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三 客家饮食文化 2 客家岁时食品

第二节 客家岁时食品

除了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的应节食品外,客家地区还有下列应时食物,也颇具特色。

夏至狗肉

古代中原有夏至杀狗祭门祈安之俗。客家人传承着这一古俗,讲究在夏至焖狗肉吃。民间认为,狗肉有除湿利尿、壮阳固肾之效,而夏至前后,客家地区暑热多雨,人们上山劳作,下田耕耘,暑气、湿气郁积,最宜食狗肉以滋补健身。因而,客家有“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的谣谚。

不过,客家民间认为,吃老狗肉不但无滋补价值,反而会生病,那是吃不得的。正在吃奶的小乳狗,虽能补身,但个小肉少,食之可惜。最理想的是选用20斤左右的嫩狗,宰杀(多在池塘淹死)后,用开水褪毛;若残存汗毛,可燃烧稻草燎净,还可增加香味。焖煮狗肉时,佐以陈皮、草果(小茴香籽)和芹菜、姜片等调料,其鲜香之味,最为诱人。

仔姜炒仔鸭

初夏,村民饲养的仔鸭开始上市了。刚长出翼毛的仔鸭,重约一斤,宰杀洗净后,切块,再将当年长成的鲜嫩新姜切片,将鸭块、仔姜片下锅,旺火煸炒至熟,烹以少许黄酒即成。此菜因仔鸭肉嫩骨脆,仔姜片微辣爽口,别有一番风味,且有补肾壮筋之功效。

仔鸭的另一种吃法是,将整鸭放入沸水锅中旺火煮熟,再用新鲜猪油涂抹鸭身,切块装盘上席。食时,蘸以香油、姜末、蒜泥和薄荷泥等调味品,脆嫩鲜美。

仙人粄〔ban板〕

这是最受客家人欢迎的夏令清凉小吃。仙人粄用仙人草(又称凉粉草)根和少量土碱熬水,过滤去渣,加上适量淀粉再煮。冷却后,凝结成黑褐色的半透明的胶状物。食用时,将仙人粄置碗,调以蜂蜜(或白糖),它清凉、滑溜、爽口,特别是仙人草那种特有的幽香之味,最能润喉解渴,清热去暑,且有助消化、降血脂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如今,这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已制成罐头,远销海内外,尤受华侨欢迎。

药粄

“七月七,吃药粄”,这是广东五华县民间流行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五华妇女从田野里挖来思茅草根、鸡矢藤、狗贴耳草、尖尾枫叶、苎麻叶、艾草叶等,洗净浸软,用石碓舂烂,和入糯米粉中,拌入红糖,蒸制成又甜又香的药粄。由于这些草药各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益肝明目、健胃、祛风的功效,又清香、甘甜,因而很受欢迎。

吃药粄乃中原古俗。相传,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入广东后,南方暑热多雨,许多人水土不服,患了肠胃病,一位族长也身染此疾,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得仙人指点,让他用上述几种草药做成药粄吃。族长依仙人指点食用药粄后,其病果然治愈。

枣姜羊肉

冬至将至,老百姓不论贫富,皆要进补身子,这也是客家一俗。民间认为,隆冬人的体质比较虚弱,极需进补药膳以健身。同时,冬至乃一年中白日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进补,最能为人体所吸收而达到健身目的。

常见的冬至进补药膳是姜枣羊肉。将羊肉切块入锅(最好是砂锅),放上砸裂的姜块,用文火炖至软烂,再加适量的红枣、红糖和黄酒,趁热食之,最能补身。许多老人都认为,吃过温热补身的枣姜羊肉,便能一冬身暖体健,无病无灾。反之,倘若冬至这天无羊肉或其他食物补身,便常感手脚发冷,体弱多病,甚至会觉得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倘若买不到羊肉,也可用雄鸡炒酒代替:先将切碎晒干的姜末,下锅用油炒香,再把鸡肉块下锅翻炒,加水炖煮至烂,再放红糖、黄酒稍煮,即可食用。

至于冬至进补的药材,还可依据各人的体质或遵医嘱,分别加入适量的人参、黄芪、枸杞、党参、桂元、当归等等,以补益中气,滋补肝肾,等等。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