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秋节:吃芋剥柚拜月光
客家人称中秋节为“八月半”。客家人中秋赏月吃的月饼、瓜果,颇具特色。别处月饼,做得又小又厚,里面装满厚厚的馅料,加之糖多、油大,令人生腻。客家月饼大多又大又薄,雪白皎洁,酷似天上圆月。它用大米粉及少量的糖制成,食之清爽可口。讲究一些的,还在饼面压印嫦娥、玉兔等图案,令人想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瓜果是当地出产的时鲜果品,如柚子、芋头、香蕉、杨桃、花生、柿子等等。杨桃是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特产,果形奇特,上有五棱,横切像五角星,果肉柔滑,甜中带酸。芋头要用芋头仔,晒干后蒸熟,在月光下剥食芋头,清香宜人,别有风味,俗称剥芋。柚子则要在赏月兴致最浓时才打开分食,以象征大家都开心。至于被称为“长寿果”的花生,“事事如意”的柿子,无不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第六节 冬至节:打粑酿酒晒姜干
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客家人对冬至节十分重视,民间有“冬至大过年”的谣谚。这天,除杀鸡宰鸭,买肉置酒,备足三牲祭祀天神和祖先外,家家还要“打糍粑”。这是将糯米蒸熟,放入石臼,随着壮汉高举木槌一下一下地舂捣,糯米饭变得又黏又软又韧,取出置盆,用手捏成圆丸状的糍粑,蘸上白糖食用,又香又甜,别有风味。福建、江西一些地方的客家人,还要蘸以捣碎的炒花生仁或芝麻,更是喷香可口。后来,大概是举槌舂捣糍粑过于劳累,乡间已少见打糍粑的了,代之为用电磨磨出米粉,再用双手搓出糯米汤丸。
与别处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日酿酒不同,客家人多在冬至开始酿酒。主妇将糙糯米蒸熟,晾凉,拌上酒药,放入酒缸,过几天,便可闻到酒香飘逸出来。滤出酒液,装入酒坛,封严,点燃水稻谷壳,将糯米酒炙至香酽,留到春节、元宵节慢慢饮用。客家人认为冬至酿酒,既保证质量,又可久贮,故而有“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的俗谚。
客家人还有在冬至日制作“冬至姜”的习俗。把老姜洗净,刮去表皮,用慢火煨熟、晒干,留作药用——倘胃寒肚疼或拉稀、呕吐,将冬至姜干煎水,加上红糖服用,颇为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