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题记
童年时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在我们最年幼无知的时候,我们唱着世上最美的歌只缘于它从孩子口中发出。我认为每个人的童年都应是快乐的,但看到高尔基的《童年》一书,我被书中的阿廖沙所震撼。他的童年甚至是灰色的,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经常殴打年幼的阿廖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他的世界,是黑暗的吧?——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和光明。文中这样说,“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这个“她”就是主人公的外祖母。所以他并没有显现出对这个世界的厌恶,他受他最爱的外祖母影响,对生活充满希望。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一幕幕悲剧场景就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阿廖沙在黑暗中前行,他感到又怕又冷,但外祖母为他点亮了一盏灯,温暖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外祖母温柔的话语就像是点点萤火虫,引着阿廖沙在异常崎岖的道路上走向光明。
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在苦难中成长;在成长中,他又独自逐渐走向“人间”,可他依然带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于困难的精神。
试想,现在的我们可以像阿廖沙那样吗?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想着逃避,遇到不大的挫折就叫苦连天。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我更多的想成为一个坚定,坚强的人。我也会像阿廖沙一样永不放弃。
走过的路上绽开了一朵朵的蓝莲花,不屈地开放。
梦里的蓝莲花。
阿廖沙的蓝莲花。
我的蓝莲花。
【第2篇】
暑期我读了《童年》这本书,书中的高儿基自幼丧父,妈妈也在不久去世了,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痛苦的家庭,还好有疼爱他的外祖母,虽然这样,但是高尔基的痛苦还是没有减少,他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了分家而斯打在一起。这一切在高尔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
读到这,我想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不幸,我们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整天被泡在蜜罐里,被一大堆名牌衣服和金钱堆着,我们多么幸福啊,每天早晨爸爸妈妈都会说:路上小心,放学早点回来。每天妈妈都换着花样给我们烧可口的饭菜,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把好吃的往我们的碗里夹,生怕我们吃不饱。而童年的高尔基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向爸爸妈妈索要这索要那,我们也不想想爸爸妈妈的钱是从那来的。爸爸妈妈的钱也来之不易啊,那钱是爸爸妈妈用一滴滴的汗水换来的。高尔基从别人借书都顺利通过三年级测试,还获得了奖励,可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却就是学不好,并不是我们学不好,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学习。我真惭愧,爸爸妈妈每天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可我的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每天只知道玩耍,上网玩游戏。辜负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高尔基他每天出去捡破烂贴补家用,而我们每天喝的饮料瓶就随手扔掉,钱没了就找爸爸妈妈要,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挣钱,不知道把看见的瓶子捡起来拿去卖。我们现在是多么娇生惯养,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我们还觉得爸爸妈妈对我们不够好,还是一而在再而三的向爸爸妈妈索取我们想得到的。
毛泽东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高尔基身上我看到了他是这样做的,今后我要好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不再那么任性,学习之余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捐给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