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语言变体特殊性(1)
**********************************************************
* 本节要回答的问题有5个: *
* 1)什么是语言变体? *
* 2)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是由什么社会因素造成的? *
* 3)敬语和普通语是由什么社会因素造成的? *
* 4)日语敬语包括哪三大分支 ? *
* 5)构成郑重语的两个标志性后缀是什么? *
**********************************************************
日语中存在两大类语言变体,一类是体现社会心理差异的敬语和普通语;另一类是体现性别差异的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Variety)是指出于语言学的描述、对比以及教学等实际需要而对概念上的某个无比巨大的、包罗万象的“语言整体”依照不同的框架或者范畴进行分割后所得到的“次语言(Sub-language)”。换句话来说,语言变体是以不同方式对同一语言进行再划分的结果。
同一种语言受其使用者在时间分布(Temporal distribution)、空间分布(Geological distribution)以及社会分布(Social distribution)等方面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区和社会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分为时域性方言(Temporal Dialect)、地域性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性方言(Social Dialect)这三大语言变体。
时域性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其使用者在时间分布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变体的总称。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同一语言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教科书上所提到的“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都是汉语的时域性方言。语言学家Dennis Freeborn所编写的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一书所介绍的则是英语的时域性方言——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之间的发展变化历程和规律。日语的时域性方言——古代日语和现代日语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地域性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其使用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变体的总称。一般说来,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越大,差异产生的可能以及差异的程度就越大。地域性方言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如 “北京话”、“河南话”、“山东话”还有广东的“白话”以及福建和台湾的“闽南话”等等。日本现在也存在许多地域性方言,如“关东方言”、“关西方言”以及“广岛方言”等等。不过,日本的方言没有中国那么严重,大部分都听得懂。这是因为:首先,日语不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听起来不容易引起歧义。其次,日本国土狭小,加上现在有了电视、互联网等通讯工具,人们之间的交流很方便,常常听到其他地方的方言,人们不知不觉就习惯了。一般来说,日本的东北地区、九州岛地区以及冲绳地区的方言差别要大一些。明治时代(1868-1912),日本政府进行了普及标准语和禁止方言的活动。不过,这项活动实行得并不是很严格。现在很多日本人认为标准语不是很重要,方言是一种文化,要传给下一代。
社会性方言是指出于安全、宗教、娱乐、职业、自我认可等原因而聚集在一起或者被划归为一类的特定人群所使用的由这种语言中的某些特定词汇、语法所组成的,甚至是具有某些语音特点的,可以作为这一人群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征之一的语言变体的总称。社会性方言又可以根据社会因素的不同方面,如种族(Race)、性别(Sex)、职业(Profession)、年龄(Age)、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人际关系等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由于不同语言所处的社会背景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因此,不同语言的社会性方言之间也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共性方面,所有语言的社会性方言中都存在职业、年龄、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语言变体。差异性方面,首先,由不同因素所导致的语言变体在不同社会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日语中存在明显的由性别因素而导致的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而汉语则不明显。其次,只有当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自不同种族背景,这一语言才会有种族因素所导致的语言变体存在的可能。例如,由于17世纪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来自非洲大陆不同语言背景的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他们之间出于交流需要而形成了一种非洲的洋泾浜(African pidgin)。这种洋泾浜成为后来的黑人英语的基础。这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使用者主要为单一的大和族的日语所不具备的,因此,日语不可能像英语那样形成由种族因素所导致的语言变体。