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的开头曾有过介绍,女娲补天曾掉落一块石头,石头动了凡心,一心力求享受世间荣华富贵,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道人求仙,忽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经过看到此石,便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此石头便是后来贾宝玉所带的通灵宝玉。道家曾道,有三生石来阐明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轮回,通灵宝玉冥冥中就牵扯至贾宝玉的三生缘分之中。凡有经历就会有段感悟,宝玉似乎也是经历过了今生的缘尽缘散后,心又回归到了石头本质的起点,选择出家归尘。关注当下,珍惜当下似乎也是曹雪芹先生一直想给我们传达的人生感悟。
书中,黛玉与宝玉的生活细节也贯穿红楼梦全文。记得黛玉初次见到宝玉时看到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而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引得宝玉不禁感叹,:“这个妹妹我见过!”黛玉对待整个世界,无不以情感动整个世界。她似乎在世界中不断寻找着与她心心相印,灵魂交融的人,以至于对于落花无情都忍不住想把它埋葬好,使得心灵得到安息。
与同学交流红楼时,同学曾问我,红楼梦中那么多人物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其实红楼的人物特点人人鲜明,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文载不多却个性鲜明的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我最早了解元春的背景,是借助于书中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政老爹之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徳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元春在大观园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她出生于正月初一的元旦,后又被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元春的晋封是贾府的无上荣耀,贾府也因此跃间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元春省亲在红楼梦中可谓是经典桥段。从正月初八开始,就有太监前来贾府斟酌省亲细节。书中介绍,正月十五,“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妆......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问隐隐鼓乐之乐。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者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元妃省亲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也是为后文悲惨结局埋下伏笔,连元妃自己看到了如此奢华的园子也不禁感叹道,这园子实在是太奢靡了。省亲过程中,点戏则是暗示贾府结局的点睛之笔。元春点了四部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其中《豪宴》则是戏剧《一捧雪》的其中部分,说的是明代莫怀古有一只名叫“一捧雪”的玉杯,珍贵无比。严世蕃知道后想将玉杯据为己有便假告莫怀古,害得莫家家破人亡的故事。这里也暗讽贾雨村暗害贾府买下了伏笔。元春在省亲过程中无时处处暗示贾府为人处事要低调行事,可见她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可惜她的结局也像《乞巧》中杨贵妃惨死马嵬坡那样,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名棋子。
红楼梦中的贾府结局像黄昏间的一抹夕阳,曾升起辉映过整片大地,也曾随着故事结束收起了最后的余光;像娇嫩可爱的花朵,曾温暖照拂每个人的心间,也曾一朝春尽红颜老,残花渐落人不知。古往今来,人们一生品读红楼,一生见解不同。
今叹红楼,不仅是对曹雪芹人物情感把握恰当的赞美,也是他对事件理解清晰,故事蕴含背后丰富哲理的感叹。它是对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统治的讥讽,也是对爱情自由对的向往,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叹,繁华落尽总是空,只愿挥手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