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至味在人间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至味在人间 >

不一样的怀旧

不一样的怀旧

傍晚时分,414路公共汽车缓缓停靠在普惠南里站,车上蹒跚下来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相互搀扶着,颤巍巍过了马路,消失在对面的楼群里……老人们穿过一个小木屋似的门脸,服务员过来领位时,大堂里音乐响起,还没坐下的那些老人,相互对视了一下,脸上陡然焕发出灵异的光彩……

餐厅是俄式的,菜单上铺陈着奶油烤杂拌、基辅鸡卷、罐焖牛肉、鱼子酱、大列巴……另一张菜单实际上是点歌单:《三套车》《喀秋莎》《伏尔加船夫曲》《小路》《山楂树》……这家叫基辅罗斯的乌克兰餐厅从开业到现在生意一直红火,不起眼的半地下室永远人满为患,永远要订位子。前来就餐的大多数是上了岁数的顾客,把它称作北京市平均就餐年龄最高的餐厅一点都不为过,这里的饭菜和演出能够把老人们带回五十年前的时光。

这是一个特别适合带老人来就餐的场所,我带着父母来过这里,看着乌克兰功勋演员的表演,几乎每个节目他们都会轻轻地跟着哼唱,更有些耄耋之年的顾客,会上场舞步轻盈地和演员们一同表演,可见苏联文化在当年的普及程度。就连我妈至今也还记得一些俄语单词的发音,比如星期天,说出来就是“袜子搁鞋里头”……父母读大学的时候正值大饥馑年代,对俄餐显然没有了解,相比较食物而言,他们更喜欢这里的气氛。而我,对震耳欲聋的音乐并不感冒,我在意的是俄式菜肴,那里有我第一次接触西餐的记忆。

刚来北京读书的第二年,老家的一位学兄,在某进出口公司上班的,说好带我去著名的莫斯科餐厅吃饭,这是当时北京最讲究最体面的西餐馆子,北京人称之为“老莫”,就像喊对门副食店的老李,透着那么亲切(但真正去吃过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

按照学兄的指示,我当天下午就到了他的办公室,聆听他关于西餐的礼仪入门讲座——显然他不放心我这个小老乡,怕我在那个正经地方丢人。当然,我发誓已经努力用心在记那些琐碎的规矩,无奈注意事项太多,以至于我饥肠辘辘坐到老莫的餐桌旁,看见红菜汤刚一上桌,就立即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刀叉……

“放下!”学兄低声但十分威严地制止了我,“应该是汤勺!”我拿起勺子,刚想喝汤,“又错了!汤勺应该由内往外舀。”学兄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刚刚不是教过你吗?”我低着头,手持汤勺胆战心惊地朝四周看了看,怎么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这里了呢?汗如雨下啊……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漫长的一顿饭,我不断地被纠正着:手拿酒杯的位置!刀叉怎么和餐具碰出声响了?咀嚼时绝不可以说话……那次魔鬼饮食训练带给我的阴影太大,它简直让我对人生产生了动摇,以至于在学校食堂,免费蛋花汤的大桶里,我都会不自觉地由内而外地溜边儿沉底。

更搞笑的是,这之后我连续四五年再没吃过西餐——如果KFC不算的话——直到研二那年,我有机会给《生活》杂志一位摄影师做助理。我当时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机会终于到了吧。见这位老外之前,老师就提醒我,摄影师六十多岁,哈佛毕业,很大牌,得奖无数,世面见得多,要我注意礼节什么的。我心说,起码吃饭问题不大吧,好歹我这不在食堂练了几年汤勺了?令人沮丧的是,我陪的这位老摄影师酷爱中国,走到哪里都要吃中餐,筷子耍得上下翻飞的,直到临回美国的那天,我表现西餐礼仪的机会才姗姗来迟。

建国饭店西餐厅,我貌似很不经意地点了羊排、牛肉清汤,老外也要了类似的。我又默念了一遍当初学兄的教导:左手叉、右手刀,阿弥陀佛……我刚搔首弄姿地拾掇起餐具,只见我景仰的大牌摄影师,两手一拍,迅速从盘子里捡了两根薯条,“嗖”地就杵汤里了,稍事浸泡便照直放进口中,大手一抹嘴巴:“Delicious! Help yourself.” 哦,我的人生!我精心准备的才艺表演,就这么被他生生噎在那里,定格了。

如今,陪父母坐在基辅餐厅的半地下室怀旧。他们在歌声和舞蹈里感念自己逝去的韶华,社会主义苏联对他们影响巨大,那时候有句预言式的口号,叫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尽管苏联已经烟消云散,但曾经的理想还会让他们激动。我自己也到了怀旧的年纪,坐在他们对面,点了份红菜汤,用汤匙由内而外舀起,以怀念我青涩的西餐初夜。

2009年2月22日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